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2014-12-17 15:10:17)
标签: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
分类: 养养性 |
第五十六章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释义】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知道的人就不说是不是啊?说的人就不知道的是不是啊?我们研究《道德经》,第一我们必须掌握老子的世界观,乃至老子的行为观。那老子的世界观是什么?老子的世界观是抱一;老子的行为观是什么?老子的行为观是无为而无不为。那掌握了那就好了,再来看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首先关键词就是知者。那知什么呢?知道大道之理。老子都是以大道为首要的,知道大道之理的人。不言就是不说话是不是?不说话知道了也没用。不言就是不妄言,我从哪里来找依据呢?就从无为而无不为就知道。所以这句话就是明白大道之理的人就不会妄言,不会乱说话。言者不知就是那些夸夸其谈的人就是那些不明白大道之理的人。这两句连起来,明白大道之理的人就不会乱说话,说话都是说真实的,乱说话的人就是那些不明白大道之理的人。老子为什么说这些呢?上面第55章不是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然后怎么怎么怎么地。老子就以骨弱筋柔而握固等等以婴儿来描绘,尹喜可能说师父啊你能不能说具体点,所以老子在56章就在说含德之厚的那些人他的具体表现就是不妄言。
塞其兑,闭其门
塞其兑,我查过很多注解《道德经》的人,大家都公认兑就是口,嘴巴。门就是其他眼耳之类的。那么兑和门合起来就相当于佛家所说的六根。那眼耳鼻舌身意都给塞了闭了是什么意思?不是变得一片茫然吗?不是!老子你们要知道前面说不出户知天下,多厉害。不是说全部关起来,什么都不知道,不是的。我们以释迦牟尼佛的理念,《金刚经》须菩提所说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是释迦牟尼佛认同的这个理念来看,塞其兑,闭其门就是六根不要攀缘六尘,少说废话,不要老是去攀缘外部的事情。兑和门合起来就是六根。
挫其锐,解其纷
挫其锐,挫谁的锐啊?那肯定是挫自己的锐呀。也就是说真正明白大道之理的人,他们不会随便去锋芒毕露,不会随便去聪明外露。这就是挫其锐。解其纷,纷就是纷纷乱乱,解什么纷啦?明白大道之理的人是善于将复杂的事情给理顺给化成简单,不管是内心的思维还是外边的事情。解其纷就是解内心和外在的纷,就是将思维理顺,将事情理顺。
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我们后来的成语和光同尘应该来自《道德经》这和其光,同其尘吧。光是什么?光是荣耀的事情。尘是什么?尘是指不怎么显眼的东西,相对来说比较差的东西。和其光,同其尘是什么意思?就是明白大道之理的人无论是和社会那上层的人物在一起他也能合得好,和社会底层的人们在一起也能合得好。这就是和光同尘。那我从哪里找到印证呢?我从《维摩诘经》里面第二品“方便品”,维摩诘和王子也合得好,和老百姓也合得好,去到哪里大家都很尊敬他。所以我以这个来印证和光同尘,就是和上层的人物也合得好,跟下层的人物也合得好。这就是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是就是这些,前面这六方面,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等等这六方面。这六方面做得好了就称得上玄同。玄是什么?玄是玄妙,玄妙是指哪里的玄妙?大道之理。同是什么?不二。这整句合起来,是谓玄同,这就是称为和大道和谐统一,也就是合道。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不可得是什么意思?不可以得到什么。那这六个方面亲近、疏远、利有好处的、害有害处的、贵就是高贵的、贱就是下贱的这六个方面。不可得而亲、而疏、而利、而害、而贵、而贱是什么意思呀?不可得,没有什么可得的。《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无所住生心,就是不可得。也就是说他和亲疏利害贵贱都能够和谐相处。也就是无论是在亲的群体里面也能够合得好,在疏的群体里面也能和睦相处;在利的环境下也能和谐,在害的环境也能和谐;在贵的群体也能和谐,在贱的群体也能和谐。不是佛经有句话随所住处恒安乐吗?也就是和一切人一切时一切处都能和谐统一,这就是玄同。进一步解释玄同是怎么样。
故为天下贵。
这里的贵和前面不可得而贵这里是不是一个意思?有点不一样。这里的是可贵的意思,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是天下最难能可贵的。这个类似前面有“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很少能够达到这个好处,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嘛。这个是最好的。所以故为天下贵,能够达到这个层次是天下最难能可贵的,最难得的。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够真真正正悟道得道合道,那是最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