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一直以来有人误导读者女人在战争中的作用。这并不奇怪,文化快餐消费的今天,讲出奇人异事的作家才方显神通。这类作家誓要担负旧世教父的责任,热衷扮演神圣又广知的魅力角色。人们亦要给敬仰和崇拜找体面的噱头,哗众取宠的谈资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没人实在到去核实人性内心的算计。

2009年至2010年,我看过三部关于女人的经典战争题材片:《潜伏》、《生死线》、《幸福的完美》。这三部戏看似毫不相干,但是我总觉得自己在追寻同一个人的影子:吕夏。《潜伏》和《生死线》都是有着浪漫情杯的战争题材电视剧,片中的姚晨和吕夏都是身份特殊的城市无产者,在组织任务中她们都担负假扮夫妻保护另一半的职责。但《潜伏》中的姚晨是性格张扬泼辣的部队战士,《生死线》中的吕夏是隐忍又小心的沽宁地下党员,命运给了这两个性格迥然的女人同样的难题。她们与他们假戏真作,从不爱到被爱,从相爱到难爱,担负历史配角需承载命运的玩笑。相比《幸福的完美》的朱大菊,我更喜欢吕夏后者的风格,向喜欢人表达希望的美好。
对战争片,我和我周围的朋友一直有这样的质疑:女人在战争中的作用是不是被过份夸大了?其实略微了解一下不难发现,男兵女兵人数根本不在一个可比点上。这种形式下,谍战片应需而生,人们似乎相信女人天生是当特务、情报员的料。《色戒》中女人的想法左右组织生死筱关的转折、《风声》的女人掌握组织最高层的秘密,连《潜伏》中只会懂游击的的女枪手都能挽救组织的前途。那么女人是靠什么做到这一切?肉体、美貌、眼泪、智慧成了衬托形象的道具。美貌和肉体虽管用,但是也是三十六计的一种,谍片从头用到尾百试不爽?这些传说只是听起来很美好,现实是绝对比相象残酷。战争的头条真理:上级的命令是一切。《南京南京》中女人的场面堪称壮观,女人的尸体打个包堆成一车又一车。风花雪月只是一时之需,活下去才是战争历史环境中的硬道理。如此推测下去得出“眼泪和智慧必然不会一力扛下改变民族命运”的结论。《生死线》中吕夏的女性形象则比较真实和靠谱,女人性格中的隐忍和小心并不是什么坏习惯,组织的命运也不可能全靠泼妇和情妇力挽狂澜。

不管是现在还是过去,不管是和平还是战争,女人懂得隐忍终究是利人利已的事情。吕夏,《生死线》中地下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强人有着很强的年代感。说到打仗,尤其是没有专业训练过的部队,我们能做的是也是尽力,再尽力,能不能尽全力因时而议。太夸张的突出英雄完美主义反倒很假,董存瑞式的人物也不可能遍都是。该片中突出了历史宿命的主题思想,片中不乏体现主人公内心矛盾的情节,比如:吕夏饰演的思枫护送同志们上岸,思枫自己却要返到城内和敌人一同饮弹共尽,她这一行为引起了民间抗士战士们的触动。这段故事有些女人式的悲情主义思想写实:女人一生中,难免有几次误以为自己能够扛下一切。
家庭主妇切菜做饭都是需要岁月历练才能熟练,杀个鸡羊猪牛是鲜有中的极品,更勿需说残酷战场的女战士。当人面对更凶残对手,往往会更加小心或是恐惧,战争是不可能充满谈笑风生,风轻云谈讲战争策划胜负只是三国的童话。连战后强势的美国大兵都会患上恐惧症,何况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女性。《生死线》最后一集,四道风、欧阳、思枫等上演催泪大结局,虽难掩惨凉的时代感,却更能让人记住历史的面目。战争不是冷笑话,女人不是超人救星,悲情的时代悲情的落幕很贴切。(文/杜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