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最灿烂——刘老师的植物收容站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阳光小学的校园算是很大了。校园的北围墙前面有一片空地,刘雪兰建议我把它利用起来做个植物园。
我们把它开垦出来,浇了一点儿水,略施一点儿肥,撒上种子,并不肥沃的土地竞也带给我们不少惊喜。植物园里种得最多的是蔬菜,数量不多,品种齐全:茄子、白菜、罗卜、西红柿、辣椒、芹菜、莲藕、南瓜等在不同的季节里各展风姿,有的还上了大家的餐桌,帮助我们品尝付出的快乐。我们甚至还种了小麦、玉米和花生,目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见识农作物。
刘雪兰是是植物园里的常客。她带同学们到那里观察植物的根系,区别蔬菜和杂草,采集植物的叶子,了解叶脉的结构……一有空闲,她就会拉上我到那里去看一看。她向我提出过专职管理植物园的要求,我没有答应,因为我认为她作老师远比当一个花工贡献大。
校园里也有一些盆花,大多都因为管理不善枯萎的枯萎,憔悴的憔悴,有的干脆被老师和同学扔进了垃圾堆。
有一次,刘雪兰经过垃圾台,看到一盆将死的杜鹃在那里呻吟。她很不忍心,就把这盆花捡起来放在自然实验室里给它疗伤敷药。经过她的一番努力,将死的杜鹃慢慢复苏。先是干枯的叶子有了绿色,枝干挺直了身子。过了几周,那褐色的枝干上竞长出了一个个花蕾,待到杜鹃怒放的时候,刘雪兰兴奋地到处打电话,请大家参观她救活的杜鹃。
这仅仅是一个开头。从此,刘雪兰只要看见被扔弃的鲜花绿草就把它们收拢在自己的身边,这些流浪的孤儿一旦有了一个家,有了精心照顾它们的园丁,立刻就会变得花枝招展,楚楚动人。
有一天我到实验室里去检查工作,刘雪兰把她的宝贝一个一个地指给我看,脸上挂满了幸福的笑容。我看她捡的那那些花草大的大,小的小,花盆深的深,浅的浅,参差不齐,就像收容站里的一群盲流。就顺嘴说:“你干脆在这里建立一个植物收容站吧!”她瞥了我一眼,笑了一下,什么也没有说。
此后,但凡哪个办公室里的盆花有毛病了,大家立刻就会说:“赶快送到刘老师那里去吧!”仿佛她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
在前面的文章里我曾经说过,我是一个不会养花的人,因为我没有那份耐心;刘雪兰与我不同的是她有足够的耐心,不管是对待学生还是对待花草。
有时候我也这样想,假如她像养护花草一样有足够的耐心善待自己的话,也许今天她仍然快乐地生活在我们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