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九)

龙肇新元

今年是农历甲辰龙年,全国很多地方的博物馆都新开了一个临时馆,将与龙有关的展品集中在一起,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这个临时展厅就是“龙肇新元“。
在展厅进门处,展出的是国宝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它也是国家文物局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64件文物之一。
中国古代神话中,伏羲、女娲常被描述为人面龙身或人面蛇身,其中多数学者认为,7800年前的伏羲氏族,正是由“蛇图腾“兼并、融合为”龙图腾“的。

伏羲女娲像,唐
画中伏羲、女娲皆人首龙身(或“蛇身“),手持规、矩,上身相拥,着唐代服装,下身相互缠绕。头顶绘内含金乌的太阳,脚下绘内含蟾蜍、桂树和捣药玉兔的月亮,身后是漫天星辰。
画面表现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人类的始祖神。伏羲部族以蛇图腾为基础,融入了被征服部落的马、鬣、鹿、狗、鱼等众图腾,构成了华夏民族的象征。

乾隆款斗彩红龙纹贯耳瓶(右前),清

康熙仿嘉靖款青花双龙戏珠纹瓶,清
此瓶通体青花纹饰,颈部为折枝花卉纹,腹部海水云龙纹,四爪蛟龙,双目圆睁,龙身蟠曲成弓字形,腾跃于汹涌翻滚的海面上,表现出翻江倒海、叱诧风云之势。
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嘉靖年制“

雍正款矾红彩九龙纹碗(一对),清
九龙寓意九五至尊。阳数中九为最高,五居正中,故“九五至尊“象征帝王的权威。

釉里红海水云龙纹瓶,清

德化窑贴花双龙耳炉,清
双耳仿古青铜器

体和殿款绿地粉彩花果团龙纹捧盒,清
器身以粉彩绘桃、水仙等折枝花果纹,盖面中心绘团龙纹。外底青花书“体和殿制“四字二行篆书款。
体和殿是位于北京故宫西六宫中一座穿堂式宫殿建筑,“体和殿制“款瓷是慈溪太后的专用器物。

体和殿款黄地粉彩花果团龙纹捧盒,清
器身以粉彩绘桃、水仙等折枝花果纹,盖面中心绘团龙纹。外底青花书“体和殿制“四字二行篆书款。
龙纹金冠,辽
金冠是高筒形状。冠正面居中錾(zan)刻火焰宝珠。
剔彩双龙捧寿图圆盘,明
盘内龙纹躯体硕长,龙吻上扬,龙身浅刻麟纹,穿行于如意云与海水江涯之中。与有万寿吉祥寓意的文字结合,寓意福禄长寿。
绿釉贴塑云龙纹皮囊壶,辽
皮囊壶是辽代陶瓷器型。壶边缘处装饰戳印的针孔,仿佛用几片皮革缝合而成。壶身两侧贴塑卷曲的龙纹。
掐丝珐琅花果纹三足炉,明
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是以细而薄的铜丝掐成各种图案粘在铜胎之上,再根据图案填充各色珐琅釉料,经过多次入窑烘烧后打磨镀金而成。
錾(zan)胎珐琅,又名“拂郎嵌“”内填珐琅“,是在铜胎上经过雕镌减地使纹样轮廓线起凸,在下陷处填充珐琅釉料。
掐丝珐琅和錾胎珐琅技术在13世纪下半叶传入中国,至明代掐丝珐琅的生产已形成规模。
中国白-德化白瓷展



缕空牡丹笔筒,明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三螭龙壶,明,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
通体施象牙白釉,器身成长筒形,盖与器身为子母口套合,盖面堆塑一小螭龙,器身中下部有一周宽扁绶带打结,下行螭龙把手,上行螭龙流口,上下呼应,栩栩如生。

“何朝宗印“款观音,明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梅雀洗,现当代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

孔雀双耳瓶,现当代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
宝石红釉,喇叭口,饰孔雀双耳,溜肩,底内收,腹部饰以白色砂底为地浅浮雕卷草纹环绕。

狮钮三足熏香炉,现当代 德化县陶瓷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