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六)


昭陵六骏(复制品)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墓,位于陕西礼泉县东北。唐太宗为纪念自己的开国武功,将常骑乘破敌的六匹战马-飒露紫、拳毛騧(gua)、白蹄乌、特勒骠、青骓(zhui)、什伐赤刻石为像立于陵上。
20世纪初,飒露紫、拳马騧被盗运出国,现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4石像现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白蹄乌(复制品),有四只白蹄的纯黑色战马,为李世民与薛仁杲(gao)作战时的坐骑。
石刻白蹄乌,筋骨强健,四蹄腾空,鬃鬣(lie)迎风,呈疾速奔驰之状。唐太宗给它题的赞语是“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pei,驾驭牲口的缰绳)平陇,回鞍定蜀。”
“白蹄”可能来源于突厥语,意为“少汗”。

特勒骠(复制品),是李世民消灭割据马邑的刘武周势力,收复河东失地时,与刘武周大将宋金刚等作战时的坐骑。此马毛色黄里透白,喙微黑色。
李世民为它的题赞是:"应策腾空,承声半汉;入险摧敌,乘危济难。"
石刻特勒骠,体形健壮,腹小腿长,属突厥名马,即汉代的“汗血马”。“特勒”是突厥汗国的高级官号之一,其地位次于叶护和设,只统部落,不领兵马。

什伐赤(复制品),来自波斯的红马,为李世民在洛阳、虎牢关与王世充、窦建德作战时的坐骑。
石刻什伐赤凌空飞奔,身中5箭,都在马的臀部。在这一重大战役中,李世民出生入死,伤亡三匹战马,基本完成统一大业。
“什伐”,波斯语意为“马”。

青骓(复制品),来自西方“大秦”国(古代中国对罗马帝国及近东地区的称呼)的骏马,为一匹苍白杂色骏马。是李世民和窦建德交战时的坐骑。
青骓,来源于突厥语,意为“顶级”。
飒露紫(复制品),李世民东征洛阳,铲平王世充势力时的坐骑。浮雕上的是在飒露紫中箭后前来救驾的大将丘行恭。李世民特命将丘行恭拔箭的情形刻于石屏上。
“飒露”一词来源于突厥语,意为“勇健者”,是突厥汗国的高级官号之一。“飒露紫”意为“勇健者的紫色骏马”。

拳毛騧(复制品),原名“洛仁騧”,它是李世民平定河北期间,由代州刺史许洛仁献给李世民的坐骑。这匹马因为周身旋毛卷曲而被称为“拳毛騧”。
李世民在洛水与刘黑闼(ta)作战时所乘。

钱镠铁券(复制品),唐 乾宁四年(公元897年)
此铁券为唐昭宗赐予钱镠(liu)的,是目前中国保存下来的唯一的唐代铁券实物。
该铁券形如覆瓦,上嵌金字。正文共计333字,内容包括钱镠的爵衔、官职、邑地和据以受封的功绩,还特别说明对钱镠本人可以免除9次死罪,其子孙后代可以免除3次死罪,若触犯国家其他法律,有关官员也不得过问。
钱镠时任镇海镇东等军节度使,为唐昭宗剿灭地方叛臣做了巨大贡献。一千多年来历经战乱,此铁券一直由钱镠后裔小心收藏。1951年钱氏后裔将铁券献给人民政府,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
铁券,是帝王颁赐给王侯功臣的一种特殊信物。

青白釉瓷牛车,唐(公元618年-907年),1957年河南三门峡唐墓出土

白瓷枕,五代.吴 大和五年(公元933年),1956年江苏连云港玉带河王氏墓出土
此枕呈长方形,枕面中间稍凹,两端稍翘,四个侧面均有长方形开光,枕面刻划牡丹纹。

白瓷砚,唐(公元618年-907年),1957年河南陕县唐墓出土

孔雀蓝釉陶三系瓶,闽(公元909年-945年),1965年福建福州北郊刘华墓出土
瓶状如橄榄,肩颈部置3耳,上腹壁贴饰3组半圆弧条纹,下腹部有一圈粗绳纹贴塑。胎质粗疏,呈橙红色,通体施孔雀蓝釉,瓶内颜色青灰。应是公元9世纪前后古代波斯的制品。

青瓷凤首壶,唐(公元618年-907年),1954年广东广州出土
蓝釉陶驴,唐(公元618年-907年),1956年陕西西安出土
陶驴全身施蓝釉,鞍鞯(jian,马鞍下面的垫子)勒饰俱全。驴最初被认为是匈奴之“奇畜”,到东汉时已成为了普通家畜。驴是比马低一等的出行工具,被称为“劣乘”。

三彩绞釉陶狩猎骑俑,唐 神龙二年(公元706年),1972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

舞蹈陶俑,南唐 保大元年(公元943年),1951年江苏江宁出土
该俑高髻,脸部丰满,五官清晰,衣上罩云肩,袖口宽大,双臂左向,反胴(dong)而舞。

男装女陶俑,唐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1958年陕西西安杨思勖(xu)墓出土
女俑体态丰腴,头梳双股高髻,身着圆领袍服,腰束带,足穿靴,双手抱于胸前,除未戴幞(fu,古代男子用的头巾)头外,余皆男装。

女着男装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较为罕见,只有在气氛非常宽松的唐代,女着男装才有可能蔚然成风。

三彩黑釉陶马,唐(公元618年-907年),1972年河南洛阳关林出土
唐墓中的三彩马,有头小、臀圆、体态匀称、膘肥体壮的特点,是当时西域马体型的写照。
这件马俑除面、鬃、尾、蹄涂白釉外,全身披黑釉,在唐三彩中实属罕见。

三彩釉陶女俑,唐(公元618年-907年),1957年陕西西安土门村出土

女俑面带微笑,头微侧,鬓发抱面,发髻垂于额前,为乌蛮髻;身穿绿色交领小袖上衣,内有半臂,蓝色长裙,裙腰束于胸上部,披帛自右肩垂于后背,足穿翘尖鞋。

描金石雕武士俑,唐(公元618年-907年),1958年陕西西安杨思勖(xu)墓出土
两俑均系大理石质,有贴金。均立在方形座上,头戴幞(fu)头,身着圆领宽袖上衣,腰束黑带,衣的前襟撩起掖于带内。下着袴(ku)内,足穿黑靴。其中一俑双手胸前抱拥一套兵器,腰间左右佩带一套兵器。另一俑亦腰间左右佩带兵器,但右手于胸前执一杆形物,左手抚剑。
两人应该是墓主人的侍从。墓主杨思勖是唐玄宗时期的亲信宦官,早在唐玄宗做临淄王时,就追随参与了诛灭中宗皇后韦氏的宫廷政变。唐玄宗即位后,其以军功官至一品。

彩塑供养菩萨,唐(公元618年-907年),甘肃敦煌出土
此尊唐代菩萨彩塑造像半跪姿势,双臂已残,双手动作原或为双手合十状。

三彩釉陶马,唐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
马头向左侧视,通身白色,鬃上剪三花,马鞍上披着深绿色绒毯状鞍袱,胸前和鞍后均络绿色革带。
将马鬃剪瓣是唐朝流行的一种饰马方式,有一花、二花和三花。三花不仅是装饰,也是良马的最高标志。

三彩釉陶胡人骑卧驼俑,唐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

三彩釉陶胡俑,唐(公元618年-907年),1955年陕西西安韩森寨出土

俑络腮胡须,深目高鼻。
白瓷龙柄传瓶,隋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1957年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
两瓶双腹相联,两侧各堆塑长的龙形柄。双腹的传瓶目前存世三件,另一件藏于天津博物馆,其瓶底有刻铭“此传瓶有并”,故以“传瓶”称之。再一件藏于江苏连云港市博物馆。
白瓷鸡首壶,隋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1957年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
鸡首壶是指带有鸡首状流的盘口壶。
镶金边白玉杯,隋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1957年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
此杯由上等和田玉雕琢而成,敞口,口沿镶金带一周,深腹,假留足,平底,通体光洁无纹饰,有“金玉满堂”之意。
嵌珍珠宝石金项链,隋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1957年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
嵌珍珠宝石金手镯,隋 大业四年(公元608年),1957年陕西西安李静训墓出土
金项链和金手镯的主人是卒年9岁的皇族少女李静训,她的曾祖父李贤是北周骠骑大将军、河西郡公。祖父李崇是隋文帝杨坚手下大将,官至上柱国;外祖母则是隋文帝长女、北周宣帝皇后杨丽华。父亲李敏,光禄大夫(官二品),母亲宇文娥英,北周公主。
李静训自幼深受外祖母宠爱,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六月一日,殁于宫中。皇太后厚礼以葬之。
项链的28个金球里都镶嵌着颗粒圆润饱满的珍珠的坠子上是巨大的鸡血石和青金石,是出土文物中最漂亮的一条。
李静训去世后一年,她的外祖母杨丽花便在悲痛中撒手人寰。五年后李敏遭诬陷,全族覆灭,李静训的父亲李敏被杀,母亲宇文娥英被毒酒赐死,。

葵口三足狮子纹鎏金银盘,唐(公元618年-907年),1956年陕西西安出土
唐代银盘多为三足,少数为四足。

“灵山孕宝”瑞兽青铜镜,隋(公元581年-618年)
镜背外区铭文带有32字铭文:“灵山孕宝,神使观炉,形圆晓月,光清夜珠,玉台希世,红妆应图,千娇集影,百福来扶。”
瑞兽镜在隋唐十分流行,一般为四兽,也有五兽、六兽和八兽。

鎏金银香囊,唐(公元618年-907年),1963年陕西西安沙坡村出土

香囊由两个半球组成,有子母口可以扣合。下半球内装有两个同心圆机环和一个盛放香料的香盂。大的机环与外层球壁连接,小机环分别与大机环和香盂相连。
使用时,由于香盂本身的重力作用和两个同心圆机环的机械平衡,无论香囊如何滚动,里面的香盂都可以保持水平状态,香料不会倾覆。
香囊外壳通体雕花鸟纹饰,香囊上有链条,上部有弯钩,方便佩戴身上,也可悬挂室内帐中。

鎏金银簪、钗,唐(公元618年-907年),簪出土于河南陕县,钗出土于陕西户县。
单股的为簪,有平头扇形簪一对。两股的为钗,有凤形钗和尖头扇形钗各一对,凤形钗图案相同,方向相反。

三彩釉陶镇墓兽,唐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

唐代镇墓俑包括镇墓兽和镇墓武士俑或天王俑,镇墓兽一为人面,一为兽面。镇墓兽一般位于镇墓武士或天王俑之前,放置于墓室入口处,用以镇恶驱邪。
兽面镇墓称为“祖明”,人面镇墓兽称为“地轴”。

突厥石人,唐(公元618年-907年),新疆阿勒泰地区发现
此尊石人大眼、阔脸、八字胡须,相貌威严,双手下垂在腹部交叉,应是一位勇武的突厥贵族或武士的形象。
突厥人有在墓前立石人作纪念的葬俗,这些石人有男也有女,有长者也有儿童。

琉璃釉兽头,唐(公元618年-907年),黑龙江宁安渤海上京龙泉府城遗址出土

红衣舞女壁画,唐 显庆三年(公元658年),1957年陕西西安郭杜镇执失奉节墓出土
舞女头梳高髻,身穿敞胸窄袖衫,下着红白长褶裙,手执披帛,舒展双臂,缓步起舞,表现出了唐代巾舞的风姿。
《巾舞》又称《公莫舞》,其特点是双手执长巾耳舞。隋代将《巾舞》、《鼙舞》、《铎舞》、《拂舞》并称“四舞”。

《虢国夫人游春图》,唐(公元618年-907年),张萱
杨贵妃姐姐的马队中有两匹“三花”马,“三花”是最高贵级别。将马鬃剪辫是唐代流行的一种马饰,有“一花”、“二花”、“三花”之分。

李白像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盛唐著名诗人,有“诗仙”之誉。

杜甫像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盛唐著名诗人,有“诗圣”之誉。他的诗有“诗史”之称。

白居易像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中唐著名诗人。
唐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
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唐 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

骆驼昂首挺立,驼背平台上铺彩条长毯,上有3名胡人、2名汉人组成的乐舞队。

中间一个胡人在跳舞,其余四人围坐演奏。据夏鼐先生研究,应该是一人拨奏琵琶,一人吹筚篥(bi li,一种管乐器),二人击鼓,均属胡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