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尝试从“牛氏理论”角度回答几个哲学问题原作者牛湘坤

2023-04-01 10:40:32
标签: 文化 教育

哲学问题经常弄得人们云山雾罩不知所以。思考再三,我还是决定尝试我个人所建立的“文字与思维不同步之说”的角度来

回答哲学上的几个问题。是否能将哲学简化,从而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较清晰的概念?有兴趣的网友不妨自己试试!

问: 什么是辩证思维?

牛: 双重腹稿思维形式就是辩证思维,当然其派生形式也应划入辩证思维的范围。

问: 什么是哲学思维?

牛: 在我看来,哲学思维、辩证思维、理性思维都是同义词。

问: 什么是知性思维?

牛: 采用正常腹稿思维形式所写成的议论文或分析文就是知性思维。

问: 文学思维属不属于知性思维?

牛: 文学思维与知性思维在思维顺序上确实相同之处在内容上也有类似特征,但划不划入知性思维,这大概属于一种人为的规定。像数学上的“一米有多长”是一种人为的规定一样。在我写的书中,有时候划入了,有时候又没划入。讨论逻辑问题时,我一般将它划入了,因为在逻辑上他们两者有相同之处。但在谈到作品的“分析性质”时,我又没将它划入,因为在这方面它们的差别又较大。

问: 采用正常腹稿思维形式对某个科学理论进行延伸分析,可以划入辩证思维范围吗?

牛: 该可以这样划分,因为这可能属于辩证思维的派生形式。

问: 西方哲学属不属于辩证思维?

牛: 不属于!

问: 那么西方哲学属于什么性质或类型?

牛: 它有些类似于哲学原理,只不过这些原理有正确的,但也有错误的。它讨论的范围比较广,但内容也比较散,没有中国编的哲学原理那么集中,这可能是西方国家政府并没有出面编书的原因吧。

  西方哲学里有很多精彩的内容,如我最近在手机微信上看到的亚里斯多德对“第一原因”的论述我个人就非常欣赏和敬佩(1)

,对亚里斯多德两千年前就有这种见解感到惊讶。

  但西方哲学也有很多内容在我看来似乎并不属于哲学范围,倒有点像中国的散文而且很多地方还显得啰嗦。

问: 哲学原理与辩证思维是何关系?

牛: 哲学原理是对辩证思维特性的总结。

问: 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有什么区别?

牛: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尝试从我个人的理解做一回答。

 逻辑应该划分为两类:知性逻辑与辩证逻辑。知性逻辑指日常生活中的语言逻辑,包括口头语言与笔头语言。辩证逻辑指科学家们创造科学理论时所使用的逻辑,是一种较复杂的逻辑。它包括“研究思维”逻辑与“叙述思维”逻辑两部分。形式逻辑就是对“叙述思维”的逻辑所做的总结,或者说是对科学理论的文字表述部分所做的总结。

 由于科学理论的文字表述部分在形式上有很多地方与知性思维相同,所以形式逻辑的某些总结也适合于知性思维。二十多年前,我有时把这两种逻辑划等号,原因就在这里。但辩证逻辑中的“研究思维”逻辑非常复杂,它通常不在文字中表现,仅存在于科学家的头脑中。这也就使得人们对它的研究增加了难度,这也是西方哲学内部老发生争论的重要原因。目前世界上还没有辩证逻辑的专门的逻辑总结,尽管西方哲学研究了它的很多特性。这些问题我曾在以前的文章中做过讨论。

所以严格说来,形式逻辑只是辩证逻辑中的一部分——文字表述部分的总结,其中部分总结也适应于知性逻辑,但它既不能代表辩证逻辑,也不能代表知性逻辑。在一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采用知性逻辑,而不采用辩证逻辑,因而实际上也很少使用形式逻辑。

 有学者认为,西方人的思维与中国人不一样,讲话前必须先想逻辑。这是“想当然”!有谁讲话前会先想逻辑?西方人与东方人一样,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都采用知性思维,而不采用辩证思维,当然也就不会采用形式逻辑。我在前一博文《象形文字与拼音文字对思维的影响不同吗?》中也说了。

 上述问题较复杂,不知从我的理解角度是否说清楚了?

问:与辩证思维相比,知性思维是不是一种错误的思维?

牛:不能这么说

     这两种思维使用的场合不同。辩证思维主要用于创造科学理论当然,很多行业部门分析复杂问题时也

用到该种思维。我以前

次提到过公安部门及医疗部门

这种方式

的使用

 知性思维一般用于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中可能有些问题有点复杂,但还不至于特别复杂。分析这些问题时,没必要使用辩证思维。如果硬要牵强附会地使用辩证思维,恐怕也是画蛇添足。这就好比两三公里的路程搭乘汽车、骑个单车就行了,没必要乘坐飞机。硬要乘坐飞机就只能是画蛇添足、徒增烦恼。但分析特别复杂的问题时,知性思维就表现出了它的局限性。

这就好比走两万公里的崎岖山路,骑单车就不行了,还真必须乘飞机。当然,这些比喻只是为幽默起见,并不一定恰当。

问:我觉得每次听西方哲学讲座时,总有点稀里糊涂。这是什么原因?

牛:这可能是哲学问题太复杂了。不过我感觉可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方语言中缺少“腹稿”一词。所以西方哲学解释思维的时候好像总是说不清,例如对“辩证思维”或“哲学思维”解释了两千年,结果还是没说清楚,绝大多数人仍是一团雾水。我自己感觉,使用“双重腹稿”一词来解释“辩证思维”,使用“正常腹稿”解释“知性思维”,人们似乎容易理解多了。是不是这样?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时期,中国人就创造了“腹稿”一词。这应该说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在这里我还要将前一博文《象形文字与拚音文字对思维的影响不同吗?》里面的一小段话引用过来:

  有的学者认为,西方哲学有两千年历史,无疑更正确。中国研究哲学历史短暂,则肯定错误。这种以历史长短判断正误的做法,我认为不可取。因为要说历史,孔子儒学的历史更长,如何评论?

 哲学问题很复杂,我的能力有限,无法全面答。所作的回答也只是

一家之言

,仅供参考!

  注(1)

亚里斯多德关于“第一原因”的论述与我说的“终极原因”非常类似,只是没有我说的那么详细(见牛湘坤著《教育实践与理论探索》第96页和131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年12月出版)

 注:上述对话实际上也文字与思维不同步之说续篇。初步数了一下,好像是第31个续篇,当然也可以说是我写的《教育实践与理论探索》一书的第2个续篇。尽管该书尚未印刷出来,但我已经写了3个续篇了。

今天将第2个续篇标出来。可惜现在的博客丧失了对话功能,不然也许在与网友交流后还可对文章作改进。

 另外,马克思对哲学思维用“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方式来解说,在西方应该说是最精炼最通俗的解说方式了。在专门学习马列理论的学者中有不少的人听懂了,但在民间听懂的人不多。我认为这不是解说不好,而是西方语言中缺少“腹稿”一词之故。个人见解供参考。

 期望对网友们在头脑中形成哲学的某些概念帮助。

                                                               2023120日星期五初稿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