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2024-03-27 21:38:34)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三国两晋南北朝简表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十六国简表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陶俑,西晋(公元265-316年),1958年湖南长沙金盆岭出土

 

陶俑出土于西晋县令的墓葬,包括骑俑、文吏俑、武吏俑等,继承了两汉时期随葬陶俑的习俗。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陶武士俑、陶牛车,十六国(公元304-349年),1953年陕西西安草厂坡出土

 

武士俑与陶牛车是该墓葬部分随葬品。武士头戴盔、身穿铠甲,战马全身披具装,这是南北朝时期甲骑具装俑的形象。

 

甲骑具装是南北朝时期盛行的骑兵装备。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乐舞陶俑,三国.蜀(公元221-263年),1981年四川忠县涂井出土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陶女乐俑,十六国(公元304-349年),1953年陕西西安草厂坡出土

陶俑是从事唱奏的乐伎形象,一位高歌,两位抚琴。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陶男俑,三国.蜀(公元221-263年),1981年四川忠县涂井出土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陶女俑,三国.蜀(公元221-263年),1981年四川忠县涂井出土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陶女俑,东晋(公元317-420年),1955年江苏南京出土

女俑头戴巾,上身穿窄袖襦(ru,短袄),下穿及地长裙。由服装式样及袖手站立的姿态看,其身份可能是家内的侍女。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三国两晋南北朝女性的一般服装主要有袍、襦、袄、裲(liang)裆(坎肩儿)、抱腰、帔(pei,披肩)、裙及袴(ku)褶等。


日常服装是上身穿襦、衫,下身穿裙。从事杂役的女仆多穿窄袖。在家内活动的女性的裙子较长。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陶马,北朝(公元386-581年),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陶骆驼,北齐(公元550-577年),1955年山西太原圹坡出土

骆驼背上驮有鞍架,铺有长毯,毯上有货袋,表明了骆驼用以载物的用途。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画像砖,南朝(公元420-589年),1958年河南邓州许庄出土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画像砖为一砖一图,镶砌于甬道、墓室。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砖画内容分为几类,有贵妇出游、献贡、甲马(纸马,祭祀财神、灶神、寿星等)、武士等车骑出行场面,有郭巨埋儿等孝子故事,有王子乔浮丘公商山四皓等道教神仙,有供养飞天、伎乐天人等佛教题材,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种。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青瓷羊形烛台,东晋(公元317-420年),1976年江苏镇江出土

瓷羊身上有几处深褐色斑点,这是两晋南朝时期瓷器出现的点彩装饰技法。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青瓷羊形烛台,三国.吴(公元222-280年),1958年江苏南京清凉山出土

瓷羊身躯肥壮,呈跪姿,头顶有一圆形插孔,昂首张口,羊角卷曲。全身施釉,釉色莹润。有学者认为此器是插蜡烛用的烛台,也有学者认为是盛水器。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河内太守”青铜虎符,北魏(公元386-534年),1955年内蒙古土默特旗美岱村出土

虎符为两半合成的整符,是北魏政权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的凭证。

 

虎符的前胸左右各刻“河内太守”铭文,腹下分刻“铜虎符左”和“铜虎符右”铭文,背铭“皇帝与河内太守铜虎符第三”一行文字中剖为二,只有合符才能通读。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青瓷香薰,西晋(公元265-316年),1953年江苏宜兴周氏墓群出土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三国时期,瓷熏炉出现,多呈罐形或盆形,器腹部有几排小圆孔,以便空气流入和香气流出。香薰既用于祭祀通神,也用以焚香洁室或熏衣染被。东晋南朝时期,贵族士大夫盛行“熏衣剃面,傅粉施朱”的生活方式。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青瓷魂瓶,西晋(公元265-316年)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魂瓶是三国和两晋时期独特的随葬明器。此魂瓶通体施青釉,装饰有楼阁、各式人物和动物,采用了堆塑、雕塑、模印等装饰手法。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魂瓶上堆塑的仙人、瑞兽体现了当时本土的“升仙思想”。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青瓷狮形烛台,三国.吴(公元222-280年),1958年江苏南京清凉山出土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黑釉鸡首瓷壶,东晋(公元317-420年),1969年江苏镇江出土

瓷壶为盛贮器,壶体除靠近底部部位不施釉外,大部分施有深褐色的釉。此壶属黑瓷,是德清窑的代表作品。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青瓷双柄鸡首壶,南朝(公元420-589年),1965年江苏镇江出土

鸡首壶为盛贮器,是东晋南朝典型的瓷器类型之一。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青瓷印花唾壶,南朝(公元420-589年),1954年湖南长沙出土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唾壶的口部至腹下部施淡黄色釉,釉面有细碎的开片。肩部印有莲瓣纹,腹部印莲花纹和直条纹。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马头鹿角形金步摇,北朝(公元386-581年),1981年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出土

步摇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头饰之一,多用金玉等材料制作,呈树枝形状,制作考究的则在树枝上缀有花鸟禽兽等装饰物。

 

当佩戴者行走时,饰物随着步履的颤动而不停地摇曳,因此得名“步摇”。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牛头鹿角形金步摇,北朝(公元386-581年),1981年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出土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网纹玻璃杯,北朝(公元386-581年),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

此玻璃杯为纳钙玻璃,属于罗马玻璃,即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领域制作的玻璃产品,为舶来品。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鎏金镶嵌高足青铜杯,北魏(公元386-534年),1970年山西大同南郊出土

此杯是北魏时期输入的西亚或中亚产品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鎏金青铜衔环辅首,十国.前蜀(公元907-925年),1942-1943年四川成都王建墓出土

辅首是中国传统建筑门饰,通常以铜、铁做成圆形底盘,上置门环,用来启闭门扉或叩门。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陶镇墓兽,北魏(公元386-534年),1965年河南洛阳元巶墓出土

镇墓兽是守护或镇守墓葬的特殊陶俑,一般成对出现,包括人首兽身兽首兽身两种形式。

 

该镇墓兽为兽首兽身形象,其脊背上有竖起的鬃毛,象征着灵兽的属性,张嘴吐舌的夸张形象起到驱邪镇恶的作用。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青瓷虎子,三国.吴 赤乌十四年(公元251年),1955年江苏南京出土

虎子的提梁呈背部弓起的奔虎状,腹部刻划有“赤乌十四年会稽上虞师袁宜作”铭文。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虎子是江浙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常见的随葬器物,其用途有溺器(尿壶、夜壶)、盛水器等不同说法。

 

2013年,三国吴“赤乌十四年”款青釉虎子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目录》。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青瓷莲花尊,北朝(公元386-581年),1948年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莲花尊以仰覆莲花为主题纹,辅以宝相花、团龙、兽面等纹饰,运用了模制堆贴、镶嵌、刻划等装饰技法。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青瓷莲花尊是替代死者灵魂的寄托物,人们相信它能超度死者的亡魂,使灵魂免受轮回之苦。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据说当年在河北景县封氏墓群出土了四件青瓷莲花尊,分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河北博物院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五)

2013年,北齐青釉印覆莲花尊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目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