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问题经常弄得人们云山雾罩,不知所以。思考再三,我还是决定尝试从我个人所建立的“文字与思维不同步之说”的角度来
回答哲学上的几个问题。是否能将哲学简化,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较清晰的概念?有兴趣的网友不妨自己试试!
问: 什么是辩证思维?
牛: 双重腹稿思维形式就是辩证思维,当然其派生形式也应划入辩证思维的范围。
问: 什么是哲学思维?
牛: 在我看来,哲学思维、辩证思维、理性思维都是同义词。
问: 什么是知性思维?
牛: 采用正常腹稿思维形式所写成的议论文或分析文就是知性思维。
问: 文学思维属不属于知性思维?
牛:
文学思维与知性思维在思维顺序上确实有相同之处,在内容上也有类似特征,但划不划入知性思维,这大概属于一种人为的规定。就像数学上的“一米有多长”是一种人为的规定一样。在我写的书中,有时候划入了,有时候又没划入。讨论逻辑问题时,我一般将它划入了,因为在逻辑上他们两者有相同之处。但在谈到作品的“分析性质”时,我又没将它划入,因为在这方面它们的差别又较大。
问: 采用正常腹稿思维形式对某个科学理论进行延伸分析,可以划入辩证思维范围吗?
牛: 应该可以这样划分,因为这可能属于辩证思维的派生形式。
问: 西方哲学属不属于辩证思维?
牛: 不属于!
问: 那么西方哲学属于什么性质或类型?
牛: 它有些类似于哲学原理,只不过这些原理有正确的,但也有错误的。它讨论的范围比较广,但内容也比较散,没有中国编的哲学原理那么集中,这可能是西方国家政府并没有出面编书的原因吧。
西方哲学里有很多精彩的内容,如我最近在手机微信上看到的亚里斯多德对“第一原因”的论述我个人就非常欣赏和敬佩(1)
,对亚里斯多德两千年前就有这种见解感到惊讶。
但西方哲学也有很多内容在我看来似乎并不属于哲学范围,倒有点像中国的散文,而且很多地方还显得啰嗦。
问: 哲学原理与辩证思维是何关系?
牛: 哲学原理是对辩证思维特性的总结。
问: 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有什么区别?
牛: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尝试从我个人的理解做一回答。
逻辑应该划分为两类:知性逻辑与辩证逻辑。知性逻辑指日常生活中的语言逻辑,包括口头语言与笔头语言。辩证逻辑指科学家们创造科学理论时所使用的逻辑,是一种较复杂的逻辑。它包括“研究思维”逻辑与“叙述思维”逻辑两部分。形式逻辑就是对“叙述思维”的逻辑所做的总结,或者说是对科学理论的文字表述部分所做的总结。
由于科学理论的文字表述部分在形式上有很多地方与知性思维相同,所以形式逻辑的某些总结也适合于知性思维。二十多年前,我有时把这两种逻辑划等号,原因就在这里。但辩证逻辑中的“研究思维”逻辑非常复杂,它通常不在文字中表现,仅存在于科学家的头脑中。这也就使得人们对它的研究增加了难度,这也是西方哲学内部老发生争论的重要原因。目前世界上还没有辩证逻辑的专门的逻辑总结,尽管西方哲学研究了它的很多特性。这些问题我曾在以前的文章中做过讨论。
所以严格说来,形式逻辑只是辩证逻辑中的一部分——文字表述部分的总结,其中部分总结也适应于知性逻辑,但它既不能代表辩证逻辑,也不能代表知性逻辑。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采用知性逻辑,而不采用辩证逻辑,因而实际上也很少使用形式逻辑。
有学者认为,西方人的思维与中国人不一样,讲话前必须先想逻辑。这是“想当然”!有谁讲话前会先想逻辑?西方人与东方人一样,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都采用知性思维,而不采用辩证思维,当然也就不会采用形式逻辑。我在前一博文《象形文字与拼音文字对思维的影响不同吗?》中也说了。
上述问题较复杂,不知从我的理解角度是否说清楚了?
问:与辩证思维相比,知性思维是不是一种错误的思维?
牛:不能这么说!
这两种思维使用的场合不同。辩证思维主要用于创造科学理论。当然,很多行业部门分析复杂问题时也
会用到该种思维。我以前
多次提到过公安部门及医疗部门
对这种方式
的使用。
知性思维一般用于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中可能有些问题有点复杂,但还不至于特别复杂。分析这些问题时,没必要使用辩证思维。如果硬要牵强附会地使用辩证思维,恐怕也是画蛇添足。这就好比两三公里的路程搭乘汽车、骑个单车就行了,没必要乘坐飞机。硬要乘坐飞机就只能是画蛇添足、徒增烦恼。但分析特别复杂的问题时,知性思维就表现出了它的局限性。
这就好比走两万公里的崎岖山路,骑单车就不行了,还真必须乘飞机。当然,这些比喻只是为幽默起见,并不一定恰当。
问:我觉得每次听西方哲学讲座时,总有点稀里糊涂。这是什么原因?
牛:这可能是哲学问题太复杂了。不过我感觉可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方语言中缺少“腹稿”一词。所以西方哲学解释思维的时候好像总是说不清,例如对“辩证思维”或“哲学思维”解释了两千年,结果还是没说清楚,绝大多数人仍是一团雾水。我自己感觉,使用“双重腹稿”一词来解释“辩证思维”,使用“正常腹稿”解释“知性思维”,人们似乎容易理解多了。是不是这样?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时期,中国人就创造了“腹稿”一词。这应该说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在这里我还要将前一博文《象形文字与拚音文字对思维的影响不同吗?》里面的一小段话引用过来:
“有的学者认为,西方哲学有两千年历史,无疑更正确。中国研究哲学历史短暂,则肯定错误。这种以历史长短判断正误的做法,我认为不可取。因为要说历史,孔子儒学的历史更长,如何评论?”
哲学问题很复杂,我的能力有限,无法全面解答。所作的回答也只是
“一家之言
”,仅供参考!
注(1)
:亚里斯多德关于“第一原因”的论述与我说的“终极原因”非常类似,只是没有我说的那么详细(见牛湘坤著《教育实践与理论探索》第96页和131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12月出版)
注:上述对话实际上也是“文字与思维不同步之说”的续篇。初步数了一下,好像是第31个续篇,当然也可以说是我写的《教育实践与理论探索》一书的第2个续篇。尽管该书尚未印刷出来,但我已经写了3个续篇了。
今天将第2个续篇标出来。可惜现在的博客丧失了对话功能,不然也许在与网友交流后还可对文章作改进。
另外,马克思对哲学思维用“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方式来解说,在西方应该说是最精炼最通俗的解说方式了。在专门学习马列理论的学者中有不少的人听懂了,但在民间听懂的人不多。我认为这不是解说不好,而是西方语言中缺少“腹稿”一词之故。个人见解供参考。
期望对网友们在头脑中形成哲学的某些概念有点帮助。
2023年1月20日星期五初稿
【转载】尝试从“牛氏理论”角度回答几个哲学问题原作者牛湘坤
哲学问题经常弄得人们云山雾罩,不知所以。思考再三,我还是决定尝试从我个人所建立的“文字与思维不同步之说”的角度来
回答哲学上的几个问题。是否能将哲学简化,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较清晰的概念?有兴趣的网友不妨自己试试!
问: 什么是辩证思维?
牛: 双重腹稿思维形式就是辩证思维,当然其派生形式也应划入辩证思维的范围。
问: 什么是哲学思维?
牛: 在我看来,哲学思维、辩证思维、理性思维都是同义词。
问: 什么是知性思维?
牛: 采用正常腹稿思维形式所写成的议论文或分析文就是知性思维。
问: 文学思维属不属于知性思维?
牛: 文学思维与知性思维在思维顺序上确实有相同之处,在内容上也有类似特征,但划不划入知性思维,这大概属于一种人为的规定。就像数学上的“一米有多长”是一种人为的规定一样。在我写的书中,有时候划入了,有时候又没划入。讨论逻辑问题时,我一般将它划入了,因为在逻辑上他们两者有相同之处。但在谈到作品的“分析性质”时,我又没将它划入,因为在这方面它们的差别又较大。
问: 采用正常腹稿思维形式对某个科学理论进行延伸分析,可以划入辩证思维范围吗?
牛: 应该可以这样划分,因为这可能属于辩证思维的派生形式。
问: 西方哲学属不属于辩证思维?
牛: 不属于!
问: 那么西方哲学属于什么性质或类型?
牛: 它有些类似于哲学原理,只不过这些原理有正确的,但也有错误的。它讨论的范围比较广,但内容也比较散,没有中国编的哲学原理那么集中,这可能是西方国家政府并没有出面编书的原因吧。
西方哲学里有很多精彩的内容,如我最近在手机微信上看到的亚里斯多德对“第一原因”的论述我个人就非常欣赏和敬佩(1)
,对亚里斯多德两千年前就有这种见解感到惊讶。
但西方哲学也有很多内容在我看来似乎并不属于哲学范围,倒有点像中国的散文,而且很多地方还显得啰嗦。
问: 哲学原理与辩证思维是何关系?
牛: 哲学原理是对辩证思维特性的总结。
问: 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有什么区别?
牛: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尝试从我个人的理解做一回答。
逻辑应该划分为两类:知性逻辑与辩证逻辑。知性逻辑指日常生活中的语言逻辑,包括口头语言与笔头语言。辩证逻辑指科学家们创造科学理论时所使用的逻辑,是一种较复杂的逻辑。它包括“研究思维”逻辑与“叙述思维”逻辑两部分。形式逻辑就是对“叙述思维”的逻辑所做的总结,或者说是对科学理论的文字表述部分所做的总结。
由于科学理论的文字表述部分在形式上有很多地方与知性思维相同,所以形式逻辑的某些总结也适合于知性思维。二十多年前,我有时把这两种逻辑划等号,原因就在这里。但辩证逻辑中的“研究思维”逻辑非常复杂,它通常不在文字中表现,仅存在于科学家的头脑中。这也就使得人们对它的研究增加了难度,这也是西方哲学内部老发生争论的重要原因。目前世界上还没有辩证逻辑的专门的逻辑总结,尽管西方哲学研究了它的很多特性。这些问题我曾在以前的文章中做过讨论。
所以严格说来,形式逻辑只是辩证逻辑中的一部分——文字表述部分的总结,其中部分总结也适应于知性逻辑,但它既不能代表辩证逻辑,也不能代表知性逻辑。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采用知性逻辑,而不采用辩证逻辑,因而实际上也很少使用形式逻辑。
有学者认为,西方人的思维与中国人不一样,讲话前必须先想逻辑。这是“想当然”!有谁讲话前会先想逻辑?西方人与东方人一样,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都采用知性思维,而不采用辩证思维,当然也就不会采用形式逻辑。我在前一博文《象形文字与拼音文字对思维的影响不同吗?》中也说了。
上述问题较复杂,不知从我的理解角度是否说清楚了?
问:与辩证思维相比,知性思维是不是一种错误的思维?
牛:不能这么说!
这两种思维使用的场合不同。辩证思维主要用于创造科学理论。当然,很多行业部门分析复杂问题时也
会用到该种思维。我以前
多次提到过公安部门及医疗部门
对这种方式
的使用。
知性思维一般用于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中可能有些问题有点复杂,但还不至于特别复杂。分析这些问题时,没必要使用辩证思维。如果硬要牵强附会地使用辩证思维,恐怕也是画蛇添足。这就好比两三公里的路程搭乘汽车、骑个单车就行了,没必要乘坐飞机。硬要乘坐飞机就只能是画蛇添足、徒增烦恼。但分析特别复杂的问题时,知性思维就表现出了它的局限性。
这就好比走两万公里的崎岖山路,骑单车就不行了,还真必须乘飞机。当然,这些比喻只是为幽默起见,并不一定恰当。
问:我觉得每次听西方哲学讲座时,总有点稀里糊涂。这是什么原因?
牛:这可能是哲学问题太复杂了。不过我感觉可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方语言中缺少“腹稿”一词。所以西方哲学解释思维的时候好像总是说不清,例如对“辩证思维”或“哲学思维”解释了两千年,结果还是没说清楚,绝大多数人仍是一团雾水。我自己感觉,使用“双重腹稿”一词来解释“辩证思维”,使用“正常腹稿”解释“知性思维”,人们似乎容易理解多了。是不是这样?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时期,中国人就创造了“腹稿”一词。这应该说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在这里我还要将前一博文《象形文字与拚音文字对思维的影响不同吗?》里面的一小段话引用过来:
“有的学者认为,西方哲学有两千年历史,无疑更正确。中国研究哲学历史短暂,则肯定错误。这种以历史长短判断正误的做法,我认为不可取。因为要说历史,孔子儒学的历史更长,如何评论?”
哲学问题很复杂,我的能力有限,无法全面解答。所作的回答也只是
“一家之言
”,仅供参考!
注(1)
:亚里斯多德关于“第一原因”的论述与我说的“终极原因”非常类似,只是没有我说的那么详细(见牛湘坤著《教育实践与理论探索》第96页和131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12月出版)
注:上述对话实际上也是“文字与思维不同步之说”的续篇。初步数了一下,好像是第31个续篇,当然也可以说是我写的《教育实践与理论探索》一书的第2个续篇。尽管该书尚未印刷出来,但我已经写了3个续篇了。
今天将第2个续篇标出来。可惜现在的博客丧失了对话功能,不然也许在与网友交流后还可对文章作改进。
另外,马克思对哲学思维用“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方式来解说,在西方应该说是最精炼最通俗的解说方式了。在专门学习马列理论的学者中有不少的人听懂了,但在民间听懂的人不多。我认为这不是解说不好,而是西方语言中缺少“腹稿”一词之故。个人见解供参考。
期望对网友们在头脑中形成哲学的某些概念有点帮助。
2023年1月20日星期五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