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名台(顾惜之整理)

(2017-10-03 22:39:06)
标签:

杂谈

【昆台】传说黄帝登仙处。●晋王嘉《拾遗记•轩辕黄帝》:「薰风至,真人集,﹝轩辕﹞乃厌世于昆台之上,留其冠、剑、佩、舄焉。昆台者,鼎湖之极峻处也,立馆于其下。」●唐无名氏《仙传拾遗•燕昭王》:「好神仙之道,仙人甘需臣事之,为王述昆台登仙之事。」


【轩辕台】1.  古代传说中的土台名。在今河北省怀来县乔山上。●《山海经•大荒西经》:「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南朝梁元帝《幽逼》诗之三:「寂寥千载后,谁畏轩辕台。」●唐李白《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王琦注引《直隶名胜志》:「轩辕台在保安州西南界之乔山上。」●清孙枝蔚《广陵送曾庭闻之新安》诗:「到日轩辕台上望,乱余萤火似芜城。」

2.亭台名。●宋陈舜俞《青城山记》:「青城观北上十余里,有亭台孤耸独秀霞表,名曰轩辕台,下望山如螘蛭焉,连抱之树有若荠也。」


【九成台】台名。在今广东省曲江县北城上。原名闻韶台,相传舜南巡奏乐于此。●宋苏轼有《九成台铭》。


【钧台】古台名。亦名夏台。在今河南省禹县南。●《左传•昭公四年》:「夏启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杜预注:「河南阳翟县南有钧台陂,盖启享诸侯于此。」


【鹿台】古台名。别称南单之台。●殷纣王贮藏珠玉钱帛的地方。故址在今河南省汤阴县朝歌镇南。●《书·武成》:「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孔颖达疏:「《新序》云:鹿台,其大三里,其高千尺。」●晋葛洪《抱朴子·广譬》:「倒戈之败,鹿台之祸,不始甲子之朝。」


【廪台】即鹿台。相传为商纣王自杀处。●《逸周书•克殷》:「商辛奔内,登于廪台之上,屏遮而自燔于火。」


【时台】古代诸侯所筑观察四时气象之台。 ●《公羊传•庄公三十一年》「春筑台于郎」汉何休注:「礼,天子有灵台,以候天地;诸侯有时台,以候四时。」


【演易台】1. 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四》:「相里汤阴县北有羑里城,周回可三百余步,其中平实,高于城外地丈余,北开一门,相传文王演《易》之所。」●《清一统志·河南九》:「演易台在汤阴县北羑里城,即文王演《易》处。本朝乾隆十五年圣驾巡幸河南,经此,有御制《演易台谒文王祠》诗勒石。」

2. 台名。在今四川省云阳县北。●《清一统志·四川十三》:「演易台在云阳县北三十里地,名向阳坪,宋邵康节于此注《易》,明御史卢雍立石表之。」


【簃台】古台名。即謻台,为周景王所建。周赧王因负债而逃居此台,故一名逃债台。●《太平御览》卷一七七引《帝王世纪》:「周赧王虽居天子之位,为诸侯所侵逼,与家人无异,贳于民,无以归之,乃上台以避之,故周人因名其台曰逃债台。故洛阳南宫簃台是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谷水》:「洛阳诸宫,名曰南宫,有謻台、临照台。」


【获麟台】为纪念「西狩获麟」,后人在获麟处筑起的土台。春秋鲁哀公十四年猎获麒麟。相传孔子作《春秋》至此而辍笔。●《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杜预注:「麟者仁兽,圣王之嘉瑞也。时无明王出而遇获,仲尼伤周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故因《鲁春秋》而脩中兴之教。绝笔于‘获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为终也。」


【厄台】古迹名。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南。相传为孔子行经陈蔡断粮处。本名弩台,唐开元九年移孔子庙于基上,故俗称「厄台」。事见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上、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河南二·开封府》。


【吹台】古迹名。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南禹王台公园内。相传为春秋时师旷吹乐之台。 汉梁孝王增筑曰明台。因梁孝王常案歌吹于此,故亦称吹台。又称繁台。●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之六十:「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唐杜甫《遣怀》诗:「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明张煌言《祭延平王文》:「吹台寂寞,疑冢凄凉。」●清钱泳《履园丛话•古迹·吹台》:「吹台,汉梁孝王筑,在开封城东南二里许,即师旷繁台。」参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渠水》。


【繁台】古台名。在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禹王台公园内,相传为春秋时师旷吹台,汉梁孝王增筑,后有繁姓居其侧,故名。●《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四》:「甲午,以高明门外繁台为讲武台,是台西汉梁孝王之时,尝按歌阅乐于此,当时因名曰吹台。其后有繁氏居于其侧,里人乃以姓呼之,时代绵寝,虽官吏亦从俗焉。」●明何景明《大梁行》:「游鹿时衔内苑花,行人尚折繁台柳。」●明杨慎《丹铅总录·琐语》:「吹台即繁台,本师旷吹台,梁孝王增筑,班史称平台,唐称吹台,又因谢惠连尝为《雪赋》,又名雪台。」


【禹王台】在河南开封市东南郊。原名古吹台,传系春秋时晋国音乐家师旷吹乐处。又相传夏禹治水时曾住此台,故名。明清时期建有禹王庙。唐诗人李白、杜甫、高適曾在此咏诗。台上有三贤祠、水德祠、御书楼、御碑亭等建筑。建国后辟为禹王台公园。


【雪台】古台名。故址在今河南开封东南。●清周亮工《书影》卷三:「吾梁吹台在城南,是师旷作乐处,梁孝王改为繁台,班史称吹台为平台,谢惠连于此作《雪赋》,又名雪台。」


【仪台】古台名。旧址在今河南省虞城县西南。●《史记•魏世家》:「魏惠王六年,伐取宋仪台。」●裴骃集解引徐广曰:「一作‘义台’。」●司马贞索隐:「按《年表》作‘义台’。」


 2.  泛称行礼仪的高台。


【逍遥台】1. 在山东省滕州市。故薛城之南。●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山东三·兖州府》:「临城驿逍遥台,在故薛城南十里。《左传•庄三十一年》‘筑台于薛’,即此台也。齐宣王时,孟尝君归薛,乃更筑之,名曰逍遥。」

2.在广东省曲江县南,隋刺史薛道衡所建。●唐张九龄《岁除陪王司马登薛公逍遥台序》:「故郡城有荒台焉,虽层宇落构,而遗制岿然,邑老相传,斯则薛公道衡之所憩也。」


【绛台】春秋晋平公在国都绛所建之高台。一说晋灵公所造。●《后汉书•冯衍传下》:「馌女齐于绛台兮,飨椒举于章华。」李贤注:「绛,晋国所都。《国语》曰:‘晋平公为九层之台。’」●唐李商隐《戏题赠稷山驿吏王会》诗:「绛台驿吏老风尘,耽酒成仙几十春。」冯集梧注:「《说苑》:‘晋灵公造九层之台。’《元和郡县志》:‘晋灵公台在绛州西北二十一里。《左传》灵公从台上弹人即此。’」


【姑苏台】亦作「姑胥台」。台名。在姑苏山上,相传为吴王夫差所筑。●《墨子·非攻中》:「﹝夫差﹞遂筑姑苏之台,七年不成。」●孙诒让间诂:「按《国语》以筑姑苏为夫差事,与此书正合……《越绝》以姑苏为阖闾所筑,疑误。」●汉袁康《越绝书·外记传吴地传》:「胥门外有九曲路,阖闾造以游姑胥之台,以望太湖。」


【胥台】即姑苏台。●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六·苏州府》:「姑苏山,一名姑胥山,一名姑余山。姑苏台在其上,阖闾所作也。一名胥台。」


【苏台】即姑苏台。又名胥台。在苏州西南姑苏山上。相传为春秋时吴王阖庐所筑,夫差于台上立春宵宫,作长夜之饮。●越国攻吴,吴太子友战败,遂焚其台。●唐王勃《干元殿颂》:「风寒碣馆,露惨苏台。」


【麋台】原指姑苏台。亦泛指荒芜之台。后常用以比喻政治腐败,国家危亡。语本《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臣闻子胥谏吴王,吴王不用,乃曰:‘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今臣亦见宫中生荆棘,露沾衣也。」 ●宋高似孙《松江蟹舍赋》:「忘越矢之倏西,叹麋台之交芜。」●庞树柏《吴门梁溪纪游杂诗》:「麋台梦影尚堪描,一日清游不寂寥。」


【琅邪台】亦作「琅琊台」。1.台名。▶ 越王·勾践观台,在琅邪故城东南十里。▶ 《史记•秦始皇本纪》:「乃徒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 张守节正义:「《括地志》云:‘密州·诸城县东南百七十里有琅邪台,越王·句践观台也。台西北十里有琅邪故城。’《吴越春秋》云:‘越王·句践二十五年,徒都琅邪,立观台以望东海……’即句践起台处。」 

2.台名。在山东·琅玡山上。▶ 秦始皇筑层台刻石纪功处。现原台已废圮,遗址如小山丘,地临黄海,气象恢宏。▶ 《史记•秦始皇本纪》:「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 张守节正义引《括地志》:「琅邪山在密州·诸城县东南百四十里。▶ 始皇立层台于山上,谓之琅邪台,孤立众山之上。」▶ 唐·李白《古风》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望乌台】古台名。●晋王嘉《拾遗记·周灵王》:「初,越王入国,有丹乌夹王而飞,故句践入国,起望乌台,言丹乌之异也。」


【梧台】战国齐梧宫之台。故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境。 

●唐韩翃《送张儋水路归北海》诗:「片帆依白水,高枕卧青州。柏寝寒芜变,梧台宿雨收。」参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淄水》。


【丛台】1. 台名。●战国赵筑,在河北邯郸城内,数台相连,故名。●《汉书•邹阳传》:「夫全赵之时,武力鼎士袨服丛台之下者一旦成市,而不能止幽王之湛患。」●唐李远《听话丛台》诗:「有客新从赵地回,自言曾上古丛台。」●清吴伟业《读魏石生<怀古诗>》诗:「家近丛台推意气,山开全赵见平芜。」

2. 台名。●战国楚筑,在今河南商水县。●宋乐史《太平寰宇记•河南道十·陈州》:「此台盖襄王所筑也,非赵之丛台,名同事异。按郎蔚之《陈州旧图》云:‘楚王游观弋钓地,或税驾于此,往往有嘉禾丛生,因以为名也。’」


【凿台】台名。台址在今山西太原之南榆次西。●《战国策•秦策四》:「智氏信韩魏从而伐赵,攻晋阳之城,胜有日矣,韩魏反之,杀智伯瑶于凿台之上。」高诱注:「晋阳下台名。凿地作渠,以灌晋阳城,因聚土为台而止其上,故曰凿台也。」●宋司马光《送李揆之序》:「昔智伯一会而辱二主一臣,以成凿台之祸。」


【新台】《诗·邶风》篇名。小序谓刺卫宣公。●春秋时,卫宣公为儿子伋娶齐女,闻其貌美,欲自娶,遂于河边筑新台,将齐女截留。「国人恶之,而作是诗也。」●新台故址在今河南濮阳境。后用以喻不正当的翁媳关系。●宋马永卿《懒真子》卷二:「明皇、太真之事,本有新台之恶。」●《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八回:「少奶奶见此情形,猛然想起莫非他不怀好意,要学那新台故事。」


【章华台】楚离宫名。故址有四: 

(1) 在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晋杜预以为春秋时楚灵王所建者即此。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称「华容之章华」。

(2) 在今安徽省亳州市东南,一说楚灵王所建即此。●清杨守敬以为灵王可能先建于华容,后因乐乾溪风物而筑此,仍袭用旧名。即「城父之章华」。 

(3) 在今河南汝南东,战国楚襄王为秦将白起所逼,北保于陈时所建,并袭用旧名。即「汝阳之章华」。

(4) 在今湖北沙市,建者不详。后人附会为灵王所筑,即豫章台。


【三休台】楚章华台的异名。●南朝梁·刘孝绰《江津寄刘之遴》诗:「经过一柱观,出入三休台。」


【荆台】古楚国著名高台。故址在今湖北省监利县北。●汉刘向《说苑•正谏》:「楚昭王欲之荆台游,司马子綦进谏曰:‘荆台之游,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南望猎山,下临方淮,其地使人遗老而忘死,人君游者尽以亡国,愿大王勿往游焉。’」●汉边让《章华赋》:「楚灵王既游云梦之泽,息于荆台之上……顾谓左史倚相曰:‘盛哉斯乐,可以遗老而忘死也!’」


【乾溪台】楚国台名。●《公羊传·昭公十三年》:「灵王为无道,作乾溪之台,三年不成。」●汉陆贾《新语·怀虑》:「楚灵王居千里之地,享百邑之国,不先仁义而尚道德……作乾溪之台,立百仞之高,欲登浮云窥天文。」亦省作「乾溪」。●《汉书·谷永传》:「大兴繇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役百乾溪,费疑骊山。」


【渐台】1.台名。在湖北省江陵县东。●楚昭王出游,留夫人渐台之上。●江水大至,台崩,夫人流而死。参阅汉刘向《列女传·楚昭贞姜》。

2.台名。在陕西省长安县。●汉武帝作建章宫,太液池中有渐台,高二十余丈,台址在水中,故名。●汉末刘玄兵从宣平门入,王莽逃至渐台上,为众兵所杀。参阅《汉书·郊祀志下》、《王莽传下》,《三辅黄图·台榭》。

3.星名,在织女星旁。●《隋书·天文志上》:「东足四星曰渐台,临水之台也。」


【楚王台】1. 台名。即阳台。在四川省巫山县,相传为楚襄王梦遇神女处。●唐杜甫《奉寄李十五秘书文嶷》诗之一:「暂留鱼复浦,同过楚王台。」仇兆鳌注引《寰宇记》:「楚宫,在巫山县西二百步阳台古城内,即襄王所游之地。」2. 台名。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城内。●曹亚伯《武昌革命真史·武昌起义》:「城内楚王台设有军械局。」亦称「楚望台」。●章裕昆《文学社武昌首义纪实》:「吴醒汉等整队赴楚望台,补充子弹,占领蛇山。」


【燕台】指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燕昭王筑台以招纳天下贤士,故也称贤士台、招贤台。见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下。后作为君主或长官礼贤之典。●程善之《革命后感事和怀霜作即用其韵》:「三品席珍虚鹿币,千金市骨上燕台。」亦称「燕王台」、「燕昭台」。


【郭隗台】燕昭王为招贤强国,于易水东南筑台,置千金于上,以招贤士,旁有「小金台」,相传即「郭隗台」。于是四方贤良,争趋归燕。后因以「郭隗台」指招良纳贤之处。●闽徐夤《草》诗:「燕昭没后多卿士,千载流芳郭隗台。」


【隗台】战国燕昭王为郭隗筑的台。也称黄金台。●唐罗隐《送章碣赴举》诗:「龙门盛事无因见,费尽黄金老隗台。」●唐元稹《处分幽州德音》:「燕赵之间,古多奇士,隗台如在,代岂乏贤?」


【黄金台】古台名。又称金台、燕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北易水南。相传战国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延请天下贤士,故名。●南朝宋鲍照《代放歌行》:「岂伊白璧赐,将起黄金台。」钱振伦注:「《上谷郡图经》曰:‘黄金台,易水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延天下之士。’」●唐李白《古风》之十五:「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


【鲁连台】台名。在山东省茌平县东。传说战国时齐人鲁仲连曾在此居住,后人遂筑台纪念。鲁仲连有计谋,但不肯做官,常周游各国、排难解纷。秦军围赵都邯郸,鲁连以利害进说赵魏大臣,劝阻尊秦为帝,曾说:「彼(秦昭王)即肆然称帝,连有蹈东海而死耳!」齐国要收复被燕国占据的聊城时,又写信劝说燕将撤守。齐王打算给予官位,他便逃到海上。是一个兼有隐士、侠客和政治家特点的人。事见《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后因被视为奇伟高蹈、不慕荣利的代表人物。●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夫鲁连之智,辞禄而不返。」●唐李白《古风》之十:「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鸿台】1. 战国时韩国宫名。●《战国策•韩策一》:「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地,东取成皋、宜阳,则鸿台之宫,桑林之菀,非王之有已。」●宋王楙《野客丛书•宫殿》:「楚有兰台宫,韩有鸿台宫。」

2. 秦始皇时所筑高台。●《三辅黄图•长乐宫》:「鸿台,秦始皇二十七年筑,高四十丈,上起观宇,帝尝射鸿于台上,故号鸿台。」●《汉书•惠帝纪》:「长乐宫鸿台灾。」●《艺文类聚》卷五七引汉刘梁《七举》:「鸿台百层,干云参差。」


【怀清台】台名。在今四川省长寿县南。 秦始皇为巴寡妇清所筑。●《史记·货殖列传》:「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清,寡妇也,能守其业,用财自卫,不见侵犯。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


【凤女台】相传为秦人祭祀弄玉所筑的高台,台上建有凤女祠。台址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南。后亦借指公主和美女所居之处。●唐李峤《太平公主山亭侍宴应制》诗:「龙舟下瞰鲛人室,羽节高临凤女台。」


【箫台】即凤台。箫史的吹箫台。●汉刘向《列仙传•箫史》:「箫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后以「箫史」泛指如意郎君。


【越王台】1.  在今浙江绍兴种山,相传为春秋时越王勾践登临之处。●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吴既灭越,栖勾践于会稽之上,地方千里。勾践得范蠡之谋,乃示民以耕桑,延四方之士,作台于外而馆贤士。今会稽山有越王台。」●古直《感事二律》之一:「越王台上悲歌日,竹石敲残作楚骚。」

2.在今广东广州越秀山,为汉时南越王赵佗所筑。●唐韩愈《送郑尚书赴南海》诗:「货通师子国,乐奏越王台。」●清周亮工《寄闽南高云客蒋用弢谢尔将》诗:「作赋久荒庾信宅,怀人空上越王台。」


【粤王台】即越王台。在广州市北越秀山上,相传为西汉时南越王赵佗所筑。●清林昌彝《渡海》诗:「楼槛排山鬼岛开,白头今诣粤王台。」


【相如台】汉司马相如的琴台。故址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唐李白《淮南卧病寄赵征君蕤》诗:「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王琦注引《成都志》:「相如琴台,在城外浣花溪之海安寺南,今为金花寺。」


【朝台】台名。又称朝汉台。在广东省南海县东北。相传汉文帝遣陆贾出使南粤,晓之以义,感之以诚,其王赵佗遂称臣。因冈作台,北面朝汉,朔望升拜。故名。


【望海台】古台名。故址在今河北省沧县东北。又名汉武台,方术之士为汉武求仙处。或云汉武东巡海上所筑。一说秦始皇东巡望海处。参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巨洋水》、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直隶四·河间府》。


【望鹄台】古台名。●《三辅黄图·未央宫》:「未央宫有钓弋台、通灵台、望鹄台。」「影娥池,武帝凿以玩月,其旁起望鹄台,以眺月影入池中。」


【戏马台】1. 古迹名。在江苏省铜山县南。即项羽凉马台。●晋义熙中,刘裕曾大会宾客赋诗于此。●清钱谦益《徐州杂题》诗之二:「重瞳遗迹已冥冥,戏马台前鬼火青。」参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泗水》、《嘉庆一统志·徐州府二》。2.古迹名。在河北临漳县西。又名阅马台。●后赵石虎所筑。●虎从台上施放响箭,作为军骑出入的信号。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浊漳水》。3.古迹名。在江苏省江都县。台下有路,名玉钩斜,是隋代埋葬宫女的地方。见《嘉庆一统志·扬州府二》。


【南台】1.即戏马台。在江苏省铜山县南。●晋义熙中,刘裕尝大会群僚赋诗于此。●南朝宋元嘉时,魏主南侵至彭城,亦尝登此。●《水经注》谓即项羽掠马台,其下有玉钩斜道。●宋苏轼《次韵吕梁重屯田》:「待君笔力追灵运,莫负南台九日期。」王文诰辑注:「縯曰:‘刘裕为宋公,在彭城,九月九日,出游戏马台,送孔靖辞位归乡。谢灵运、宣远等,并从作诗。’」●宋苏轼《台头寺送宋希元》诗:「相从倾盖只今年,送别南台便黯然。」查慎行注:「南台即戏马台,以在徐州城南,故名。」

2.●瀛台的旧称。在北京。●清吴伟业《即事》诗之三:「从游西苑花初放,侍宴南台酒半醒。」●清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卷上:「瀛台,旧为南台,一曰趯台坡。本朝顺治年间,别建宫室,为避暑之处。」


【歌风台】汉高祖刘邦歌《大风歌》之处,后人因筑台,并立碑刻歌辞。台址原在今江苏省沛县东泗水西岸。1955年重建于沛县文化馆内。●元萨都剌《登歌风台》诗:「歌风台下河水黄,歌风台上春草碧。」


【汉帝台】指在汉武帝射蛟处所筑之台。●清姚鼐《咏古》:「中有汉帝台,言是射蛟处。」●《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冬,行南巡狩……自寻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


【汉武台】汉武帝为求仙所筑的高台。在沧州。其地俯临大海,长澜接天,巉岩峻石,颇为壮观。


【集灵台】汉时台名。●唐李商隐《汉宫词》:「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冯浩笺注:「《三辅黄图》:集灵宫、集仙宫、存仙殿、望仙台,皆武帝宫观名,在华阴县界。按:唐亦有集灵台,即华清宫长生殿侧,见《旧书纪》。《旧唐书•玄宗纪下》:「新成长生殿,名集灵台,以祀天神。」此则用汉事。」


【通天台】台名。在今陕西省淳化县西北甘泉山故甘泉宫中。●《汉书•武帝纪》:「﹝元封﹞二年冬十月……作甘泉通天台。」颜师古注:「通天台者,言此台高,上通于天地。《汉旧仪》云高三十丈,望见长安城。」●《三辅黄图•台榭》引《汉武故事》:「筑通天台于甘泉,去地百余丈,望云雨悉在其下,见长安城……元凤间,自毁。」


【通灵台】汉武帝为其妃钩弋夫人所建之台。●《三辅黄图•甘泉宫》引汉王褒《云阳宫记》:「钩弋夫人从至甘泉而卒,尸香闻十余里,葬云阳。武帝思之,起通灵台于甘泉宫。」


【单于台】古地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西,相传汉武帝曾率兵登临此台。▶ 《汉书•武帝纪》: 「行自云阳,北历上郡、西河、五原,出长城,北登单于台,至朔方,临北河。」▶ 《资治通鉴》注引杜佑曰: 「单于台在云州云中县西北百馀里。」按唐云中县在今山西大同市地。▶ 唐张蠙《登单于台》诗: 「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


【思子台】指汉武帝所作归来望思之台。●清俞樾《茶香室丛钞·郑庄公望母台》:「郑庄公望母台,与汉武帝思子台,情事略同。」


【月影台】汉掖庭中的台名。●《西京杂记》卷一:「汉掖庭有月影台、云光殿、九华殿、鸣銮殿、开襟阁、临池观,不在簿籍,皆繁华窈窕之所栖宿焉。」


【玄台】神话中天帝藏书之台。●《汉武帝内传》:「﹝《五岳真形图》﹞书形秘于玄台,而出为灵真之信。」「此书上帝藏于玄景之台,子其宝秘焉。」


【玄圃台】昆仑山顶之台,为神仙所居。●《海内十洲记•聚窟洲》:「﹝昆仑山﹞三角……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台。」


【阆风台】即阆风巅。●宋高似孙《纬略•昆仑丘赞》:「《葛仙翁传》曰:‘昆仑,一曰玄圃,一曰积石瑶房,一曰阆风台,一曰华盖,一曰天柱,仙人所居也。’」


【柏梁台】汉代台名。故址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长安故城内。●《三辅黄图·台榭》:「柏梁台,武帝元鼎二年春起此台,在长安城中北门内。《三辅旧事》云:以香柏为梁也,帝尝置酒其上,诏群臣和诗,能七言者乃得上。太初中台灾。」


【无诸台】古台名。在今福州市内于山上。汉闽越王无诸尝于重九日登此台行宴。●元萨都剌《南台月》诗:「无诸城里人如海,无诸故冢埋残霭。无诸台上草离离,龙去台空几千载。」●清吴伟业《送林衡者归闽》诗:「无诸台上休南望,海色秋风又一年。」


【避风台】相传汉赵飞燕身轻不胜风,成帝为筑七宝避风台。●晋王嘉《拾遗记•前汉下》:「今太液池尚有避风台,即飞燕结裙之处。」●宋乐史《杨太真外传上》:「汉成帝获飞燕,身轻欲不胜风。恐其飘翥,帝为造水晶盘,令宫人掌之而歌舞。又制七宝避风台,间以诸香,安于上,恐其四肢不禁也。」


【云台】1. 汉宫中高台名。●汉光武帝时,用作召集群臣议事之所,后用以借指朝廷。●南朝梁沈约《为武帝与谢朏敕》:「今方复引领云台,虚己宣室。」●唐高适《宋中遇刘书记有别》诗:「白身谒明主,待诏登云台。」

2. 汉宫中高台名。●汉明帝时因追念前世功臣,图画邓禹等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后用以泛指纪念功臣名将之所。●唐杜牧《少年行》:「捷报云台贺,公卿拜寿卮。」●清洪升《长生殿•剿寇》:「拥大将,气雄哉,合图画上云台。」


【子陵台】东汉严子陵隐居钓鱼处。在浙江桐庐县南富春山腰间,有东西两台,各高百余米。东称严子陵钓台,西是宋末谢翱哭文天祥处。●南朝梁顾野王《舆地志》:「桐庐县南,有严子陵渔钓处。今山边有石,上平,可坐十人,临水,名为严陵钓坛也。」


【西台】台名。●宋谢翱哭文天祥处。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南富春山。●宋谢翱《登西台恸哭记》:「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


【定王台】台名。相传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为想望其母唐姬而建。在今湖南省长沙县东。●宋姜夔《一萼红》词序:「着屐苍苔细石间,野兴横生,亟命驾登定王台。」●又宋朱熹有《登定王台》诗。


【八风台】汉王莽所造台名。●《汉书·郊祀志下》:「莽篡位二年,兴神仙事,以方士苏乐言,起八风台于宫中。」


【呼鹰台】台名。即景升台。在今湖北襄阳。传为汉末荆州刺史刘表所建。以登台鼓琴作乐,有鹰来集,故名。●宋苏轼《人日猎城南》诗:「莫上呼鹰台,平生笑刘表。」●宋曾慥《类说·襄阳耆旧传》:「刘表为荆州刺史,筑呼鹰台,作《野鹰来》曲。」参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中》、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山南东道四·襄州》。


【榴环台】台名。三国吴孙权所建。●晋王嘉《拾遗记·吴》:「﹝吴主﹞每以夫人游昭宣之台,志意幸惬,既尽酣醉,唾于玉壶中,使侍婢泻于台下,得火齐指环,即挂石榴枝上,因其处起台,名曰环榴台。时有谏者云:‘今吴蜀争雄,还刘之名,将为妖矣!’权乃翻其名曰榴环台。」


【泣笋台】相传三国吴孟宗泣竹之处。●《宋史·萧服传》:「﹝萧服﹞调望江令,治以教化为本。访古迹,得王祥卧冰池,孟宗泣笋台,皆为筑亭……俾民知所向。」


【邺台】曹操为魏王,在邺起冰井、铜雀、金虎三台。其中铜雀台最有名。●唐郑愔《铜雀妓》诗:「日斜漳浦望,风起邺台寒。」●清吴伟业《送周子俶张青雕往河南学使者幕》诗之三:「赋夸梁苑雪,歌起邺台风。」靳荣藩注:「《一统志》:三台在临漳县西南邺城内西北隅。」


【金虎台】台名。曹操建。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故邺城西北隅。●《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建安十八年﹞九月,作金虎台。」亦省称「金虎」。●晋陆云《登台赋》:「朝登金虎,夕步文昌。」●唐温庭筠《金虎台》诗:「碧草连金虎,青苔蔽石麟。」


【铜雀台】亦作「铜爵台」。●汉末建安十五年冬曹操所建。周围殿屋一百二十间,连接榱栋,侵彻云汉。铸大孔雀置于楼顶,舒翼奋尾,势若飞动,故名铜雀台。故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古邺城的西北隅,与金虎、冰井合称三台。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建安十五年﹞冬,作铜雀台。」●晋陆翙《邺中记》:「铜爵台高一十丈,有屋一百二十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浊漳水》:「邺西三台……中曰铜雀台,高十丈,有屋百一间。」


【爵台】即铜雀台。爵,通「雀」。●晋陆机《吊魏武帝文》:「登爵台而群悲,眝美目其何望?」


【魏台】指铜雀台。●明唐顺之《送人赴真定幕》诗:「雁起分秦塞,雀栖辨魏台。」


【冰井台】古台名。建安十八年魏武帝建于邺城西北。●晋·陆翙《邺中记》:「北则冰井台,有屋一百四十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石季龙于冰井台藏冰,三伏之月,以冰赐大臣。」


【凌云台】台名。三国魏文帝所筑。●《三国志·魏志·文帝纪》:「﹝黄初二年﹞十二月,行东巡,是岁筑凌云台。」●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瑶光寺》:「千秋门内御道北有西游园,园中有凌云台,即是魏文帝所筑者。」●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凌云台楼观精巧,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构,乃无锱铢相负揭。台虽高峻,常随风摇动,而终无倾倒之理。」


【长啸台】指晋高士孙登长啸处。故址在今河南省辉县西北。


【啸台】即阮公啸台。又名阮籍台。在今河南尉氏县东南。●清吴伟业《梅村》诗:「闲窗听雨摊诗卷,独树看云上啸台。」吴翌凤笺注:「东晋江微《陈留志》:‘阮嗣宗善啸,声与琴谐,陈留有阮公啸台。’乐史《寰宇记》:‘阮籍台在尉氏县东南二十步,。籍每追名贤携酌长啸于此。’」


【思烟台】台名。●晋王嘉《拾遗记·鲁僖公》:「晋文公焚林以求介之推。有白鸦绕烟而噪,或集之推之侧,火不能焚。晋人嘉之,起一高台,名曰思烟台。」


【雨花台】江苏名胜,在南京市中华门外。平顶低丘,原称聚宝山。多石英质卵石,晶莹圆润,并有雨花泉等。相传梁武帝时云光法师在此讲经,感动诸天雨花,花坠为石,故称。●宋周应合《建康志·台观》:「雨花台在城南三里,据冈阜最高处,俯瞰城闉。考证旧传梁武帝时有云光法师讲经于此,感天雨花,故赐名。」


【凌歊台】台名。南朝宋武帝刘裕曾于此筑离宫。遗址在安徽当涂县。凌歊,谓涤除暑气。●唐许浑《凌歊台》诗:「宋祖凌歊乐未回,三千歌舞宿层台。」●宋陆游《入蜀记》二:「凌歊台正如凤皇、雨花之类,特因山巅名之。宋高祖所营,面势虚旷,高出氛埃之表,南望青山、龙山、九井诸峰,如在几席。」


【宋武台】即凌歊台。南朝宋武帝刘裕曾登临此台,并建离宫,故称。●宋周紫芝《凌歊晚眺》诗:「伤心不见姑溪老,抱病还寻宋武台。岁晚无人吊遗迹,壁间诗在半灰埃。」


【青陵台】亦作「青凌台」。●李冗《独异志》卷中引晋干宝《搜神记》:「宋康王以韩朋妻美而夺之,使朋筑青凌台,然后杀之。其妻请临丧,遂投身而死。王令分埋台左右。」●《太平御览》卷一七八引《郡国志》:「郓州须昌县有犀丘城青陵台,宋王令韩凭筑者。」后因以「青陵台」为咏爱情坚贞的典故。●唐李白《白头吟》:「古来得意不相负,祗今唯见青陵台。」


【吴公台】古台名,在今江苏扬州市北。原为南朝宋沈庆之攻竟陵王诞时所筑之弩台,后陈将吴明彻围攻北齐敬子猷,增筑以射城内,故名。●唐白居易《隋堤柳》诗:「土坟数尺何处葬,吴公台下多悲风。」●清徐昂发《扬州》诗:「莫向吴公台上望,江南江北总无家。」


【斗鸡台】即吴公台。●清吴伟业《扬州》诗之二:「野哭江村百感生,斗鸡台忆汉家营。」●靳荣藩集览:「《一统志拾遗记》:炀帝于吴公宅斗鸡台下恍惚与陈后主相遇。当即是吴公台也。」


【凤凰台】1.古台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南面。●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王琦注:「《江南通志》:凤凰台,在江宁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台。山曰凤台山,里曰凤凰里。」●宋刘过《题润州多景楼》诗:「一朝放浪金陵去,凤凰台上望长安。」

2.古台名。在甘肃省成县东南的凤凰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漾水》:「﹝凤溪水﹞上承浊水于广业郡,南迳凤溪中,有二石双高,其形若阙,汉世有凤凰至,故谓之凤凰台。」●唐杜甫《凤凰台》诗:「亭亭凤凰台,北对西康州。」

3.指宫苑中的楼台。●唐骆宾王《上吏部侍郎帝京篇》:「复道斜通鳷鹊观,交衢直指凤凰台。」●唐沈佺期《寿阳王花烛》诗:「可怜桃李树,更绕凤凰台。」


【凉马台】古代台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晋·陆翙《邺中记》:「凉马台高三十尺,周回五百步。后赵石虎所筑,建武六年,虎都邺,洗马于洹水,筑此台以凉马,故以名云。」●后燕慕容垂自渑池由凉马台结筏渡河,即此。参阅《晋书·慕容垂载记》。


【芳尘台】后赵石虎于太极殿前起楼,高四十丈,穷极珍奇,淫侈无度,碎异香为屑,数百人于台上扬散之,谓使尘雾生香,名为「芳尘台」。见晋王嘉《拾遗记•晋时事》。


【妙楷台】隋炀帝聚藏古书家墨迹之台,建在东都观文殿后。●《隋书·经籍志一》:「又聚魏已来古迹名画,于殿后起二台,东曰妙楷台,藏古迹;西曰宝迹台,藏古画。」省称「妙楷」。●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叙国朝求访》:「近侍暨馆阁诸公张筵纵观,图典之盛,无替天禄石渠妙楷宝迹矣。」


【鸡台】台名。在扬州。相传隋炀帝常游于此。●唐杜牧《扬州》诗之二:「秋风放萤苑,春草斗鸡台。」●冯集梧注引唐杜宝《大业拾遗记》:「炀帝尝游吴公宅鸡台,恍惚间与陈后主相遇,尚唤帝为殿下。」●唐罗隐《所思》:「梁王兔苑荆榛里,炀帝鸡台梦想中。」


【郁孤台】古台名。在江西赣州市西南贺兰山顶。因高阜郁然孤起,故名。唐赣州郡守李勉登临北望,因改名望阙,宋曾慥增筑二台,南为郁孤,北为望阙。●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词:「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烟雨台】亦作「烟雨楼」。名胜地。有多处,以在浙江省嘉兴市鸳鸯湖上的最有名。为吴越钱元镣所建,以景色迷濛如在烟雨中得名。原在湖滨,明嘉靖年间移建于湖中,历代均有修葺。●清吴伟业《鸳湖曲》:「我来倚桌向湖边,烟雨台空倍惘然。」吴翌凤笺注:「《一统志》:烟雨楼在嘉兴府鸳鸯湖上。」


【文游台】台名。●《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古迹四》:「文游台在军城东二里,旧传苏轼、王巩、孙觉、秦观诸公及李公麟尝同游,论文饮酒,因以‘文游’名之。公麟画为图,刻之石。」


【鹊台】宋陵台名。●《宋史•礼志二五》:「南神门至乳台,乳台至鹊台,皆九十五步。乳台高二十五尺,鹊台增四尺。」●《宋史•乐志十五》:「﹝虞主祔庙仪仗内《导引》一首﹞谁知道,桂华今夜,却照鹊台幽。」


【晾鹰台】元代游猎之所,猎者常携鹰休憩于此,故名。后为各朝皇家围猎、习武之地。其地在今北京市郊南苑。●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南海子》:「城南二十里,有囿,曰南海子,方一百六十里。海中殿,瓦为之……殿傍晾鹰台,鹰扑逐以汗,而劳之,犯霜雨露以濡,而煦之也。」●《新民晚报》1987.8.13:「南苑,即南海子,自元代起就是皇家围猎和演习武事的场所。清初皇帝每年五月都要驾幸南海子,登上晾鹰台,观看赛马和斗虎,仪式十分隆重。」


【极于台】台名。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骊山上。●明袁宏道《游骊山记》:「歌竟,浴于长汤,遂登老氏宫、极于台,东过石瓮寺休焉。」


【测景台】古时为测量日影所建的台。●《元和郡县图志·河南道一》:「测量台在县城内西北隅,高一丈。」


【滑台】指滑州测景台。●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十五:「相州有铜雀台,滑州有测景台,故亦称相台、滑台。」


【窑台】北京名胜之一。又称瑶台。▶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瑶台》:「瑶台即窑台,在正阳门外黑窑厂地方。时至五月,则搭凉篷,设茶肆,为游人登眺之所。亦南城之一古迹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