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看到过一帧视频报导。高考语文考试结束,考生涌出考场。有人问,作文考什么?一位考生踌躇满志地答道:谈创新。
薛:这不说明题目出得好吗?考生领会了命题人的意图。焉得非福?
黄:《圣经》说:“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现在:上帝为你打开了这一扇门,却为你先关上了那一扇门——那扇原先会由你自己打开的门。
薛:越说越不明白呐,先生跟我打哑谜?
黄:命题人对材料做出初步抽象,启示考生——为你打开了这一扇门——谈创新。这就不宜再谈别的话题了。也许本来考生可能想出自己更有心得、更有兴趣的话题呐。这不就等于“为你先关上了那一扇门——那扇原先会由你自己打开的门。”
薛:难道这个题目里面“还有几扇门可以打开”?
黄:如果我们再度抽象的话,可以得到一个逻辑式:要么A,要么B,要么C。
薛: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那就意味着不一定谈创新。ABC可以代表任何具有不相容关系的一组概念,而不必一定是独创、化用与移用。一扇大门啊!
黄:事物有一级本质、二级本质,以致多级本质。而与此相应,抽象也有级别的高低。这段红楼故事情节,如果命题人示范了一级抽象,实际上得出“要么移用,要么化用,要么独创”,那么做二级抽象的话,就可以得出“要么A,要么B,要么C”。
薛:先生很专业的描述。我也说不到这么透彻。不要求学生懂这些吧。
黄:优等生应当具备这样的经验、能力。虽不能言但能做出这样的精神操作。
薛:接下去就要对这个不相容选言判断做论证啰。
要么A,要么B,要么C
非B
非C
所以A
黄:运用选言论证要注意:非B,非C,属于间接论证。还要对A进行直接论证。最好还要注意说明:对“移用”与“化用”是基本否定;对“独创”的肯定,当然大力地又不宜过度。
薛:这我又不懂了。逻辑学里,“肯定”就是完全肯定,“否定”就是完全否定。哪来什么“基本”的定语啊?“大力”就“大力”嘛,怎么又作点保留?
黄:这里超越了形式逻辑,进到了辩证逻辑。现实生活本身告诉我们,有时形式逻辑并不敷使用。“移用”与“化用”并不能完全弃置不用。“独创”当然应大力提倡,似乎又不宜一味地过度地追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