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部分我们讨论艺术作品的层次。在讨论艺术作品的层次之前,我们要先弄清楚一个问题:
何为艺术作品?
1、文字写成了诗,写成了小说,文字写成了电影剧本。它们是否就是艺术作品了?
2、诗、小说发表,电影剧本拍摄成电影。它们是否就是艺术作品了?
3、诗、小说、电影获奖。它们是否就是艺术作品了?
我的回答简单而明了:“它们均不能说就是艺术作品了。”
首先,艺术作品不是泛指的,它要达到一个起码的水准。而这个“起码的水准”,不是其外在的发表、拍摄、获奖与否,而是其内在的精神实质的价值。
其次,一部习作达到水准成为艺术作品之后,它们还有一个层次上的区分。达到水准的艺术作品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①、
一般作品:真实。真实地再现生活、表达情感。真实是艺术作品的生命。真实是习作成为“艺术作品”的起码要求。
②、
较好作品:真实,完美形式。在真实的前提下,作品有一个好的、完美的表达方式。
③、
杰出作品:真实,完美形式,出色的总体构思。总体构思是作品真实、完美形式之后的更高要求。总体构思不是“主题思想”。总体构思是作品中创作者对世界的独到认识、把握。总体构思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出色的总体构思是一部作品成为大师作品的标志。
下面我分别讲述:
一、关于真实
“真实”即真实地再现生活,真实地表达情感。
“真实地再现生活”是一句被中国大陆文艺理论书籍讲滥了的话。于是,许多人对它不屑一顾。我认为:这种不屑一顾是一种浅薄。因为“真实”,或者说恰恰“真实”是艺术作品的生命。
㈠、真实是艺术作品的生命
在电影学院,学生们入学不久就开始拍摄作业,开始自己的艺术创作。同学们拍摄的作业各种各样,优劣不等。坦白讲,平庸之作普遍,好作业凤毛麟角。
为此,许多同学深深困惑苦恼。其实,根本没有困惑苦恼的必要。重要的是:要在最初开始的时候,把最重要的事情想清楚。
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最重要的事情是:到底什么是艺术?艺术的核心究竟是什么?艺术就是精雕细琢的编织和精益求精的制作么?
首先艺术是一个“生命体”。或者说,艺术作品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如同塑料花、绢花与仙人球、“死不了”(一种普通北方植物)的本质不同一样,塑料花、绢花再艳丽、美好,它们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花”。因为,它们没有生命。相反,仙人球、“死不了”即使它们不够精彩、漂亮,但是,它们是有生命的,它们是一个个活鲜鲜的生命。就像一个热腾腾的婴儿和一个塑料的巴比娃娃二者无法比较一样,仙人球、“死不了”与无生命的塑料花、绢花不可同日而语。
纵览我们身边许多所谓的“艺术作品”,它们最大的毛病恰恰是没有“真实地再现生活,表达情感”。因此说,它们没有达到一部习作成为一部艺术作品的起码要求。
在北大读书的时候,我看过老鬼的小说《血色黄昏》。这是一部描写文革时期东北兵团生活的作品。公平地讲:《血色黄昏》是一部小说艺术形式上十分粗糙的作品。但是,它的真实,它的真实后面的灼热,让人不忍目睹。我称之为:“血淋淋的现实主义”。所以,艺术形式粗糙的《血色黄昏》,使当代中国文坛众多精致、好读的作品黯然失色。
需要指出的是:众多艺术门类中,电影与“真实”有着最直接、最密切的联系。塔尔科夫斯基讲:“(电影的诞生)它不只是技术问题,也不只是一种再现世界的新方法。而是一种全新的美学原则的诞生。这是在艺术史和文化史中,人类首次发现留取时间印象的方法。同时,也可以随心所欲地在银幕上复制那段时间。人类得到了真实时间的铸型。”
注1
塔尔科夫斯基又讲:“如果世界是高深莫测的,那么影像也必然如此。我们无法了解宇宙的全貌,但是,影像却能表现其总体。影像是真理的印象,让我们在盲目之中瞥见真理的灵光。具体的影像必然是忠实的……即便是最简单地展示,只要它是独一无二的,它就恰如生命本身。”
注2
那么,电影导演是什么呢?或者说,电影导演的工作主要是干什么的?
电影导演的工作是“雕刻时光”。
“人们为什么去看电影?……我认为一般人看电影是为了‘时间’……导演工作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可以将它定义为‘雕刻时光’。如同一位雕塑家面对一块大理石,内心中成品的形象栩栩如生,他一片片地凿除不属于它的部分。电影创作者也是如此。从庞大、坚实的生活事件所组成的‘大块时光’中,将他不需要的部分切除、抛弃。”
注3
一个电影观众在给塔尔科夫斯基的信中讲:“谢谢你的电影《镜子》,我的童年就是那样……但是,你是怎么知道的?就是那样的风,那样的雷,那样的雨……‘加尔卡,把猫弄到外面去。’我的祖母喊着。房里一片漆黑,油灯也熄灭了,等待母亲回来的感觉充塞了我的整个灵魂……你知道吗?在那间黑暗的影院里,凝视着被你的天才所照亮的那片银幕,那片刻,是我此生第一次感觉到自己并不孤单。”
电影是什么?
“电影是生命在银幕上流淌。”
中国的电视剧我们不讲。我们看中国的电影。如果按照塔尔科夫斯基的对电影的理解和要求,有多少电影是在“表现生命本身”,有多少电影是在“雕刻时光”。有多少电影是“生命在银幕上流淌”。
其实,塔尔科夫斯基讲的“电影”就是这里我们讲的“艺术作品”。
在中国大陆,有一批优秀的艺术电影。如:《活着》、《秋菊打官司》、《黄土地》、《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
在中国新生代的导演作品中,《盲井》、《安阳婴儿》、《小武》、《站台》亦是优秀之作。
当然在这些新生代的作品中,水平也是不等的。我们可以拿《盲井》、《安阳婴儿》、《小武》三部作品作比较。从“真实”的角度,从塔尔科夫斯基“真正的电影”的角度考量,尽管《盲井》、《安阳婴儿》、《小武》都是真实、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的现实。但是,《盲井》、《安阳婴儿》的过多人为的、“戏”的成分,消弱了其作为艺术作品的内在张力和价值。而贾樟柯的《小武》,电影的生活化的流程中,表现了一个普通中国城镇的边缘化小人物──小武。
《盲井》的结尾,是袅袅上升的火葬场焚尸炉烟筒的青烟。《安阳婴儿》的结尾,是逃脱中的冯艳丽把自己亲生的婴儿塞到一个相遇的男人手中,男人恰是冯艳丽死去的男友重新归来。与《盲井》、《安阳婴儿》的“震撼人心”的、“戏剧化”的结尾不同,《小武》的结尾平平淡淡。并且,《小武》的结尾是开放式的:
小武像一只狗一样被拴在路边的电线杆上。街道上,熙熙攘攘的行人或停或走,他们像看一只狗一样看着小武……
如何评价电影《小武》,尽管影片中的小武是个“贼”,“贼”的职业特征不具代表性。但是,小武的生存状态、小武的精神实质是众多中国城镇边缘青年的代表。或者说,小武是一代中国没有地位、无权无势、得不到尊重的小人物的代表。
网站上有人这样评价《小武》:我们电影中表现的生活,其实都是在表现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大城市。尽管电影中的人物故事环境,未必发生在北京、上海、深圳。贾樟柯的《小武》使我们第一次真正看到了中国的“城镇”。
《小武》使我们第一次真正看到了中国的“城镇”。──这就是电影《小武》的价值所在。亦是对电影《小武》的最高评价。
一部电影使我们看到中国的一个阶层。重要的是:这个阶层在中国如此广大!这不是对一部中国电影的褒奖和赞扬,而是对整个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的无情嘲讽。
有趣的是,尽管像《小武》这样的电影在中国电影中凤毛麟角,但是,这并不妨碍在中国每年举行无数的电影评奖。那些评奖活动每年在中国的电视、报刊、网站上走马灯般地显现,你唱罢了我登场。那些流光溢彩、歌舞升平的场面,令人心碎。
应该指出:目前中国电影,特别是中国艺术电影的整体肤浅和低劣。这其中包括张艺谋电影的全方位的倒退。我曾经用国产电影和电影学院的学生作业做比较。许多国产电影虽然故事完整,制作精湛,投资可观,但是,它们是没有生命的,它们虽然外表上熠熠生辉、闪闪发亮,但是,它们是发亮的镀铜。
相反,一些电影学院的学生作业,虽然故事简单,技术粗糙,投资微薄,它们外表上并不光亮。但是,它们是有生命的,作业中有宝贵的金子。──那是他们真实的生活,那是他们真实的情感,那是他们对生活、生命的真切体验。
金子和镀铜之间的价值的不同,我们不言自明。
记得当有人问侯孝贤什么是长镜头时,侯孝贤回答:
“一个镜头应该是一根浸满了油的绳子。”
那么,“油”是什么?
“油”是我们的生活,“油”是我们的生命,“油”是我们对生活、生命的铭心刻骨的感受。
在本书《美国往事》读解中,我曾经举侯孝贤电影《好男好女》的例子,谈生活、真实在侯孝贤电影中的作用。例子如下:
10、温泉旅馆内
晨
镜头14:全景 固定镜头
透过卫生间的纱门,梁静在卫生间里面面对镜子哼着歌梳洗打扮。
尿急的阿威跑来,他从外面拉开纱门,冲进厕所。
阿威:“让开,让开。”
梁静让开。
阿威面对坐便器站着小便。
梁静笑着哼着歌继续打扮。
阿威面对坐便器站着,他长时间尿不出尿来。
梁静笑着用屁股撞着阿威:“怎么啦?”
阿威面对坐便器站着,他依旧尿不出尿来。
阿威:“你出去。”
梁静从后面揽着阿威的脖子,她探头看着阿威的前面:“我帮你好不好呀?”
阿威:“你出去呀。”
梁静笑着从纱门里面出来。
梁静笑着站在纱门外面。
阿威面对坐便器站着,他长时间尿不出尿来。……
看过这个镜头的人们,无不被这个镜头的强烈的真实感所打动。我们甚至会想起我们自己的生活。想起我们和自己恋人在一起的那些亲密无间的时刻。
这是一个对于中国现行的电影表演理论具有颠覆意义的长镜头。我经常想:如何使二人的“亲密”达到影片中的程度。
据介绍,当时拍摄这个镜头的情况是,导演没有给演员看剧本。导演对演员讲:你们现在想一想:怎样表现一对恋人的亲密。
过了一会,导演问演员:想好了没有?
演员说:想好了。
导演说:开始。
于是,就出现了这个让人叹为观止的长镜头。在这个镜头中,演员伊能静、高捷将两个恋人的亲密表现得淋漓尽致。
导演真是一个聪明的导演。他在拍摄他的电影的时候,他的取材已经不是剧本。他是取自,准确说是“榨取”演员自己的生命和生活。
摄影机面对的、银幕上呈现的就是梁静、阿威(伊能静、高捷)自己的经历和生活。
恰恰是生活本身,使演员的表演焕发出如此耀目的光芒。
该镜头的视听方案的核心是:长镜头,固定机位,全景。长镜头是为了表现生活的连贯,和两个恋人的不可切断的亲密。让我感叹的是:该镜头的固定机位和全景。本来应该强调的生活状态和恋人的亲密,导演居然没有使用运动镜头和近景。
显然,导演这里极为自信。
他自信这个镜头的力量!
因为导演相信生活,相信生命。而这个镜头展现的就是“生活、生命本身”,它是“生命在银幕上流淌。”
这个例证可见,“真实”在侯孝贤的电影中,已经不是体现在剧本中。或者说,剧本(文字)已经不能承担电影的“真实”的重任。“电影的真实”只能在电影中表现,剧本(文字)不能表现“电影的真实”。
(待续)
——摘自《荣誉》修订版
注1
:塔尔科夫斯基《雕刻时光》人民文学出版社,63页
注2
:塔尔科夫斯基《雕刻时光》人民文学出版社,112页
注3
:塔尔科夫斯基《雕刻时光》人民文学出版社,64页
注4
:塔尔科夫斯基《雕刻时光》人民文学出版社,4页至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