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6/mw690/001nJKWQzy6OTgD0fmld5&690
神秘的“小玉人”
■出土于平山战国中山王墓
■现陈列于河北省博物院
稿件来源:石家庄新闻网 |
|
|
|
上世纪70年代,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仅玉器就多达千余件。这批玉器文化内涵丰富,器型种类繁多,工艺精细,造型优美,造型设计出神入化,构图装饰变化多样,与华夏玉器的传统雕琢手法迥然不同,由此反映出中山国人的崇尚和习俗,充满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花纹及构图密集地使用斜格纹,是战国中山国玉器显著的装饰特点,也是鉴别中山玉器的重要依据之一。这种纹饰多呈纵横或斜向交错的布局,作网状形式反复刻画。有的出现在兽面的额、脸、鼻处,有的雕琢在龙、虎的身躯上,有的则装饰在画面的边框、隔栏内,还有的刻画在人物的衣裙上,这种现象在战国其他地区玉器中是极为少见的,由此可见中山国人对这种斜格纹的喜爱程度。战国中山国3号墓出土了十余件小玉人,玉人身着拖地长裙,裙面图案就是大量而密集的斜格纹。
这十余件小玉人,均呈扁平状,造型别致,
制作手法简练,它们既有共同的古拙和淳朴,又有体态、神情的不同。它们或身体修长、亭亭玉立,或身材矮胖、身体较小而宽阔。虽然小玉人们“形态”各异,装束打扮却很相似:都是头梳角形发式,双手置于腹部,上身光素无纹,下身穿拖地长裙,裙面图案都是在间隔对称的方框内饰以密集的斜格纹装饰。在战国时期,玉器各地出土数量较大,品类也很丰富,但玉质人像却极为少见,这十余件小玉人,实属首次发现。
小玉人正面形象雕刻生动精致,背面却光素无纹。而且,小玉人通体无一处穿孔,说明不是用于悬挂的佩饰。据考古学家分析,战国中山国3号墓内出现数量众多的玉质人像,极有可能是人殉的替代品。春秋时期中山国的墓葬内还存在着殉人的制度,而且均为死殉,身份大多为奴婢、侍妾之类。到了战国早期,贵族墓葬才逐渐接受了华夏文化的影响,墓葬制度已与中原民族没有明显的区别,殉人制度已经废除,出现了人殉的替代品——随葬于战国中山王墓中的小玉人,极有可能象征着死者生前的妾、舞女及佣人等。这些“空前绝后”的玉人形象,也许是现实生活中真实人物的写照,也许是具有某种巫术意义的神灵,毫无疑问的是:这些小玉人的牛角状发型与束腰窄袖的斜格形花纹服饰,应是中山国人的典型装束,与当时中原女性的服饰迥然不同,反映出中山国人特有的民族风情与文化气息。
李立华
|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