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潘富荣邀请我参加他的电影剧本研讨会有些意外。
上次在东篱匆匆一面,近三十年路断人稀。
淮北所有的蚌埠老乡,富荣兄于我是最亲切的。
那是我童年、少年故乡的画面。
他姨家住我家隔壁,他会经常来我们院子里;五十年前到现在都“小四”、“小四”的唤我。
年轻时衣着就讲究;夹着小提琴盒,到哪里时不时都会奏一曲。
眉眼盈着笑容,典型的文艺青年样子。
我到淮北一中工作时,满大街挂在电线杆上的喇叭都是他“蚌普”的声音,平调中充满激情,后尾略有鼻音。
那时他在市广播站做播音员。
广播站好像是在老文化馆那一片吧,记不清了。
他也是小城最早一批下海的。
人家是在商海里游弋,他则是南下北上,一头扎进影视圈,最终成为导演、编剧,一批作品出来、获奖,国内知名。
若论跳出单位闯荡时间,他和歌舞团蚌埠人赵士军该是前后。
王克和他爸爸王玉坤的故事立刻吸引了他。
老潘是个急性子人,放下碗筷,立马要去见人。
这个叫“王克”的小子,早前摄影师杜鹏曾经给我介绍过他。
我没往心里去。
老潘则不然,他眼毒嗅觉灵敏,很快把本子弄出来,把项目的规划书也做好。
他看中了这个题材的几个亮点。
亮点之一是主人公王克,12岁就成为职业摩托车赛车手,获得国家级最高奖“金香槟”新人奖。
这个小子充满了中国少年最为急缺的男子汉气息。
一路飞奔而去,小王克历尽艰辛与坎坷。
他是淮北乡村的娃,从好奇到最严厉、严格与严谨的启蒙与专业训练,常遭受摔伤、折骨的痛彻。
花样极限摩托车赛车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障碍赛,而是在空中翻腾做动作,很像单双杠运动员下杠时的一跃,又似跳水运动员的翻腾飞跃。
极其惊险。
艰辛与坎坷中磨练造就了小王克坚韧不拔、坚定不移、勇往直前的面貌。
少年的王克从单纯的摩托车花样极限练习爱好,逐步成长为中国花样极限摩托车赛手第一人,他为一代中国少年树立了一个流汗、流血也流泪,但终究登顶了的坚毅形象。
那一份感动和激励,是中国基础教育的钙片。
亮点之二闪耀在潘富荣的心里。
这是淮北的故事、淮北的娃。
尽管他与我一样是蚌埠人,但下矿、广播站、恋爱成家的青春记忆镌刻在他心底。
他是淮北走出来的电影人,这块土地他有深情,蓄积成心结。
在他撰写的剧本里,人物塑造特别重视来由、性格生成和环境背景。
淮北地域文化很显性,大鼓,棒棒茶,村镇居处环境,语言,几个次要人物。
拍一部淮北的电影,是潘富荣的心愿。
电影《奇迹小子》可谓由真实的淮北故事创作而成,淮北籍编剧、导演担任编剧和导演,故事原型人王克担纲主演,电影中看到王克从幼年到少年刻苦训练、成功成长、以及国内外赛事活动中美妙绝伦的一幕幕精彩画面。这些元素符号的呈现无疑为电影创作实践的一个大胆突破,也必将成为电影成功的引爆点。更加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将在国内外发行的巨大影响势必带动淮北一起名震遐迩,电影拍摄基地稍加打磨,还将成为淮北永久的影视产业、摩托车越野训练产业的重要资产。
淮北市委市政府闻讯大力支持,黄晓武书记亲自批示。
几家投资商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以淮北花样极限摩托车赛车手全国冠军,16岁少年王克父子传奇故事为原型创作的电影《奇迹小子》剧本研讨会在淮北文广旅体委会议室举行举行。
来自全国各地的影视界编剧、导演、文化学者、电影演员等20余人,就电影《奇迹小子》剧本的立意、故事、拍摄意义和价值等展开了积极的讨论。研讨会的成功举行,为电影《奇迹小子》下一步拍摄、发行以及后期如何把影视基地及时转化为当地的影视产业基地(园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来谈潘富荣的电影剧本《奇迹小子》只能是凑数。
电影用的是视觉语言,有多层制约;它的节奏和起伏也有不同于一般文学样式的要求。所以我不能用外行的角度去评析这剧本。我把它简单的当做电影来看,用形象来阅读。
很奇幻,临涣茶楼和西班牙赛车场的切换,很抓人;赛车运动的炫目惊险刺激。
淮北小娃很真实的成长过程很激励。
还有一位父亲,矢志不移,由孩娃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的故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