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庭教育中的七个误区

(2008-12-15 08:01:06)
标签:

育儿

家庭教育

家长

吕型伟

杂谈

分类: 转载

误区一:追求高分,只有成绩好才有好前途

   到底什么是孩子成才?绝大数多家长认为是孩子得高分,相当一部分家庭把孩子今天的读书与未来的前途、职业捆绑起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造成学生压力过大,牺牲过多,最大的问题是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重庆那个高三学生的母亲就是这种情况.上海八十高龄的老教育家吕型伟积60年的教育经验,对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把每一个毕业的学生大致分成三类:读书读得最好的,大多是做教授、教师、医生、工程师、建筑师,一部分人一事无成;读书读得不好的,到社会上一多半变成大款、大经理、个体户、大老板。另一部分人一事无成;读书读在中间的班级第10名到第20名的学生大多是从政当领导干部。为什么,读书读得最好的只会读书,读到中间的参加了许多学校活动,他们有特长有爱好,活动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很强。读书读得不好的人不是不聪明,许多是厌学或被家庭学校给耽误了。这个统计虽然不全面,但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并不是分数成绩决定一切。学校里的分数是代表不了他们未来的。吕型伟讲过一句非常著名的话:“人人有人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人到了社会上各有各的机遇,个人的奋斗,他人的帮助等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才形成了他们未来的职业。

误区二:重智轻德,教孩子不正当的"竞争"意识

    有句话说得好:"体育不好是残品。智育不好是次品,德育不好是废品。人的成长受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不应只重视孩子的学习进步,更要关心孩子的品德进步。培养孩子高尚的思想情操,胜过任何物质财富。

“儿子,别那么傻,这本你爸从北京买来的资料不要带到班上去,给同学们看了,你考试就得不到第一了。” 这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在日记中写下的一句话,他对妈妈的话不理解,感到很苦恼,但从那以后,他确实不再将那本资料往学校带了,怕惹妈妈生气。这些现象在毕业班更为明显:优生怕耽误自己的学习,不愿帮助后进同学补课;严格保密"参考书"、"习题集",其至用别的封面包得严严实实;同学问题目,明明会做的,推说自己也不会等等。

   只有有益于社会进步的竞争才是道德的,必须凭借自己的真实本领取胜,不能采取不道德的手段来取得暂时的领先。上述那位家长教育给孩子的"竞争"意识,恐怕就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一块绊脚石。现代社会分工更细,没有一项高科技成果是能靠哪一个人独立完成的,知识经济时代更需要团结合作精神。孩子带着这种错误的"竞争"意识跨入更高一级的学校或今后到单位工作,往往会孤僻、保守、不合群,从而导致学习工作的失败。

误区三:消极激励,孩子思想包袱沉重

      某些家长常拿这样的话来刺激孩子:“为了你能读重点,家里可是负债累累,你再学习不好,怎么对得起这些钱呀!”“你现在学习不好,以后就去扫马路”、“妈妈为你付出多少,给你吃喝,还不好好学习”,家长的初衷是好的,是想让孩子懂得父母的用心良苦,以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但这些话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投下多么大的阴影啊!一些学生在成绩达不到家长的要求时,自信心受到打击,长期这样下去易患精神忧郁症,甚至产生轻生念头。学生的作文中常流露出诸如此类的压力,思想包袱非常重。夏斐之死令人痛心,徐力殺母更是值得深思。家长应采取恰当的激励方式。特别是一些借读生经过升学考试的打击,大多比较懂事,能懂得父母的用心良苦。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孩子了解到家中经济的困难,父母挣钱的不易,从而在学习上更加努力,以报答父母的一片苦心。可以安排学生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陪父母上一天班或做一天家务,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家务活的繁重,并要求学生写出切身感受,让同学从中懂得今天能坐在教室里听课,是多么来之不易,对父母也不再要求这,要求那了,还会与父母分担忧愁,在节假日勤工俭学,以补贴家用,同时在学习上更加刻苦。这样做,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再者,现在家长喜欢攀比,和同事比孩子,在孩子面前大夸其他的孩子如何如何,让孩子自信心受挫,大大影响孩子的成长。

误区四:成绩不好就请家教

     前一种是家庭比较困难的家长的误区,这一种是家庭比较富裕的家长容易出现的问题。

     孩子成绩不好,花钱请家教,成绩就会上去了。这是不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家长们虽然重视子女的教育,却不甚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往往得不偿失。孩子成绩不理想,父母便不惜重金为其请家教,甚至专人辅导。家教确实会使某些孩子成绩提高很快,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后果,这是家长们万万没想到的。学生因晚上家教时间占用过多,老师布置的任务只有拖到很晚才能完成,因而睡眠不足,上课打瞌睡,没有听懂,再请家教补,造成一种恶性循环。适当补缺补差是可行的,但如果长时间地请家教,只会导致孩子的依赖心里,上课不认真听讲了,心想反正有家教辅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味地强化、灌输只会使学生被动地接受,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我们要向孩子说明课堂45分钟的重要性,如果课堂上没有认真听讲,课后两个小时补不回来。再则睡眠不足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青少年阶段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如果不注意劳逸结合,会导致体质下降,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诚然,对一些薄弱学科适当补缺补差是可以的。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课后有不懂的问题可以主动请教任课教师。今后的学习道路还很长,而且到了大学、研究生学习阶段,主要靠自学,如果在中学不培养自学能力,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后,也会感到极不适应。

误区五:  把孩子交给学校就可以了

    这是走另一种极端的家长的误区。前一种是过分包办,这一种是过分放手。

     我们总说家长们要配合学校教育自己的孩子,好像学校就是教育孩子的主角,而家长就是教育孩子的配角,家长总是处在配合的地位。许多家长非常认同这种观点:都迷信学校教育而轻视自己的家庭教育,觉得只要把孩子交给学校、就可以放心了。有家长可能会说:我经常督促做功课、孩子衣食住行样样安排得妥妥帖帖,难道还没有尽到教育责任吗。好的生活条件充其量是一个教育的前提,还不是真正的教育内容。家庭教育是孩子最重要的长效教育。学校教育则着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全方位的知识技能教育。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得了解孩子,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做什么,烦什么?为什么这样想,为什么这样做?在这一点上,父母对子女的了解通常总要比学校多得多,及时得多和深入得多。父母两个了解一个孩子的程度远远高于一个老师了解五十六十个孩子的程度。如果家长还不能深入了解孩子,或者了解孩子后觉得那些问题应该由学校由老师去管的话,对孩子的教育就两头落空了,这会极大地耽误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比如,孩子遇到了比较大的困难,甚至遭受了挫折,或在同学之间的交往上出了麻烦,这个时候如果家长没能和孩子深入交流、沟通,好好帮助孩子一把,孩子会很孤单、痛苦,这就有很大的风险。孩子有可能作出不适当的选择和错误行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学校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只有父母家长能担当这个解决问题的重任。对孩子了解得有多深,对孩子的教育有多深,孩子越大,自尊心越强,主意也越多越大。知子女莫若父母,以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就可以放心的家长,真的需要调整一下自己的观念和心态。要经常和孩子推心置腹地聊天,慢慢使孩子养成有话就想和父母说,不说就觉得憋得慌的习惯,你自然就了解了孩子。

误区六:忽视早期教育

    这是另一种过分放手的家长的误区

    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小,没必要进行什么教育,我们经常会听到有家长说:孩子要成材自成材,那么小他懂什么呀,我们小的时候不也没学什么不是照样长大。家长这么说,不仅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表现,而且还是不懂教育规律的做法。北京教育学院教育管理教研室关鸿羽主任说:人出生后6个月是培养咀嚼能力的关键期,8个月是学习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表达的第一个关键期,2.5~3岁是教育孩子学习做事有规矩的关键期,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5岁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5~6岁是掌握词汇的关键期,9~10岁是由注重后果变化到注重动机的关键期,3~4年级是纪律发展的关键期。可见,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10岁之前十分重要。

    我们要知道,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就会很高,而我们小时侯的那个年代,很多父母虽然都没有去对孩子做象现在孩子的那么多,但是那个年代,大部分父母都是同样的做法,教育孩子无师自通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大特色。(有一位家长很有钱,孩子成绩不好就去请教专家,这位专家说,你买车买房有钱,怎么就不舍得买几本教育书看看呢,你学开车是自通的还是象别人学的?要不要培训?你培养孩子向谁学了,世界上任何一样职业都要考核上岗的。培养孩子是要学习的。教育孩子仅仅吃抱穿暖了这份爱是不够的。)现在不同了,很多家长意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就会提前为孩子作好各种教育准备。如果我们还抱有这个观念,那面对孩子未来的竞争,不仅仅是社会对他们成功设置各种障碍,而作为家长的我们已经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了。

误区七:孩子成绩和家长学历高低有关

    这是家长自身学历层次不高的家长容易步入的误区。

很多家长,尤其是种种原因造成学历层次不高的家长,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去实现自己年轻时的梦想,对孩子的学习要求特别高,他们认为那些高学历的家庭的孩子智商一定比他们的孩子高,所以给自己孩子的压力就比较大。北京金秋心理研究中心对考入北大、清华的179名高考状元的家庭教育研究中,他们发现,高考状元的父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41%,其中硕士或博士的仅为5%;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占59%,其中仅有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的家长占27%。由此可见,孩子的成材更多的是取决于家庭教育的环境与方式,而不是完全取决于家长的学历。

   当然家庭教育的误区还不仅仅这些,我今天只列举一二,要调整家庭教育中失衡的教育行为,必须首先纠正教育观念的偏差,建立孩子智能发展与个性发展同步的“全人教育”理念,更多地关注孩子个性的良性发展。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让孩子成才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孩子个性不同,教育方法自然也就不同,作为家长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各种性格特征爱好等,通过有效的途径培养孩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