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司马谈《论六家要旨》(1)

(2022-03-24 10:13:44)
标签:

转载

分类: 人文学科
司马迁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二十四史中的第一本,便是他撰写的《史记》。其实,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约前165—前110年)也是一位历史学家,其辞世时曾对司马迁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从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即叮嘱司马迁继承他的事业,写好史书。
虽未能完成一部史书,但作为史官,司马谈接触了官府大量文献,积累了大量资料,为《史记》的撰写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史记》中《刺客列传》《郦生陆贾列传》等篇的赞语,也由司马谈所作。
司马谈的学术渊源
论及司马谈,人们说得最多的还是他那篇《论六家要旨》。这篇文章只有千字左右,但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可以说,司马谈能写出这篇文字, 一是因为他的学识,二是渊源有自。
就前者而言,司马谈年轻时曾随当时著名天文学家唐都学习天文历法知识,又从大学者杨何学《易》,并对黄老之学进行过深入研究。作为太史令,他掌记录、搜集、保存典籍文献之职,这使他博学而多识,较之他人更多地了解历史上各家各派的来龙去脉。
就后者而言,对前人的思想学说进行梳理、总结,在当时也是一种传统。比如战国时荀子在《非十二子》《解蔽》等篇中,庄子在《天下》篇中,对当时的一些思想学说都有评论,并借以阐释自身思想。司马谈在这一基础上有所创新:
第一,司马谈考镜源流,更自觉地对过去的思想学说发展做整体考察和梳理。“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即提醒时人切忌因混淆源流而学错悟错。因此,他根据自己的梳理,把思想学说分为“六家”。在此之前,荀子、庄子等只是直接对某一个或某几个人的学说进行评论。而司马谈根据“要旨”来分“家”、概括不同思想学说,开启了后世学术分类的重要方法。
第二,司马谈“论六家要旨”的具体目的也与荀子、庄子等不同。荀子评论他人的思想时总是说其“有所明”“有所蔽”,在这一点上司马谈与之类似,但荀子特别强调“一家得周道,万世不易吾言”,这个“一家”就是儒家,可以穷尽、囊括所有真理,且不会改变。庄子批评“道术为天下裂”,对当时的世情和学术都抱着失望态度。司马谈当然也有自己崇信的学说,就是通常所说的“黄老之学”,但就他对其他各家的取舍来看,其中又熔铸了他所认可的各家之长处。这样一个综合性的特点是适应汉武帝时期“海内一统”的状况的。因此,开篇便引《易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之说。虽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从此后两千年的历史来看,其中所肯定的那些观点和主张,仍在影响着历史发展,而不是某个孤立的学派在发挥作用。就此而言,可以说司马谈目光如炬,令人叹服。
论六家要旨分为四段:
第一段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第二段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
第三段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
第四段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
第一段
正文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周易·系辞传》说:“天下人追求相同,而具体谋虑却多种多样;要达到的目的相同,而采取的途径却不一样。”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家都是致力于如何达到太平治世的学派,只是他们所遵循依从的学说不是一个路子,有的简易、卑议,有的繁琐、深文。
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觽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我曾经在私下里研究过阴阳之术,发现它注重吉凶祸福的预兆,禁忌避讳很多,使人受到束缚并多有所畏惧,但阴阳家关于一年四季运行顺序的道理,是不可丢弃的。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儒家学说广博但殊少抓住要领,花费了气力却很少功效,因此该学派的主张难以完全遵从;然而它所序列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则是不可改变的。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篃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墨家俭啬而难以依遵,因此该派的主张不能全部遵循,但它关于强本节用的主张,则是不可废弃的。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却刻薄寡恩,但它辨正君臣上下名分的主张,则是不可更改的。
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
名家使人受约束而容易失去真实性;但它辩正名与实的关系,则是不能不认真察考的。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行动合乎无形之“道”,使万物丰足。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
道家之术是依据阴阳家关于四时运行顺序之说,吸收儒墨两家之长,撮取名、法两家之精要,随着时势的发展而发展,顺应事物的变化。
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树立良好风俗,应用于人事,无不适宜,意旨简约扼要而容易掌握,用力少而功效多。
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
儒家则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君主是天下人的表率,君主倡导,臣下应和,君主先行,臣下随从。这样一来,君主劳累而臣下却得安逸。
至于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
至于大道的要旨,是舍弃刚强与贪欲,去掉聪明智慧,将这些放置一边而用智术治理天下。
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精神过度使用就会衰竭,身体过度劳累就会疲惫,身体和精神受到扰乱,不得安宁,却想要与天地共长久,则是从未听说过的事。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