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愿与黄玉峰及其朋友们共同探讨语文教学与语文考试02

(2021-08-08 16:12:02)
标签:

杂谈

分类: (语文)教育教学
      02 阅读分析不在于话语多少而在于熟练地运用文学常识到点子上
       并不打算与人争论,只回顾自己教学生涯中的学习心得。卑之无甚高论却也是上下求索而得,实践证明足以解决老大难问题的。先谈语文课程阅读教学课文分析。
       薛:先生讲究词语、概念的准确运用。语文课程而不是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阅读教学而不是写作教学。课文分析而不是作家作品简介更不是文学知识或文学评论知识讲座(这里讨论文学性课文的分析不包含论说性文字的分析。容后详加说明)。 
    黄:我国的传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精思”,直到新中国之初。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念初中时,班上语文老师应当很有学问(有同学看见过出版社给他的稿费通知),可是不会讲课。弄得学生“讲闲话”课堂嘈杂像茶馆店。他气极了,拧开自己的派克钢笔狠狠戳在讲桌上。也难怪,这时期的语文老师大多没有系统学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195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语文课程分为文学与语法。我正读高一,躬逢此盛事。此时的语文课,有点像高校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作品选读(各年级编排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 到《明清戏曲》《明清戏曲》)与现代汉语语法课程的压缩型。这年我有幸受教于恩师徐振维先生(复旦毕业。后成为上海第一代名师、市教育局教研员、语文教学“总指导”“总教练”、H版语文教材主编。
    薛:原来现在人们杯葛的“阅读分析”滥觞于此时。曽几何时语文教学界自嘲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艺术特色”五大板块形成于此时? 
    黄:我高一上学期读的古典诗词歌赋(此次改革刚开始就结了尾的)还属于抒情文学一类。“五大板块”适合于叙事类文学,如小说这种典型的文学体裁。这有什么值得嘲讽的?我为这样的同行感到羞耻。
    薛:好多年了,几成风习。我也鄙夷这股歪风邪气。
    黄:文学基本常识没学懂?文学定义丢到九霄云外了?——你当然记得。 
    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艺术借助形象反映人类社会生活表达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观感
    黄:所以,文学作品有两个基本的部分组成的有机体:A,形象体系(人类社会生活的场景);B,作者的观感。 
    薛:因而,文学作品的有机构成:A,形象体系(细节为基础) :1,人物与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2,场面与情节。B,作者的观感:集中表达为主题思想。 
    黄:文学作品阅读课的教学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从文学语言把握作品的形象体系,理解作者对他在作品里形象描绘的社会生活的观感。要学会透过语言层到达形象层,再到达感情层,最后抵达思想层。文学语言是语文课程的文学课的起点、也是生命线。       薛:或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或从分析情节入手,或从分析艺术技巧的运用入手把握主题。几大项处于一个有机体的作品结构中,因而更多的是数项结合地进行分析。       黄:分析作品为了正确地理解作品进而评价作品优劣高下、文野粗细,这就聚焦在作品主题。就要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因而要了解作者生平;就要了解时代背景,把作品的主题放到那个时代潮流中去考察、衡量其社会意义。五大板块的授课内容,其普适性于此可见。
    薛:而且,决不会千篇一律的。因为,每篇作品适合的分析入手方向有所侧重。受教的班级,若高一新班级,教师宜乎多加示范;高二高三老班级,则可能让学生参与进来。其参与程度又各各有不同。
    黄:阅读分析不在于过度与否而在于那些分析达成教学目的与否。示范的课,学生看懂了吗?学生参与的课,学生活跃吗?最后学生对主题的把握、作品的评价合适吗?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不在于老师话语多少而在于这些话语是否中肯。我想起了庖丁解牛。“动刀甚微,謋然已解”。为什么能做到动刀甚微”呢?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关键在于能够把握“彼节者之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那就是说,庖丁在解牛三年之后熟悉了牛体结构,达到凭直觉就能把握到“彼节者之间”的程度。
    薛:先生,我领悟了。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就好比牛体解剖。牛体结构就好比文学的本质所决定的文学作品的结构。优秀教师的文学作品分析不在于话语多少而在于这些话语是否中肯,就是说,熟练地把相关的文学常识运用到点子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