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中华文化之《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2018-11-26 10:10:55)
标签:
道道德经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
分类: 道德经 |
第 六 十 四 章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译文:事物处于稳定状态时容易把持控制,形势还没开始改变时容易谋划对策。
原文: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译文:严峻事态刚形成还很脆弱的时候容易化解,问题刚产生还很微小时容易排除。
原文: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译文:在事情还没开始的时候就提前准备,在混乱还没发生时就提前预防。
原文: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文:粗壮大树是从树苗一点点长粗的;高台大厦是从地面一层层累积起来的;千万里的行程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原文: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译文:如果忽略累积的过程想要以自己的意志一蹴而就最后一定会失败,如果执着于自己的意志抗拒成长变化最后反而会失去自己所执着的事。
原文: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译文:圣人顺应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强加自己的个人意志,所以无败、无失。
原文: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译文:人们做事情,常常在几乎要成功的时候功败垂成。往往是因为最后时刻的松懈和麻痹大意。
原文: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译文:如果在快要几乎成功时也能做到像刚开始时那样谨慎敬业,就不会失败了。
原文: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译文:圣人所欲求的不是常人所欲求的,不以声色名利为追求,不以稀有珍贵为追求;
原文: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译文:圣人所学不是常人所学之巧术机智,而是回归众人都已抛弃的淳朴愚钝。
原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以此辅助万物自然发展之规律而不敢刻意而为。
63、64两章主讲处事之道,怎样思考问题,怎样处理问题。
概况下来有个重点:
1、注重细节。大事分解为一个个小事逐步完善,难事分解为一个个容易处理的易事一个个解决。
2、预见性。这一点的关键在于对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掌握,才能准确的判断事物发展可能产生的问题,并且提前做出应对处理。
3、逻辑性。要清楚自己的目标,以及达成目标所需要的逻辑步骤。以此为基础,以坚韧的屹立一步步完成,必能成其事。
4、客观性。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发展观”。目标的设立必须以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基础,即顺势而为。
5、慎始慎终。处事最忌麻痹大意,当人做事情一直顺风顺水的时候,精神最容易松懈,滋生出盲目自大的情绪。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都坠落在不能慎终上。
成其事,必有其谋。然事之败,无外乎逆势、无小、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