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兰与我——我的“灵感激发器”
说雪兰是我的灵感激发器一点儿也不夸张。
在我们几十年的交往中只要是我遇到了排解不开的事情都会首先听一听她的意见。从家庭生活到学校工作,她都能给我最直接,最中肯,最有效的建议。有趣的是我属于那种思维特别活跃的人,很容易被人“点化”——刘雪兰向前指一米,我就有可能向前走十米。我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创新和发展。
比如学生学习了“精致”这个词语,我会帮助学生把她曾经看到的精致的物品描绘出来;学生学习了“嫉妒”,我会帮助他们回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与嫉妒有关的事情;学生学习过“厌恶”这个词语,我就启发学生把自己最“厌恶”的事情写出来。绝大多数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找出他们亲身经历过的,很鲜活生动的材料:
“我最厌恶倒垃圾,一到夏天,只要你把垃圾袋子往垃圾桶里一扔,黑压压的苍蝇腾空而起,吓得我倒退三十里还嫌离得近……”
“我最厌恶那些挑拨离间的人,本来同学们在一起快快乐乐的,有些人吃了饭没事儿干,今天给张三说李四骂张三了,明天又给李四说张三骂李四了,弄得同学之间是是非非的……”
下了课,雪兰和我聊了很长时间。她认为我的这种指导方法很有意义,可以解决学生的写作材料问题,她同时建议我一定要把学生写过的片段积累下来,将来肯定能派上用场。
受她的启发,我开始用心设计自己的作文指导教案,同时注意了学生习作材料的积累。我让每一个学生创建一本写作“材料库”,把他们根据词语写过的作文片段都放进去以备调遣。这样,学生无论什么时候写作文都可以从“库”里调材料,不管是写人还是写事,或者是写景状物那里都有储备,而且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无须胡编乱诌。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可是非同小可的。
经过几年这种针对性很强的训练,我们班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很快,学生建立的“材料库”一直到了他们上中学还能派上用场。
我后来还根据自己的的作文教学设计,分年级编写了《作文阶梯训练》一书,书稿送给旅游出版社,可惜,由于人为的原因没有出版成功。后来这本书被一些圈内的人看到了,她们一致称赞那是一本对于小学老师和学生来说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的书。
2004年我开始写《王老师给家长的100封信》,期间有好几次,我的思维受阻,自感自己江郎才尽。这时候我会不自觉地拿起电话,和刘雪兰聊上一会儿。
“今天写了几封信?”
“没写几封,我想休息一会儿。”
“我昨天碰到一个从前的家长,她挡住我说了很长时间的话。中心问题是问我为什么她的孙子不能参加学校的运动会。我觉得今天的家长很不了解学校的工作,她们只重视自己孩子的要求,很少考虑学校活动的规律……
……
“怎么不说话了?”
“不和你聊了,我要接着开始工作了!”
放下电话,我一口气写了三封信,向家长介绍学校一些大型活动特点,建议家长了解学校工作,配合教育孩子积极参与,正确对待。
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我写作的过程中还有许多。
刘雪兰多次说过我的脑子很好使,最容易举一反三。对于我夸赞她是我的“灵感激发器”她笑不作答,其实我知道她心里很明白,我们两个人熟悉、默契到了心灵相互感应的程度。周围不少人经常感叹像我们这样珠联璧合的好朋友真是不多啊!
可惜天不作美,让她壮年早逝,断我一臂,怎能不让人遗憾之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