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本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的思维学的中学教材——高中思想政治课选修教材《逻辑与思维》三评(上)

(2023-06-03 17:02:18)
分类: 思维-智慧涵育型语文教学资料

一本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的思维学的中学教材

——高中思想政治课选修教材《逻辑与思维》三评(上)

 

近年来,为适应信息社会、智能革命的时代历史进程对教育的新的要求,为响应学界乃至社会各界发出的“中学生学点逻辑、学点思维”的强烈呼吁,为对若干学校、教师自动开展的思维教学(思维训练)的引导、总结、提高提供理论指导,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先是增设选修课《科学思维》,随后再改进为《逻辑与思维》。研读这套教材,发现其具有以下特点:

一,思维观念的更新

课程称《科学思维》,这标志(形式)逻辑(抽象)思维之外存在一种可以称之为科学思维”的思维类型,那就突破了认为人类思维仅存在(形式)逻辑(抽象)思维的思维观。课程命名《逻辑与思维》,这无异于宣言(形式)逻辑(抽象)思维仅属于人类思维的一种形态。这也就突破了“唯(形式)逻辑(抽象)思维为思维”的思维观。

古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建立起来的、又经过数千年发展的、描述刻画人类抽象思维的形式极其规律的形式逻辑学,对于科技的发展乃至文明进步起到过巨大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受到学术视阈的历史局限形成了“唯形式逻辑学为思维科学”的学问范式。在这里,“唯形式逻辑学为思维科学”的学问范式也就同时被中国的中学课程《逻辑与思维》突破。

从“逻辑”唯一拓宽到“思维”种种,这就是思维观的升华,就是“关于思维科学”的学科的范式革命。这样的观念更新无疑跟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学界的学术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是建立在我国新兴的思维科学的研究的成果之上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学界发生的这一场规模空前的、社会影响深刻广泛的“关于思维的科学”的范式革命,创立起唯中国特有的思维科学。这本教材的编写客观上反映了这场革命的成果。

1979年底钱学森接受采访时问记者“人们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过程中,除了逻辑思维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思维方式?”(记者反问“是不是还要用到形象思维?”)。钱学森将自己始于五十年代的“猜想”作出公开表达,质疑两千年传统的“唯抽象思维”观,果断地高瞻远瞩地发起这一场“关于思维的科学”的范式革命。那时以来四十余年,我国思维学人追随钱学森沿着这个方向“猜想—实证—再猜想—再实证”,二百多位专家,二百多本专著,贡献近三十个方面的关于思维特性的研究成果,相当于初步建成一系列思维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思维学”的分支学科。总其成的具备中国特色的《思维学》大著正呼之欲出、应运而生。从而,我们可以认为,该《逻辑与思维》教材实际上将成为《思维学》的理论知识的简写本,成为面向高中学生的《思维学》通俗本,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的思维学教材。

二,思维形态的拓宽

    钱学森建议作“逻辑思维以外”的思维研究的方向在本教材中得到体现。逻辑思维以外存在诸多“非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统统作为思维现象进行研究,教材编者把它们统称为思维形态。然后,展示了各个序列的思维形态:联想、想象,类比、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以及灵感、直觉思维的思思维基本类型;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思维方式;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逆向思维、超前思维等思维技能。所有这些思维形态理所当然地都在上述的思维科学工作者近三十个方面的关于思维特性的研究的视野当中。

    三,思维形态的综合

倡导研究“逻辑思维以外”绝对不是简单地否定逻辑思维,而是思维学者们发现了本是司空见惯的人类精神活动中主要以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的多种思维复合(综合)的现象。我国思维科学界展开研究十余年后,钱学森1995年前后曾经做过初步总结:“人的创造需要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辩证统一,取名为创造(性)思维。这是智慧之花。”《逻辑与思维》课程采取“各种思维形态各具功能而又相辅相成”的观点,就是这样的思维过程中具体思维形态的辩证统一、有机结合的观点。编者以形式逻辑思维与辩证逻辑思维的基本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核心,重点阐明形式逻辑思维与辩证逻辑思维的独特动能。又以创新思维、综合探究为主干讲解诸如形象与抽象、分析与综合、发散与聚合的的多层次、多形态的思维的结合、复合(综合)的现象

在这样的思维形态的结合与复合(综合)中,反倒显现(形式)逻辑(抽象)思维的基础与核心作用,显得更加重要。教材对形式逻辑思维的方法、规律、规则的阐明展开几乎等于一本简明通俗的形式逻辑学教材知识含量。

四,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这本《逻辑与思维》教材高屋建瓴,“以培养和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的)思维能力”为课程宗旨。结合探究,逐步引导学生提升思维品质、遵守思维规律、运用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怎么实现这个目的呢?首先,抓住思维的特征。人们不同风格的思维具有共同的特征。各种思维形态又各具特征。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熟悉各自的功能、作用。最后,发挥彼此之间的相辅相成的作用。

由于形式逻辑思维与辩证逻辑思维的核心作用,教材专章重点讲授遵守逻辑思维的规则、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其余则在科学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名目下展开关于方法、规则与能力的阐述创新思维与上文引用过的“创造(性)思维”是同义的。“人的创造”需要思维形态之间彼此 “辩证统一”。

    五,中国学界的思维学学术共同体的身影的闪现

思维是个复杂的现象,系统论把思维看作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人类对思维的研究远不及对自然对社会的研究。可以说系统的研究刚刚开始,思维学界在诸多问题上也存在细微的差异甚至于还有各执一词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逻辑与思维》教材编者自有取舍、颇有创见。但是,由于观念一致,编者们能对诸多核心概念做出比较恰当的解析。对复杂的思维下定义很难令人满意,编者们怎么解决的呢?他们把思维区分为广义与狭义。“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逻辑与思维》中所提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既吸取了哲学的、心理学的、逻辑学的关于思维的知识又照顾到不同知识背景的研究者们,寻求到所谓的“最大公约数”。对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两个基本概念的阐释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写道:“如果人的思维抽象与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属性,通过语词巩固下来,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就属于抽象思维。如果人的思维抽象与概括了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为基本单元,就属于形象思维。”

对《逻辑与思维》初步作一番学习与评论,再次证明中国学界已然客观上存在一个围绕思维研究的学术共同体,诸多思维学人自觉不自觉地在学术思想上、学科观念上隶属于这个共同体。《逻辑与思维》编写组正是这个共同体的精神上的成员,他们能够编成这本相当于《思维学》的理论知识的简写本、面向高中学生的《思维学》通俗本、独具特色的中国式的《思维学》教材,决不是偶然的。这部建立在我国思维科学四十年来的研究成果的坚实基础之上的教材,对于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作用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