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苏牧的电影微博
苏牧的电影微博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548
  • 关注人气:2,88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喜宴》

(2010-01-21 02:22:08)
标签:

《喜宴》

李安

苏牧

分类: 苏牧看电影

 李安的影片《喜宴》写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父亲,来到美国参加儿子的婚礼。父亲万万没有想到:儿子结婚,完全是为了让父母高兴。实际上,儿子是一个同性恋者。最后,父亲黯然离开美国。在飞机场安检入口处,父亲──这个身经百战的退伍军人(师长),背对镜头,缓缓地举起了双手。

《喜宴》的主题是写东、西方文化的撞击。李安的聪明之处在于,他没有在影片的最后,对文化作出过于人为的判评。他使用的是电影的细节。这种细节似乎什么没说,其实是什么都说了。当然,我们最应该注意的是细节的表现。

师长举起了双手”,这是戏剧冲突异常强烈的事件。“举手”对于军人来讲,无疑就等于“投降”。所以“举手”是军人的奇耻大辱。就像我们常说的:“军人可以掉脑袋,但是,不能举手(投降)。”李安显然不愿意如此直白地指出父亲的投降。

首先,李安为“举手”事件安排了一个叙事的契机:“机场安检”。机场安检中,每个乘客都必须举起双手,接受保安人员的检查。所以,这里,你可以说师长是在“举手”,也可使说,师长是在接受安检

其次,李安使用了父亲较远的景别。

最重要的是,李安采用了父亲的背面角度。李安没有在父亲的正面,让我们看到父亲的脸,看到父亲痛苦的面部表情。

这是李安的聪明,这是艺术境界上的“举重若轻”。

 

《喜宴》

 

《喜宴》
《喜宴》
《喜宴》

《喜宴》

 

                                          ——《荣誉》修订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