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用一个好的艺术形式进行表现
好的形式就是前面我们说的:一、它是电影化的、视听的。二、它有一个好的电影剧作法。这里要特别提醒大家:电影的语言,电影的表述是表达这种铭心刻骨的体验的有力手段。
《美国往事》“重返纽约”:
1、 火车站站台
30年代 (青年时空)
镜头15:小全—小全(摇)
“面条”从小卖部走向壁画。“面条”走到壁画中央的镜子前站住。他看着镜子。
2、火车站站台
(35年后,1968年,老年时空)
镜头16:特写—全景—中景(移、摇)
空空的镜子。
停顿了一会儿之后,老年“面条”的脸出现在镜子中。影片主题音乐《昨天》响起。
“面条”久久凝视着镜中的自己……
“镜头15”到“镜头16”是一个大的时空转场。时光一下子过去了35年。这个转场是通过主人公“照镜子”的动作完成的。
“镜头15”和“镜头16”是两个连接镜头:
A、同样物体连接(镜子)。
B、同一个人连接(“面条”)。
C、人物的动作连接(“面条”照镜子)。
然而,“镜头15”与“镜头16”连接的最大奥妙,并不在于外在的镜头组接上。
“镜头15”是年轻的“面条”买过火车票后,他走到镜子前面,他要在告别纽约之前,对着镜子整理一下自己的衣服。“镜子16”是延续“镜头15”中“面条”的动势,“面条”的面容呈现在镜子中。
然而,这却是一张布满沧桑的脸。“镜头15”中的英姿焕发的“面条”,在“镜头16”中,已经两鬓斑白,步履缓缓。
时光整整过去了35年。
35年!这是“面条”的青春岁月。35年!这是“面条”生命中的最好时光。35年,这得需要多少的回忆,多少的“闪回”,来交待那些不平凡的日日夜夜、风风雨雨。
可是,这里,却是“面条”在“照镜子”。一个大的时空转场,电影制作者用一个动作完成。可见,制作者电影技巧的炉火纯青。
在“镜头16”中,“面条”的脸出现之前,空空的镜子的特写居然有一个“稍稍的停顿”。这是让人异常动心、使人泪下的一笔。就是这个“稍稍的停顿”,它是“面条”35年青春的时光。
在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如同“光”、“特写”等电影视听元素在影片中的作用一样,摄影机的角度除了一些常规的作用之外,(如用仰拍镜头代表儿童的视角,用仰拍镜头表现理想主义的崇拜)。摄影机角度更表现了少年马小军的成长和觉醒。
我们以段落“遭遇‘画中人’”为例:
二十一、米兰家
……
镜头354、全景(低角度)
从床下看到一双腿进来,腿来到床边。
镜头355、近景
马小军在床下,马小军紧张的表情。
镜头356、特写-全景(低角度)
腿坐在床上,脚上戴着脚环。又站起来,裙子落到腿下,脚踢起裙子。
镜头357、近景
马小军在床下,一只手伸进来拿鞋。马小军后退。
镜头358、全景
脚穿上了鞋。
镜头359、近景
马小军紧张的表情。
镜头360、全景
女孩走向门口。
镜头361、近景
马小军紧张的表情。画外传来巨大的关门声。马小军出了口气,马小军瘫在地上。
米兰突然回家,马小军急忙躲到床下。摄影机在床下采用低角度从马小军的主观视线来拍摄外面的米兰。作用如下:
A、动作夸张:
摄影机的低角度使米兰的动作更加夸张。
B、形体变形:
摄影机的异常角度使米兰的形体发生变形。米兰的臀部异常丰满,米兰的大腿粗硕有力。从行为动作到体型特征,这些都与一个漂亮女孩的浪漫、美感格格不入。
应该说:上述两个作用“动作夸张”和“形体变形”,是电影角度中的常规作用。我们仔细体味,这一组镜头的真正魅力并不在于上述两点。本组镜头的最大魅力在于它的“少年视角”。
C、少年视角:
镜头354到镜头361,8个镜头均采用低角度拍摄,机位在床下,画格构图的边框为床腿和床的横框。马小军趴在床下,因为画格的边框(床)的限制,马小军只能看到床的外面米兰走来走去的腿,米兰的其它动作和米兰身体的其它部分则靠马小军和观众来联想。
这个角度,这个视点异常重要。
a、少年看异性:不忍看到全部。
首先,从视觉角度讲,马小军因为摄影机低角度和床的横框的限制,马小军只能看到米兰身体的局部。
其次,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是少年马小军第一次看一个女孩更衣,第一次面对一个曾给每一个少年人带来无限憧憬、无限幻想的异性的隐秘世界。此时此刻,马小军“意外”又有些“紧张”,“渴望”又有些“不敢,“激动”又有些“恐惧”,想全部看到,可是,又不忍全部看到。总之,此时此刻,马小军似乎无法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倏然间,自己便看到了一个女孩子身体的全部秘密。
b、少年看世界:片面性。
这是少年马小军第一次看异性的目光,同样,这也是少年马小军第一次看世界的目光。
因为少年人的社会生活、社会阅历的限制,还有因为少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导致少年人看世界的片面性。首先,少年看世界,带有强烈的选择性。与阅历丰富的成年人不同,看什么,不看什么,少年人选择性强,不会什么都看。其次,少年看世界,因为自己的性格、爱好的不同,会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第三,与久经生活磨难的、事故的成年人不同,少年看世界往往是浪漫的、理想主义的。
而这一切,影片制作者通过摄影机的低角度,和床的边框,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和激动人心。
D、三视线合一
我们认真观察,本段落其实有三个视线。
视线一:导演视线。导演在床下模仿马小军的视线看米兰。
视线二:马小军视线。马小军通过导演视线在床下看米兰。
视线三:观众视线。观众通过马小军的视线看米兰。
可贵的是,在本段落中,三个视线是合一的。首先,导演用摄影机的低角度和床的边框限制了马小军的视线。于是,床的边框使趴在床底下的马小军的视线,就如同在看一个视线无法自己选择、视线被控制的“银幕”。
同时,导演又用“银幕”限制了我们观众的视线。于是,我们(旁观者的观众)的视线与少年马小军(影片的主人公)的视线合一。
于是,我们仿佛也和马小军一起置身床下,于是,我们与床底下的少年马小军“同呼吸,共命运”。
“激动”着马小军的“激动”,
“紧张”着马小军的“紧张”,“憧憬”着马小军的“憧憬”……
通过这个例证,我们可以看到:表现人的丰富心理,表现人的细微感受,表现人的生命转变和爱情觉醒,表现人的生命历程。电影的视听语言是如此地准确、丰富、细致入微和有力量。
影片《法国中尉的女人》中有这样一个转场镜头,它让我深深震撼,久久不能释怀。
晴朗的一天,“现在时空”的安娜和迈克一起躺在海边背台词。冥冥之中,安娜停止了下来。安娜似乎意识到了什么,安娜似乎想到了什么。安娜抬起了头。安娜凝视着远处海岸。
迈克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用询问、不解的目光看着安娜。安娜没有回答他,也用不着回答他。因为,他不懂。
安娜凝视着远处海岸。
下一个镜头是“过去时空”。远处海岸,萨拉一个人唱着歌走来。
我的眼睛突然潮湿起来。
“远处走来的那个女人她是谁?!”
“她是萨拉吗?还是她就是安娜自己。”
我一直在想这个镜头感动我的原因。想到今天,我还没有想明白。
迈克与安娜,一个男人与一个女人,他们躺在一起,他们“相亲相爱”。难道,他们真的深切地相互了解吗?
安娜与萨拉,一个女人与另一个女人,她们跨越世纪,她们相距百年。可是,冥冥之中,她们却心心相印。
④、写自己深思熟虑的思想
思想是制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和把握。电影中的思想,它应该是在一定高度上的。
今村昌平的影片《楢山节考》(1983年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描写的是一个贫瘠山村中的“悲惨”故事。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当地有一个习俗:人活到70岁,就要抬到山上去饿死。今年上山的69岁的老人阿玲婆,面对死亡,她表现出的不是恐惧,而是一种令人颤栗的神圣和庄严。
尊敬老者,孝顺父母是我们东方民族的美德。因此,用“道德”的标准来衡量,《楢山节考》很不合“人性”。可是,如果我们超越“尊敬老者”的道德层面,上升到社会生存的层面考虑问题。《楢山节考》是在写一种近乎残忍的“新旧更替”。面对人类社会的延续,“新旧更替”比“尊敬老者”更重要。《楢山节考》是在写“尊敬老者”层面之上的更大合理。它是用死的方式,歌唱生的尊严!
侯孝贤的电影《好男好女》表现今天的一个电影摄制组去拍摄一部过去时代的电影。那部过去时代电影的名字也叫《好男好女》。
在过去时空的电影中,主人公是四、五十年代的一群台湾有志青年蒋碧玉、钱浩东等,他们满怀民族激情前往大陆参加抗日。后来,他们又投身台湾的变革和革命。可是,等待他们的热血和激情的,是国民党政府的逮捕和屠杀。
现在时空表现的是拍摄电影的演员的生活。梁静是一名演员,几年前,梁静的男友阿威在黑社会的争斗中身亡。现在,梁静总是接到电话,电话中无人说话……影片最后,梁静认定打电话的人就是死去的阿威,她在电话中请求阿威回来。
如果说,过去时空的故事展示的是一群过去时代的有志青年的痛苦和挣扎的话。那么,现在时空中的梁静、阿威,他们谈不上是什么有志青年。但是,他们并非不苦痛。与蒋碧玉、钱浩东的被捕、被杀相比较,这是另一种苦痛。这种苦痛空气般弥漫在身边,这种苦痛无处不在,这种苦痛沁入骨髓。如同法斯宾德的“恐惧吞噬灵魂”,这是一种更大的苦痛。
这正是电影《好男好女》的优秀之所在。这是侯孝贤的“发现”,也是侯孝贤电影的“思想”之所在。

当然,思想表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如艾伦·帕克根据平克·弗洛伊德的摇滚音乐拍摄的电影《迷墙》。《迷墙》是一部彻底非好莱坞化的、非叙事性的激情洋溢的作品,是一部情感向理智、个性向秩序、自由向专制、人性向非人性的宣战式作品。
——摘自《荣誉》修订版
苏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