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子道德经讲义连载(第五章)
(2013-03-13 09:14:03)
标签:
转载 |
原文地址:老子道德经讲义连载(第五章)作者:了空居士
道德经讲义
第五章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释: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就是天地不仁的“仁”,圣人不“仁”,这个“仁”就是仁慈、仁义的意思。那这个天地不仁,是不是天地不仁不义?你再想一下天地不仁不义,这个还没办法去猜。那圣人不仁,圣贤也不仁不义,有可能吗?没有!那么我们就从后面圣人不仁来反推,哦。。。圣人不仁,天地不仁,这是同一个意思,那是什么意思?《清净道论》里面有一句话,上德不德,下德执德。那明白了,天地没有执着于某一些仁慈,就是说没有勉强地一定要所谓的仁慈,圣人也没有执着仁慈,没有执着,他们是很仁慈的,但是他们不会为仁慈而仁慈,就变成好心的老太婆,人家都不听,你拼命去阻,你拼命阻,人家还不听,你还去阻,人家就骂你,所以就是好心办坏事,我们从老太婆之仁慈就知道他们很执着于仁慈,人家就不接受,你就拼命一定要他们接受,搞到大家恼火了,翻脸了,就好事变坏事,就说圣人他不会像老太婆那么婆婆妈妈的,去执着所谓的仁慈,也就是慈悲的同时,他们是有理智的,觉得你不接受,不接受就下次啦,没办法啦。所以这个不仁就是不执着于仁慈,不会像老太婆那么婆婆妈妈的仁慈,就这个意思哦。那个“刍狗”是什么意思?刍狗就是用植物啊稻草什么的东西做的一种东西,用来祭祀用的,就像我们家乡拜神的人用纸啊草啊做的一些东西,元宝啊。所以这“刍狗”的意思,每一个都是你们做出来的,一样的,这里“为刍狗”就是有一视同仁这个意思。那接下来“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橐,就是风箱;龠,就是笛子之类的乐器吧。后边那两句: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虚,就是说你不理他,犹如虚设,形同虚设,他就不屈。屈,就是弯,相对就是指不屈,就是没什么改变,哦,形同虚设,你不去理他,可能这些事物就是那个样子,没什么改变,如果你去动它,去搞它,它可能就会产生变化,“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就是说万事万物,天地之间的一切事情就好像风箱和乐器差不多,你不动它,它也没什么太大的变化,你去搞它,它可能哗啦啦就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个是老子洞察天地之间万事万物的现象,那接下来他就给我们定出一个正确的行为观,那就是“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多言就是说很多话,数穷就是想很多办法,穷就是穷尽,就是说,说很多话,或者想很多办法,想去改变某一些事物,“不如守中”,中,就是中道,中就是最客观,中就是看最佳的时机,也就是说“多言数穷”,说很多话,想很多办法,其实还不如你看准机会。也就是说,做事情,你不能一厢情愿地去拔苗助长,一定要看准时机,以最佳的时机,最佳的方案,不要一厢情愿,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老子道德经第五章,他是讲了天地万物变化的规律,你不动它,他可能没有太大的变化,你一动它,可能引起一系列的效应,那么我们做事该怎么做呢?不要拔苗助长,一定要看准时机,以最佳的时空点去做,一定要以最合适的方法,不要在那里“多言数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