
俯瞰普陀山(网上图片)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是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和峨眉山。以前我只去过五台山,这次有幸来普陀山游览,感受佛家心境,尽管我不是佛教徒。
确切地说,普陀山,不如叫她普陀岛更为贴切。我们一大早就从宁波经宁波与舟山的跨海大桥到达舟山群岛,最后乘坐游船抵达这个坐落在东海之滨的小岛。刚下船,我们便感受到了普陀山那不同寻常的宜人气候与秀美风光。
应当说,普陀山作为自然奇山、生态奇山,虽然有得天独厚的山与海相融合的优势,但以其海拔高度仅为291米的主峰佛顶山,以其仅仅十几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自然算不上险,更算不得奇。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就是这样一个小山小岛,却坐落着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等数十处闻名中外的佛家最古老的寺、庵、殿、庙、堂、阁、院等众多圣地。从而使这里既成了独具海天佛国特色的佛教名山,又是世界佛学界公认的观音菩萨的功德道场。
小岛四面环海,葱绿。登岛,攀高览胜,眺望碧海,一座座海岛浮在海面上,海天辽阔,白帆点点,景色迷人,顿觉心旷神怡。前人对普陀山曾这样评价:“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这个评语是恰当的。其海天景色,不论是哪个景点,都使人感到海阔天空,耳目一新。岛上树木丰茂,古樟遍野,鸟语花香。山石林木,寺塔崖刻,梵音涛声,充满佛国神秘色彩。
据史载,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来谒潮音洞,感应观音化身,灵迹始著。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锷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舟至莲花洋,触礁,以为观音不肯东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遂有“不肯去观音”。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岛上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
普陀山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首推观音菩萨的巨幅铜像。矗立在普陀山南坡上的观音铜像,身高18米,莲花宝座高2米,三层座基高13米,总高度33米。伫立在海空中的观音菩萨,以慈祥的目光,慈悲的胸怀,眼观下界,耳听八方,左手托定法轮,右手施无畏印,似在拯救众生于危难中。传说普陀山是观音菩萨显圣地,而普陀山旁边的洛迦山则是观音菩萨的得道之处。洛迦山坐落在普陀山东南角一处叫做莲花洋的海面上,远眺过去,山佛一体,有如观音菩萨仰卧在莲花洋的碧波中。据说,观音菩萨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体现。观音即慈悲,慈悲即观音。这种救世形象,在中国可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漫步普陀山曲径通幽的小路,看庙宇高耸,黄墙黑瓦;见香烟缭绕,徐徐袅袅;仰古樟参天,苍虬翠绿,令心情无比的愉悦。那久居城市,被繁华与喧嚣所纷扰的情绪,顿然被融化。是啊,在钢筋水泥铸就的林立楼宇间,在城市化的文明与竞争中,有多少淳朴自然丢失在熙熙攘攘的快节奏中,也只有在这里,让我们找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
耶稣看到世人受苦,对他们说:若你信仰上帝,就可以上天堂;若不信,就要下地狱。相信他的人就跟随他,记录他的言行,于是他们的后人就他们的理念整理出来加以信仰,遂成基督。释迦牟尼看到世人遭受生老病死,于是身体力行苦修觉悟,告诫人们苦修念佛最终解脱,于是相信他的人便将他的言行总结出来,不断地探讨钻研,遂成佛教。庄子面对现实的残酷,追求逍遥齐物的人性与世界。于是后人练气化丹长生以成仙,加以总结实践,遂成道教。所以,所谓宗教,起初不过是一种哲学理念,后人加以膜拜尊崇,就成了宗教。
哲学解决的就是人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问题,所以信仰某种宗教和信仰某种哲学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世间万物都在不时地变化,如何能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不为所动是最重要的。有观“空”的智慧,面对的环境虽然相同但感受却不一样。如果能彻悟“色即是空”便能享受无执着的风光(不光看到事物的现在,也看到事物的过去与未来。如此便能“笑看庭前花开花落,静观天上云卷云舒”);若能体会“空即是色”,必能在“空”的见地上,积极地建设多彩多姿而又富有意义的欢乐人生。
佛教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是“缘起观”和“唯识观”。学者将此归纳为“缘起性空,万法唯识”。佛家的修行在于“转识成智”,将常人那种在私我意识下的认知活动转变为无私为他的认知活动,由此,将常人那种有局限的聪明转变为圆融无碍、通达条畅的大智慧,由此可以真正彻底的利益他人。中国文化原本就是以道德人格修养为本位的文化,禅宗佛教对中国文化思想观念、对思维学、对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影响很大,以至于唐、宋以后,中国的儒学雅士无人不谈禅,以此来论人、论作品。佛教传入中国,扩大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外延和内涵,也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文化中这种人格道德的自我修养特点。作为同是追求道德修养,人格完善的文化,佛教最重要的是对心性修养方法和理论的充实和完善。佛家的人格修养方法主要体现在修行人要从身、口、意这三方面入手,严格要求自己;要经戒律为自己行为的准则,这就是所谓的“禁邪归正”。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有“五戒十善”:五戒是戒杀、盗、淫、妄、酒,引申出“十善”:身体的行为主要有杀生、邪淫、盗窃三种;中头的行为主要有妄、绮语、两舌、恶口;意念的行为主要有贪、嗔、痴。还有六度即是道德自我完善的六个步骤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佛家的人格修养理论围绕着从志向的发起到实现的行动,以及行为过程中应该具备的心态。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非常大,一个是思想观念和思维的影响,一个是对中国文学艺术以及语言学乃至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影响。作为同样是以修道为根本的文化,佛教对中国文化真正的影响是它的宗教性质被淡化,在中国,佛教变成了一种人格道德修养的生活方式,完善了中国文化中人格修养的内涵。
附:中国四大佛教名山简介
九华山|
安徽|地藏菩萨的道场|地藏菩萨,由于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因而意味着“大愿”。
普陀山|
浙江|观音菩萨的道场|观音菩萨,由于随时随地“悲悯众生,救苦救难”,因而意味着“大悲”。
五台山|
山西|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由于“智慧超群,洞悉般若”,因而意味着“大智”。
峨眉山|
四川|普贤菩萨的道场|普贤菩萨,由于“难行能行,不辍不止”,因而意味着“大行”

在宁波和舟山的跨海大桥上

清晨波光粼粼的海面(跨海大桥车上拍摄)

舟山群岛岛屿之间的桥梁

玉瓶溪水萦绕,山路松声风推日,红雨山房逸民居。

林麓蒙茸径转深,青山偏自解招寻。

心即是佛

禅寺一角: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南无观世音菩萨

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宦海梦迷人

石堂无地留松影,洞水涵云浣客心。

二龟听法石:有两石酷似海龟,一龟蹲踞崖顶,回首顾盼,似有等候之意;
一龟缘石直上,昂首延颈,筋膜尽露,一副着急相。

磐陀石险如滚卵,顶端却安稳如磐,相传这里就是观音大士的说法处。

白驹过隙千秋事,空有明月照山门。

梅福禅院 
佛法无边 回头是岸

慧日普照
梵宇清静 林木幽深(一)

梵宇清静 林木幽深(二)
证菩提道
第一人间清净土,欲寻真歇竟如何!

莫向碧空搔首问,恐惊星斗落岩前。

楼阁高低二百寺,鱼龙轰卷万千波。

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污染。

不肯去观音院

观音过此不肯去,海上神山涌普陀。

半轮淡水照禅心,几缕残阳载客梦

流涟徒倚频移席,何日还期一再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