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版前言:
笑傲江湖
《荣誉》是我1999年的著作,今天已经是2004年。《荣誉》伴随着我,也伴随着您走过了数年时光。
回想当年写作《荣誉》的情形,我依然心中感慨。那是我过去的家。它位于新街口一带的小西天。每天,我独自一人面对书房里的一台电脑,电脑的后面是窗户,窗户的后面是一小片蓝天。蓝天很小,小得让人有些心疼。我每天在写,写累了的时候,就抬头望着窗外的那一小片蓝天发呆。我想:难道,这也是天么?!
三个月后,我完成了《荣誉》的写作。一年以后,《荣誉》出版。
《荣誉》出版后的情况让我意外。不少人买了《荣誉》。电影学院之外,国内众多艺术院校和大学艺术系将《荣誉》列为电影必读教材。电影界、电视界乃至社会上,读《荣誉》的人也不少。
2000年7月至2004年4月,《荣誉》六次印刷。在我们这个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时代,一部电影理论著作四年内能够印刷六次,这听起来,有点像是个玩笑。
几年来,围绕《荣誉》,在读者中发生了一些事情。我曾经和我的学生这样讨论生命:
对于生命,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怀疑生命的过程和含义。可是,有的时候,比如当我想起那些因为《荣誉》发生的故事,我就会心头一热。就是在这一刻,我体会到了感动。就是在这一刻,我感觉到了温暖。就是在这一刻,我感受到了幸福。就是在这一刻,我才觉得生命的值得和有意义……
那些关于《荣誉》的故事,有些是隐私的,个人化的,这里不便说出。不知道这些故事的主人公能否看到我的这篇修订版前言。如果我们依然有缘,你看到了我的这篇前言,我想对你说,对,就是你:
“谢谢你。你的心意,我已明了。”
《荣誉》出版后,就像我们国家的迅速发展一样,我国的图书出版水平日新月异。看着今天书店里那些养眼的印刷精美的书籍,那本2000年版的《荣誉》真是让人难过。排版是呆板的,图片是黑白的。最重要的是,这些图片都是从一些多次翻录的录像带上硬抓下来的(那时还没有DVD)。
到今天我还记得,当时中国电影出版社的美术设计赵子航老师瞪着眼睛向我喊着:“我们是国家出版社。出这种图片质量的书,出版社的脸是要丢光的!”
赵子航的话是对的。起初我并未意识到一本书的装帧印刷质量,与书的内容表述关系如此重要。80年代初,我买过一本定价0.58元的《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两年前,我看到定价68元的新版的《罗丹艺术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尽管那本人美版的《罗丹艺术论》还在我的书架上,尽管新版定价是旧版的100多倍。但是,我还是买了它。这分明是另一本《罗丹艺术论》。恰恰是装帧、印刷的精美,使我真正领会到了罗丹要向我们传达的艺术之美。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做一本重新抓图(DVD图)、彩色印刷、制作精美的《荣誉》,成了我的一个心愿。
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廉萍。廉萍的热情、宽宏和鼓励,是我修改、完善修订版《荣誉》的动力和源泉。感谢本书的美术设计翁涌,修订版《荣誉》的精美装帧是他卓越才华的体现。我还要感谢我的研究生袁铭、王纲、侯亮、郑蓉、刘军芳、柳青。特别是袁铭和王纲为《荣誉》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距离原版《荣誉》的写作,时间过去了五年。五年来,世界和电影都在变化。《荣誉》也应该“与时俱进”。
下面我介绍一下修订版《荣誉》与原版《荣誉》的主要不同:
首先,修订版《荣誉》是技术质量的全面提升,大开本、DVD图、彩色印刷。这样,过去看《荣誉》的“看书”过程变成了现在的“看电影”过程。大家可以像看电影一样,舒服、准确、生动地欣赏和读解书中介绍的六部世界经典电影了。
其次,我增加了一部影片的读解。电影的名字叫《罗拉快跑》。《罗拉快跑》不是一部简单意义上的电影,它是一部“视听一代”的电影,是一部崭新的电影,它可能代表了21世纪电影的趋势和未来。
还有,在原版《荣誉》中,因为当时的一些原因,删除了原稿中的一些内容。修订版《荣誉》中,删除的内容得到了部分恢复。
几年来,因为《荣誉》的热销,一直有出版社约我写《荣誉》的下一部,就是“《荣誉》二”,“《荣誉》三”。我没有这样做。我知道《荣誉》在读者心中的地位,我不想多写。我想做的是,把这唯一的一本《荣誉》修改到最好。应该向读者坦白的是:《荣誉》的写作是精心安排的。《荣誉》不是像许多电影欣赏书籍那样,简单地欣赏电影,表达作者看电影的感受……《荣誉》其实是在借助一部部影片的读解,讲授“电影编剧基础”和“电影导演基础”。《荣誉》是在解剖麻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一部电影读解的背后,是整个电影的制作背景。所以,《荣誉》的另一个名字应该叫《电影编导基础》。
另外,几年来我收到大量读者来信。十分抱歉,我没有一一回复。工作繁忙之外,我认为:简单地回信表达谢意没有很大的意义。把《荣誉》修改到最好,使《荣誉》对读者的学习、创作有更大的帮助,这才是我对读者的最大感谢和回报。
正是出于上面的考虑,《荣誉》修订版中我增加了一个内容:“电影创作的基本问题”。该内容由两部分构成:一、《艺术作品的层次》,二、《电影、生命、哲学》。它们讨论的是电影创作、艺术创作、乃至我们人的生命的核心问题。这两部分内容本来我打算写成两本书。因为对《荣誉》的偏爱,我把它们收进了《荣誉》。
众多的来信中不断有人问:如何写好一个短片剧本。作为示范,本书“附录”部分,我收入我的学生的四个短片剧本作业,(三个分镜头剧本,一个镜头构图剧本)。剧本精彩和富有才华,更重要的是,《荣誉》中读解的电影,是他们完成这些作业的营养和源泉。
最后我要说明的是,原版《荣誉》出版后的几年中,中国电影界发生了一些事情。其中一个事情是发生在2004年7月的关于电影《十面埋伏》的讨论。
这次讨论好像是在倏然间爆发的。它的影响之广泛,规模之空前,交锋之惨烈,前所未见。中国最著名的网站新浪网甚至开辟专栏:“《十面埋伏》论战”。而这些论战是围绕我的两篇文章展开的。它们是:《苏牧八谈<十面埋伏>》和《苏牧再谈<十面埋伏>》。
我这两篇文章的写作十分偶然。我没有想到,文章发表后,境内外数百家网站转载,数百万人网上点击阅读。同时,境内外数十家报刊杂志转载或者引用该文。
网站论坛上的帖子更是排山倒海,铺天盖地。怎么个形容呢?2004年7月20日之后的几个月,一个人活一辈子乃至几辈子、十几辈子能够得到的夸奖、挨的骂,一下子实现。
其实,挨骂并不可怕。有一种感觉,我很意外。我倏然觉得:原先我以为我所熟悉、热爱并为之服务的中国电影界,其实是那样地遥远和陌生。
一些国家电影主管部门的领导百忙之中也注意到了我的文章。并对我给与了善意的指导和批评。
这里我要申明的是:我不是一个好热闹之人,“《十面埋伏》论战”使我无意中卷入了当今中国电影的是非之地。
但是,事情已然发生,我无怨无悔。既然已经“交火”,迎接它的,只能是我的胸膛!
写作《荣誉》修订版的时候,我搬到了海淀万柳的碧水云天。我的书房坐南面北,窗外是碧波荡漾的昆玉河,远处是颐和园的万寿山和佛香阁,再远处是香山,西山,百望山,军都山,太行山。
北京刚下了一场雨。雨过天晴,天空、大地都像被水洗了一遍。
我打开窗户。清风拂面,空气新鲜,太阳耀眼。突然,一个邻居的家中传来苍凉、缥缈的歌声和乐曲声: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
浮沉随浪记今朝。
苍天笑,纷纷世上潮,
谁负谁胜天知晓。
江山笑,烟雨遥,
浪淘尽红尘几多娇。
清风笑,惹寂寥,
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
……”
笑──傲──江──湖!
我凝立窗前。
我看着远方。
远方的青山绿水,一望无际。
苏牧
2004年10月
——摘自《荣誉》修订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