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3日游D2:天津博物馆(二)2024年3月30日


中国古文字的七大主要类别
甲骨文:契刻在龟甲、兽骨等之上,一般用于占卜的文字。大多出现在商代后期和西周初期。
金文: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迄今所知最早出现在商代中期,以西周、春秋时期最为发达。
陶文:分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陶文和战国陶文。原始陶文多为刻画,兼有绘写,其含义尚待探讨;战国陶文用玺印按成的多,刻写的少。

玉石文:刻写在玉和石上的文字。商代后期已经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居多。
简帛文:书写在竹简和丝帛上的文字。最早的简帛文实物属战国初期。
玺印文:铸刻在玺印上的文字。兴起于春秋之际,以战国时期较为常见。
货币文:出现在金属铸币上的文字。起于春秋时期,大宗属战国时期。

商
此鼎为鬲(li)形鼎。直口,口沿平折而微侈,双立耳,三柱足。颈部饰雷纹一周,腹部饰三组突起的兽面纹。腹内壁铸有铭文“旅父辛”三字。

父:会意字,像以手持杖或以手持斧之形,表示行驶责打教育权力的家长或持斧劳作的家庭劳动力。本义为父亲。

西周
双立耳,宽口沿,腹壁较直,三柱足。口沿下饰有三组由双夔纹组成的兽面纹,夔尾上卷,以云雷纹为地,腹部饰百乳雷纹。器内壁铸有铭文“史伏乍(作)父乙宝旅彝”八字。

伏,会意字,从人、从犬。本义为伺候。

春秋
秦国官玺。绞索状半圆形钮,钮上有绳纹,印体扁平,印背铸有对称的蟠虺(hui)纹。菱形印面,被两条凸起的交叉直线分为四格,格内铸阳文大篆“壬戎兵器”四字。玺文顺时针旋读。


戎,会意字,从戈、从甲。本义为兵器。

西周
此壶为长颈椭方形带盖壶,盖较高,盖顶作圈足状,盖腹壁直深,倒置可做杯用。颈部有双贯耳,下腹部垂大。圈足高而外撇。壶通体饰有纹饰。盖口沿、颈部均饰有凤鸟饰带,颈部纹饰带与双贯耳相通。
腹部饰以十字界栏,将器腹外分为八区,每区内无纹饰,界栏交汇处有浮雕的三角形纹饰。器盖内与口沿处有铭文“嬴霝(ling,同灵和零)德乍(作)执壶”六字。

西周
克镈(bo)呈椭圆体,平口,四面有透雕夔纹凸棱装饰,体腔饰浮雕龙纹,有两道锥形乳钉带,鼓部有铭文七十九字,叙说了克接受周王的赏赐及命令,沿泾水东到京师巡查,克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又接受车辆和马匹的赏赐,因而作此器,以追念逝去的祖先,并祈求幸福。
镈(bo),古代乐器,形似大钟,青铜制成。

商
扁体。轮廓呈玦状,作蟠龙形。头部较小,嘴略尖而突出,口微张露舌。眼球鼓起。双耳短,无角。尾稍内卷,下颚与尾跟间有一平齐豁口,背部有对钻孔一个。双面刻纹相同,为双阴线简化虺(hui)纹形,背部雕节状纹。

战国 云纹玉鞢

战国
三弦钮,方钮座,钮座外有一同方形凹弧带,外有一同方形凸弦纹,四角有四个叶纹装饰,外区以四个凹弧组成的擅字为主体纹饰,并间以凸出的同心圆。镜面布满羽状伏地纹,镜缘微卷。

战国
三弦钮,方钮座,钮座外有一同方形凹弧带,外有一同方形凸弦纹,外区以四个长尾上卷的顾首凤鸟为主体纹饰。

商 玉琮

贞,象形字,像鼎之形。在商代,贞、鼎同音。因此假借鼎字之形表达贞问、卜问的意思。
卜,象形字,像龟甲、兽骨经过钻、凿、灼烧后呈现裂纹的形状。商代贵族认为人间一切取决于天帝、鬼神,因此凡事多进行占卜,询问吉凶。

我,象形字,像刃部有齿的一种斧钺形武器。常假借作第一人称代词。
自,象形字,像鼻之形,本义为鼻子。引申为自己、亲自之义。

豕(shi),象形字,像猪。长吻、大腹、四蹄、有尾下垂。本义为猪。
臣,象形字,像竖目。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故表恭敬从命。

来,象形字,像麦子长有麦穗之形。后假借用来表达返回、下一个、前来等义。
年,会意字、形声字。像人负禾之形。本义为丰收、收获等。

好,会意字,本义为女子。引申为美善等义。

射,会意字,像矢(箭)在弓弦上将发之形。
马,象形字,像马形,头尾足俱全,背部三笔像马鬃形。本义为马。

比,会意字,像二匕并列(匕为一种长柄浅勺)。本义为相邻、靠得近。
争,会意字,像两手争夺一物体。本义为争夺。甲骨文中的“争”多为人名。

其,象形字,像簸箕(bo ji)形,上部像箕舌,左右及下部像边框,中间的交叉线像竹木编织的纹理。
腹,形声字,从身(或从人),本义为躯干胸以下的部位,俗称肚子。
王,象形字,像斧钺之形。因斧钺象征王权,故借指最高统治者。
令,会意字,像召集众人。

取,会意字,从又、从耳。本义为割取敌人的耳朵以献聝(guo)。
商,在甲骨文中常用作地名和人名。

土,象形字,像地面突出的土堆。本义为土壤。引申为土地、疆土、土田、乡土。
月,象形字,像半月之形。本义为月亮。

日,象形字,像太阳之形。本义为太阳。引申为日光、一昼夜、白天、时候等义。
旬,本义为十天。
人,象形字,像人的侧视形,本义指人。
羊,象形字,像羊角弯转下垂之形,是以羊角的特征来表达羊的意思。本义为羊。

吉,会意字,上部像竖起来的勾兵或玉圭之形,下部之口字或是表示质地坚实的区别性符号。本义是坚实。
雨,象形字,最上边的一横像天空,之下的竖画像雨滴。本义为从天上降至地面的水滴。
虎,象形字,像老虎之形。巨口、锐牙、利爪、长尾。本义为虎。
侯,会意字,像箭矢射向射侯(即用兽皮或布做成的箭靶)之形。假借用来表达诸侯之义。

大,象形字,像正面站立、两手伸开、两腿分立的人形。本义指成年人。引申为在年龄、数量、力量、声势、强度、程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之义。
旅,会意字,表示军旗下人数众多之义。本义为师旅之旅。后泛指军队。
宾,会意字,像客人自外而来。本义为引导、迎接宾客。
禾,象形字,像谷穗下垂之形。有时专指谷物之穗,或作为谷物的总称。

子,象形字,像生有发的胎儿头颅及两胫,本义为婴儿。
田,象形字,像田猎战阵之形。本义为田猎。又指耕种的土地。
鹿,象形字,像鹿形,角、头、身足、尾具备。
兕(si),象形字,像头顶上长有独角的犀牛。本义为犀牛或圣水牛。

明,会意字,从日从月,日月为明。本义为光照、光明。

里,会意字,从田、从土。本义是人所居住的地方。

鼎,古代烹煮、盛放肉食之器,也是青铜礼器中的重器,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代表贵族的身份地位。
爵,器形有三足、长流且有双柱。爵是盛酒器或温酒器。

觚(gu),饮酒器,相当于现在的酒杯。圆柱形,口外侈呈喇叭形、细腰、圈足外撇。整个觚体分为三段,上部器口与细颈为容体,中间为“假”腹,下面为圈足,圈足上有镂空花纹装饰。
卣(you),盛酒器具。

簋,盛食器,又是重要礼器。西周早期流行兽首双耳簋。常常是奇数鼎与偶数簋的器物组合,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高级的士三鼎两簋,低级的士一鼎,一般平民不得使用。
甗(yan),圆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状腹,腹下设锥足或柱形足,器体厚重,多用兽面纹或弦纹装饰。西周早期的甗仍为甑(zeng)鬲(li)连铸式,一般为侈口立耳。

觯(zhi),饮酒器,与觚的作用基本相同。
壶,有方壶、扁壶、长颈圆体提梁壶、细长颈圆腹壶、贯耳壶、孤形壶等。

盘匜(yi),盘承弃水,匜放净水。盘窄沿高足,盘腹变浅,匜体均作瓢形,口部呈曲线形,流槽较宽,鋬(pan,把手)为龙形,腹下一般有四个兽形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