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悟中华文化之《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2018-12-11 10:12:11)
标签:

道德经

和大怨

必有余怨

分类: 道德经

 

原文:和大怨,必有余怨﹔

译文:有怨恨而和解,很难消除已经产生的感情裂痕。

 

原文:安可以为善

译文:这样怎么称得上善解?

 

原文: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

译文:圣人借人钱财持有债权,并不强加于人。

 

原文: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译文:有德者讲究的是给予而宽取,无德者讲究的却是单纯的强取豪夺。

 

原文: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译文:天道无亲近疏远,唯有公正无私一视同仁。

 

古语说得好,“破镜难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一旦出现过裂痕,就可能永远无法完全修复。表面的和解并不代表内心也能完全冰释前嫌,很多时候只是把裂痕埋藏的更深。而深藏的裂痕,始终是未来不可预测的危险。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称得上“与人为善”呢?

 

古时候人们签订契约,会将双方签字画押的契约从中一分为二。古人以左为尊,所以债权的一方持有左契,而债务的一方持有右契。左右两契合一则代表契约的真实性。在契约中,持有左契的债权人是掌握主动权的一方,可以要求债务人偿还债务。

 

圣人之善,即便自己是给予人帮助之持左契债权人,也不会以自己之债权要求债务人对自己感恩戴德。有德之行,在于给予;无德之行,在于索取。“与人为善”之上者,即在于与人相处多多给予他人帮助,而不愿向他人索取。

 

天道无亲亦无情,为何常给予善人更多福报?就在于善人无结怨,无怨则无恨,灾祸自然远离。而强横者,必结大怨,虽和而必有余怨,终为怨恨所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