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警惕王朔》

(2006-11-29 02:02:04)
标签:

王朔

阳光灿烂的日子

《渴望》

《编辑部故事》

与青春有关日子

《我是你爸爸》

分类: 苏牧看电影

警惕王朔

暑天八月,叶京编剧、导演的52集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以DVD的形式火热京城。人们开始怀念、憧憬那个激情澎湃的时代。尽管该剧后半部有些拖沓,但它是一部体现王朔精神的作品。该剧部分取材王朔小说,而且王朔小说人物(包括王朔和叶京自己)在剧中全面游走。叶京不愧王朔 “一块偷幼儿园向日葵,一块往楼下过路人身上吐痰玩”的发小儿,该剧幽默、生动、残忍、浪漫。

 

《警惕王朔》

 

我认为:作为一个编剧和作家,王朔是对当代中国电影影响最大的人。我指的不是当代中国电影有多少部电影改编自王朔小说,而是中国电影人物、故事背后的精神内涵与王朔小说一脉相连。

《动物凶猛》是王朔最好的小说。改编自《动物凶猛》的姜文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中国最好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公映后,一直有人谈它与小说的象与不象。其实,象与不象不重要。重要的是电影与小说之间血脉相连的精神实质。或者说,《动物凶猛》的精神实质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蓬勃,跳荡。

包括中国的电视剧。王朔参与编剧的电视剧《渴望》、《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至今依是中国电视剧的经典。它们与那些常规、世俗、“各领风骚几个月”的中国电视剧,区别天壤。

回想当年,《渴望》播映的时候,中国的城市万人空巷。有趣的是,尽管《渴望》创造了中国电视剧收视的奇迹,可是,多年来,《渴望》还有《渴望》的女主人公刘惠芳,一直是中国评论界不屑一顾、冷嘲热讽的对象。他们认为:刘惠芳是一个逝去时代的人物,《渴望》是一部旧思想、旧道德的颂歌。

其实,评论界的朋友们大意了,他们忽略了《渴望》背后的一个重要人物,──策划王朔。

和评论界的观点恰好相反,“好人”刘惠芳时时处处倒霉的背后,或者说电视剧《渴望》歌颂传统美德的故事背后,恰恰是创作者对中国陈旧的、“刘惠芳式的”的道德的彻底否定和批判。

总之,我们不能对王朔和“王朔们”放松警惕。就像台湾作家李敖所说:骂人的方式有几种,一种是:直接骂你;另一种是:不骂你,夸你。

《渴望》是王朔和“王朔们”与当时领导以及中国知识分子开的一个马三立“逗你玩”式的玩笑。可叹的是,直到今天,我们的领导、知识分子,还以为自己是个明察秋毫、洞察天下的智者。

如果《渴望》是让中国人民哭了一把,那么,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则是在中国赢得了最多的笑声。《编辑部的故事》之所以在中国大陆深受欢迎,人物、故事的机智精彩外,更重要的是中国百姓对剧中展现的中国社会种种腐败、虚假、善恶颠倒的社会现象的深恶痛绝的共鸣。

《编辑部的故事》是对当时中国社会不良现象的一次嬉笑怒骂的总清算。至于葛优扮演的那个受到国人一致喜爱的李冬宝,则是当今中国一代“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优秀青年”的代表。

用心的观众可以看到,这种嬉笑怒骂的、《编辑部的故事》式的总清算,在之后梁左担任总编剧(王朔任策划)的电视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中,得到了延续。

无论是大学中文系毕业、某部机关兢兢业业、小心翼翼的公务员哥哥贾志国。还是部队转业,整天坑骗别人结果总被人骗的无业游民弟弟贾志新。还是离休在家,整天看《人民日报》、《参考消息》、《新闻联播》,整天回忆过去的局级离休干部父亲傅明老人。可惜的是,单位文件早就不送了,去医院看病的车也迟迟不来了。

《我爱我家》欢声笑语的后面是《编辑部的故事》之后的、九十年代中国社会各阶层人们的辛酸和泪水。人们分别在《我爱我家》的人物身上看到自己。

这是《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的精神实质。它们与后来中国大陆出现的那些北京腔、东北腔、西北腔、上海腔的“搞笑”电视剧,不可同日而语。

我们闭目回想:一、二十年来,依然能够在我们脑海中浮现的电视剧人物形象。迷雾消散,水落石出。他们是刘惠芳,宋大成,李冬宝,戈玲,余德利,贾志国,贾志新,傅明老人。

当然,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也有许多不成功的例证。甚至包括王朔自己编剧的作品。最近公映的王朔编剧的影片《梦想照进现实》写一个中年男人的“拧巴”。男人矫情、做作,自以为是,自作多情。

这不会是人到中年的王朔自己“拧巴”了吧?这不是王朔的锐利和深度。我不禁想起王朔编剧、导演的电影《我是你爸爸》。那里也写了一个中年人。它不是写“拧巴”,而是写“尊严”。冯小刚扮演的工会干部马林生,无权、无钱、无妻,连尊严都丧失殆尽,如同他下班归家用一条湿毛巾净身,湿毛巾上下左右游走,最后进入裆内……马林生遭到社会,乃至自己小儿子的鄙视和不齿。冯小刚的表演让人叹为观止。

那是王朔唯一一部担任导演的电影。也是一部杰出的电影。

 

 

              苏牧

2006828

 

 

 

 

 

 

 

刊于《大众电影》20068期卷首“电影半月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