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愿与黄玉峰及其朋友们共同探讨语文教学与语文考试05

(2021-08-18 16:44:53)
标签:

杂谈

分类: (语文)教育教学
05 我就是这样把课文当做例子进行教学的
    薛:语文教学大师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是例子”。说的是教师拿课文当“例子”示范给学生看。各课示范什么呢?教师要对语文课程的内在结构了然于胸,需要依据这个座标来确定其所在的位置。我找到你的一组博文,能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黄:所以,有司部门首先要组织专家做好顶层设计(已经做了要更好);其中包括普通教师成长起来的专家。语文教学其实是门技艺,实际经验的参照不可或缺。最好依靠教师群众一起来做。这组博文提供个人的经验。遗憾的是其中“讲读一”被删了。

《语文》原课文小说《药》讲读(现象学描述稿)二 
(2019-10-24 05:23:01) 分类:教育教学
我就是这样把课文当做例子进行教学的
      语文教学大师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是例子”。语焉不详。历来对这话理解也各有差异。我体会,这里说的“例子”是“范例”“个案”的意思。不比写文章论证论点那样:列举个别的例证,叙述时要突出该例证的个别性特征,聚焦在某一点上(亦即紧扣论点、判断的主概念)。教课文就是示之以范例。整个文本作为某种体裁的范例。
    本篇《文学评论(小说阅读)教例》就是“示范”——“示之以范例”:阅读鲁迅小说《药》,教师给学生做关于怎样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示范(优秀的教师会引导全班同学一起兴趣盎然地来做)——语文课上或作阅读的示范,或作表达(书面表达,即写作)的示范。这里是做阅读示范,阅读文学作品以完成对作品的评论的示范。运用的规律是普遍的、一般的。一篇篇课文则是综合的全面应用这些普遍规律的“个别”案例。与举例证明论点都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但是范文的“个别”不同于个别例证的个别特点而是这一整篇的个别文本。
     我们借课文教读的方法进行的其实是一种鉴赏,可以是广义的文章鉴赏,也可以是特殊的文学作品鉴赏。以课文的文本鉴赏为线索,可以对学生讲解传授揭示规律规则的关于语言的知识:语法的、修辞的、逻辑的、文学的知识等等。当然先要凭借这些知识才能读懂文本。二者同步。 
    语文课教这些知识也可以对知识体系作系统讲授,而列举个别例就要从语文文本里拆解出某个相关成分。讲词法举词,讲句法举句。讲比喻举比喻句。讲概念举概念,讲判断举各类判断···。这种教法也是必要的。这时,也尽可以自己造例子,不一定要从文本里挖出。好比词典里的例句既可以从典范文本里找出,也可以自己造句。只是前一种做法更严谨。
    音乐教学,低年级的乐理课举个别的乐句的、乐章的例子,不大会有乐篇的吧。高年级的优秀音乐作品欣赏课举一部部作品的例子作为示范。怎么人家就都感到合情合理,没有象我们语文课那样的吵吵不休。而且是分年级分阶段分课时由不同的教师来完成。语文教学胶柱鼓瑟,基本排除系统地讲解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知识的做法。这是很不科学的。我执教的年代,有头脑的老师还是会自己在适当阶段作相对集中的做这些方面的知识讲座式教学的。那时没有PPT,我组里有位老师制作语法的逻辑的常识的大字报,挂在黑板上进行讲授为主的教学。
    我怀疑这是一种错误的思维模式在限制语文学人的思想行动。那就是错误理解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与做法,以及忌讳系统理论。我百思不得其解,怎么就语文教学界那么保守死板呐。可以并且需要整篇文章的赏析的教学,那就是借个别文本做示范。文学作品之所以选入语文课,主要是教师用以做如何阅读的示范。如何借助语言的、修辞的、逻辑的、文学的知识(还会涉及一些文化常识与生活经验)读懂文学作品,做文学评论。与文学专业的作家作品课程就很接近了。但是因为是基础教育,肯定在教学过程中会偏向基础知识一些。我们的主要目的时进行语言运用教学,但同时也就培养了学生的文学修养,也具有丰富的美育、德育的成分。这些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当然也是语文科目的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的这几节课。主线有两条。一条是文学评论的展开,这要借助文学常识的当堂应用。现实中的学生是从中国式语文教学里成长的,他们的知识,碎片化情况很严重。我必须假定:高一程度的新班,有的学生几乎没有文学常识,就必须结合评论的进行作文学常识的讲解。如其不然也就谈不上教他运用知识评论文学作品,因为他根本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必要的知识。他就只能死记硬背老师对作品的评论;阶段测验考过就忘记。但又要注意到有的学生懂得不少,不能让他们腻烦,所以就要求是精当的点评式的知识点拨。又可以用提问法引发学生之间的交流;发挥好的学生的引导作用,又借他们的发言给差的学生补课。
    大家看到这几节课的要点是(上一博我预先标好编码的):(1)文学是借助形象反映生活。文学作品的最小组成单位是细节。从细节描写判断作品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从细节读解场面。文学作品的基本单位。(3)文学是艺术的真实,有艺术加工与虚构。本作品人物的艺术加工与虚构。(4)人物的艺术加工与虚构。人物的命运就是情节。场面的组合,事件的发展展现情节。(5)与(6)从细节明确烈士牺牲的时间。(7)烈士牺牲的地点。(8)烈士牺牲的悲惨场景。(9)烈士牺牲身后遭际。(10)从以上梳理出情节的明线思考其意义。(11)梳理情节。理解它的意义。引发思维的碰撞,产生直觉性的认知—小说主题。文学就这样通过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感情倾向,观感,也就是情节表现主题。(12)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13)结合历史以及时代的发展对主题作深化理解。
    另一条是思维的、思路的线索。我着意于一次直觉思维过程的引导。一个班级是个小社会。全班学生就是一个集体思维、社会思维的主体。步骤如下:理清明线的情节理解其意义,再理清暗线的情节理解其意义,尔后引发思维的碰撞,激起思维的火花,理解作品主题。正如(10)与(11)所标示的学生们的课堂反应:为民众的利益而奋斗牺牲的烈士的血却被民众的一员买去用馒头蘸取了做药给儿子治病。如此自私的行径显示出革命不被民众所理解,革命者的悲哀莫大于此也。这也反映出当时的革命者宣传得不够。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言,要唤起民众。华家的悲剧与夏家的悲剧一旦交叉起来,就不再是家庭悲剧,提升为华夏民族的悲剧!

    我迄今记忆犹新振华职业学校财经中专的一个晚上的课。一是那晚我忘了带书本,平生仅此一次,上的是”盲课“,有点紧张。二是这课上到关节点上一位用拐杖的残疾学员忘形地不顾身体不便站立起来,发表一通,竟然与上述意思一致。语言也极其精炼。从此这节课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我跟学生共同完成了直觉思维训练的创造。

    至于其他知识,本文涉及的,实际上都是学生应当掌握了的。个别人差一些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让他们自己去弥补了。我在课上就不必再提及。语法上有“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复指用法;修辞上有“药”的比喻辞格;写作上有借老栓这个人物的眼睛所见写刑场上烈士牺牲的场面:可以结合评论进行讲一讲,这也是评论本身的需要。

         我就是这样教的。把课文当范例。但主要为了明了其体裁特征,把握阅读此文所代表的体裁的文本阅读能力。这篇是小说,还会有散文,有诗歌。古典的,又会有很大不同。论说文教学更是我重点研究过的。当例子,亦即当范例、做示范,都是一样的。

    作为思维科学研究者,我还多了点花样,每一课都结合着思维训练进行。这可不是“搂草打兔子”——顺便。提高思维能力是教育的高于提高语文能力的更高层次目标。而离开思维训练的语文训练也不可避免会陷入困境。这个问题需要另行讨论了。

思维科学应用札记一组_思维科学之友_新浪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