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课程顶层设计与学校个性化发展(裴娣娜)
(2014-07-13 12:56:50)
标签:
股票 |
发言提纲
第一部分:该问题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二部分:学校课程设计文本基本格式
第三部分:学校课程设计的内容重点
1.
2.
3.
4.
第四部分:对三所小学课程体系的点评
作为一名高校工作者的研究视角:读懂各位校长在学校课程建设方面的实践探索,寻求学科发展的思想资源。
第一部分:该问题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
1.
研究的中心议题:
·通过板块化、多样化、个性化学校课程结构的设计与生成性课程体系的构建,体现不同类型学校办学的个性化特色。
·学校课程应体现基础性、实践性、多样性和选择性,为学生发展创造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机会。(课程是一种文化选择)。是促进学校育人模式创新,推进学校现代化发展的战略举措之一。
育人模式:课程、教学、德育
(研究的现实性、引领性、开拓性)
*研讨聚焦点:学校课程结构的战略性思考和整体谋划
1.
2.
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实施,属于发展性研究(形成对策思考)
3.
校长领导力
1.
1.
2.
3.
4.
校长课程领导力
课程领导力指学校按照一定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所进行的课程开发建设实施全面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能力。
课程领导力的内涵:
1.
2.
3.
学校个性发展
(三类不同办学水平学校---尊重差异差异发展)
高素质人才的培育成长和学校的改革创新发展。
1.
2.
3.
4.
5.
第二部分:学校课程设计文本基本格式
(研究成果的制度化)
一.
该部分写的内容要点
1.
2.
规模、设施、师资,特别是生源(入口和出口)说明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学校课程必须多样化。
3.
4.
二.
1.
2.
3.
4.
三.
课程结构
课程设置及安排
四.
基础类课程的调整改革
校本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课堂教学的改革
@探索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和策略(挖掘本学科教师教学特色)
@教学进程的设计(透视教师对学科本质的理解)
@教学活动的类型—独特的学习活动
@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学习方式的变革
课程评价
五.
选课制、走班制
课程资源(建设适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教育资源基地和学习资源系统)
教学管理
六.
管理机构制度保障资源保障
附:课程设置表
课表示例
第三部分:学校课程设计的内容重点
(要构建设么样的学校课程体系)
体现学校办学鲜明的个性化发展特征
搞发展性
高学术性
高选择性
高开放性
新意点、创新点?基于变革性实践,学校发展如何形成新思路、新举措?
一.
1.
2.
3.
4.
(课程设计与育人目标的适切性)
对高端理念的解读:
北师大实验中学:“做真教育、真做教育”
北师大附中:“全人格教育”
培养目标:课程建设的基本依据
学校办学的价值选择:应付当前考试争高分还是面向未来?
@面向未来培养目标的核心:道德、责任感、能力
学会生活---数学与科学、经济与技术、社会与文化素质、健康、家庭与消费
学会学习---学习能力
信息素质(获取、辨识、判断、创生信息的能力)
学会工作---有效沟通(群体意识及合作交往的能力)社会责任
学会思考---实践能力(科学知识、设计与技术、科学探究)创造性思维(好奇心、问题意识及提出问题能力,科学思维方式)
21世纪学习技能
二、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课程设计的目标:焕发学校的办学活力,凸现学校的独特文化和课程特色,形成内涵发展的新增长模式。
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整合现有课程,拓宽课程平台,体现以人为本,多元文化,自主选择,高质量完成国家规定课程和地方课程。
1.
2.
3.
4.
体现的基本原则:
确立现代课程观,从本校实际出发,把握好各要素,处理各校课程设计中的若干内在联系。
科学性与人文性,学术性与职业性(学生生涯规划),民族性与国际性
(经过理性判断,形成独特的设计)
三.
(核心内容)
整合学校各类课程,形成课程体系的立体结构。
@纵向:学校自定的几大门类课程领域
@横向:三个层次分层分类推进
基础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
拓展类课程:面向分层学生
(按学生学习发展水平,往下-查漏补缺、学段衔接往上-加深延伸拓展)
兴趣特长类课程:面向个别学生
结构的特色:整合、选择、开放、减法
四.课程的实施(要点)
1.
处理降低内容“难度”和扩展知识面“宽度”的关系,
内容调整的不同思路:
*低起点、重双基、知识连贯、难点分散的螺旋式上升。
*从学习与理解、运用与实践、迁移与创新三个维度梳理课程的核心能力点和方法点。
2.
3.
4.
学科课程建设纲要制定应研究的七个问题:
1.
2.
3.
4.
5.
6.
7.
重点:如何形成一个较高质量的学科课程建设纲要。
难点:如何形成学科的学习力并指导学校教学改革的实践。
基于未来发展视域的课程教学建构-----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校高位办学理念在课堂教学的体现
@回到学科本质的重新认识
@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和策略
@教学进程与教学活动的设计
@信息技术的运用,探讨新的学习方式
(勇于开拓与求实,高的理论点----低的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