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2024-03-25 19:50:58)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青铜提梁卣,春秋,湖南湘潭出土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you),古代盛酒的青铜器。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三轮青铜盘,春秋(公元前770-403年),1957年江苏武进出土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青铜方壶,春秋.晋,1961年山西侯马上马村出土

方壶多用于重要的礼仪场合,等级也较高。春秋时期较高等级墓葬中,多随葬有成对的方壶。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齐侯子行“青铜匜,春秋.齐,1977年山东临朐县出土

yi),古代盥洗时舀水用的器具。形状像瓢。也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青铜牺尊,春秋.虢,1956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

牺尊整体呈兽形,古称“犀尊“,是一种动物造型的盛酒器,是六尊之一。

,供宗庙祭祀用的毛色纯的牲畜。牺牲,古代为祭祀宰杀的牲畜(牛)。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鲁伯大父“青铜簋,春秋.鲁,1970年山东历城出土

铜簋内底有铭文18字,表明该器是鲁伯大父季姬所作之媵(ying,陪嫁器物)器。鲁伯大父是鲁国重要的贵族,季姬可能是他的女儿或姐妹。

 

是一种食器,用以盛装黍稷稻粱,在祭祀和日常生活中使用,也是贵族墓葬常见的陪葬品。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曾仲斿父“青铜方壶,春秋,1966年湖北京山市苏家垅出土

这件铜壶器盖内和器内壁各铸有铭文12字,表明壶为曾仲斿父所作。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曾仲斿(you)父,另有鼎铭作“曾候仲子斿父“,可知其为曾侯之子,是曾国的重要贵族。


该器出土时为一对,另一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同时出土的器物还有九鼎七簋,说明墓主级别很高。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秦公“青铜簋,春秋.秦,1921年甘肃天水出土

这件簋盖内有铭文54字,器内有铭文51字,记述了秦国的祖先已建都12代,作器者要继承前辈事业,永保四方土地。

 

另外器盖还有秦汉时期后刻的铭文各8字,记录了此簋在秦汉时为西县官物,曾被当作容器使用。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青铜剑(上),春秋.楚,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出土

“吴王夫差“青铜剑(中),春秋.吴,1976年河南辉县出土

“吴王光“青铜剑(下),春秋.吴,1964年山西原平出土

 

吴王夫差剑剑身中间隆脊有棱,近镡(tan)处有篆书铭文10字“功儛(wu,吴)王夫差自作元用“。目前出土的著录的吴王夫差剑有9把,它们的形制和铭文大体相同。

 

吴国,姓,是周太王之子秦伯后人的封地,周武王周章始封,都吴(今江苏苏州),历12代王,公元前473年,被越国所灭。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陈候“青铜壶,春秋.陈,1963年山东肥城出土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此器是陈候为其女儿妫(gui)橹所作的陪嫁器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邾公华“青铜钟,春秋.邾,山东邹县出土

这种甬钟鼓部饰有精细的蜷体龙纹,钲(zheng)部和鼓部铸有铭文75字,记录了作器者为邾(zhu)悼公华(曹华),其在位时间是公元前555-451年。

 

是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姓,位于今山东邹县中南部。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yi)。邾国三面与鲁国为界,经常受其侵扰。战国时期,邾被楚国所灭。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吴王夫差“青铜鉴,春秋.吴,河南省辉县琉璃阁出土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器内铭文12字,记载此鉴为吴王夫差(吴王之子)自作用鉴。 

,盛行于春秋时期的水器。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蔡侯申“青铜方壶,春秋.,1955年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此器为蔡侯申所作。蔡侯申蔡昭侯,春秋时期蔡国国君。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鎏金银盘,战国.秦(公元前284年),1978-1980年山东淄博市大武山汉墓出土

银盘上有三种铭文,其字体分别属于战国周人系统、秦人系统和西汉初年样式。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栾书“青铜缶,战国.

此器盖和腹部均有铭文,盖铭28字“正月季春元日己丑“。


腹铭为错金字540字”正月季春元日己丑,余畜孙书也,择其吉金,以作铸缶。以祭我皇祖,虞(余)以祈眉寿。栾书之子孙,万世是宝“。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楚高”青铜缶,战国.,1954年山东泰安采集

这件浴缶是水器,其口沿唇部有铭文5字“右冶尹楚高”。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青铜缶,战国.蜀(公元前403-221年),1955年四川成都羊子山出土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虎纹青铜钲,战国.蜀,四川新津出土

是一种军旅乐器,往往与錞于一起使用,同时也用于祭祀和宴乐。

蜀国是先秦时期位于成都平原的一个方国,《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其疆域“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山香”。春秋早中期至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青铜釜甑,战国.蜀,1955年四川成都羊子山出土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错金银犀牛青铜带钩(上),战国.,1954年四川昭化宝轮院出土

兽形青铜带钩(下),战国.蜀,1955年四川成都羊子山出土

是一个文明古国,从商至西周,巴立国于汉水上游。战国时期,巴文化南移至长江三峡,公元前316年为秦所灭。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王命传”青铜虎节,战国.楚,安徽寿县出土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此节是出入关驿的一种凭证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鄂君启”错金青铜节,战国.楚,1957年安徽寿县出土

鄂君启”青铜节一共5件,其中舟节2件,车节3件。这里是其中的一件舟节和一件车节。每件舟节表面有错金铭文164字,每件车节上有错金铭文148字,记录了此节是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楚怀王之子)的,用于水陆两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文中严格规定了水陆运输的范围、船只的数量、载运牛马和有关折算办法,以及禁止运送铜与皮革等物资的具体条纹;同时还记录了从“”到“”(ying,今湖北江陵附近)的水陆交通路线、车辆及船只的调配、沿途所享受的特权等。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错银卧牛青铜镇,战国.楚,1956年安徽寿县出土

用来压喜字四角的用品,完整的一套皆为四枚,多动物造型,如虎、豹、羊、鹿、熊、龟等。

 

这件卧牛造型的铜镇腹下刻有“大府之器4字。大府是王室府库的官员,掌管四方向王室进贡的“货贿”,同时在王进行赏赐时负责从府库中搬取、清点赏赐品。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人形青铜灯,战国.齐,1957年山东诸城出土

这件铜灯造型为一男子双手分别托举竹节形灯盏,盏盘下有子母口与盘柄插合。这可能是齐国宫廷中的器物。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朱绘黑漆凭几,战国

凭几是一种古代日用家具,人们久坐时可以将手臂倚靠在上面稍事休息。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司马成公”青铜权,战国

 

铭文记载此权为一百二十斤,实测重量为30350克,推算当时每斤约252.9克。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朱绘兽耳陶壶,战国.燕,1958年北京昌平出土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青铜冰鉴,战国.曾,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冰鉴是用来冰镇酒的器物,由一个方鉴和一个方尊缶组成,尊缶内装酒,鉴、缶壁之间的空间放置冰块,古代的冰箱。这件冰鉴是战国时期曾侯乙的用器。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甘斿”银匜,战国(公元前403-221年),河南洛阳金村出土

这件匜是锤揲技术打造而成的纯银器皿,底部刻有“甘斿”二字。

yi),古代盥洗时舀水用的器具。形状像瓢。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熊悍鼎,战国.楚,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出土

这件铜鼎器身及盖口刻有铭文62字,记录了楚幽王时期楚国大败秦军,用缴获的铜兵器熔铜后铸造了此鼎,以彰其功绩。熊悍鼎共有2件,大小、形制相同,另一件在天津博物馆,铭文66字,内容基本一致。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熊悍楚幽王,公元前237-228年在位。战国晚期,其父亲考烈王熊完被秦逼迫,把都城从ying,湖北江陵)迁到寿春(安徽寿县),也称为楚幽王三年(前235年),秦继攻赵之后,命大将辛梧率四郡兵马,联合魏国,对楚国发起攻击,后兵败而退。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龙粱原始瓷盉,战国,1955年浙江绍兴漓渚出土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错金银马首形青铜鈨,战国.魏,1951年河南辉县出土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这件精美铜鈨呈马首形,其头部和颈部用错金银的工艺装饰卷毛纹和鳞纹。它出土于战国中期魏国贵族墓,此墓是目前所知魏国墓葬中规格最高的一座。

是车辕的前顶端的装饰。

 

魏在春秋时期是晋国的一个大贵族。公元前403年,韩、赵、魏被周威烈王封为诸侯。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锦纹青铜戈(上),战国.楚,湖南长沙出土

“宋公栾”青铜戈(下),春秋.宋,1936年安徽寿县出土

青铜戈胡部有6个工装呢个的错金鸟篆铭文,释文为:“宋公栾之造戈”。“宋公栾”是宋国第27任国君宋景公,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即位,卒于周贞定王十八年(公元前451年)。

 

宋国为姓,周武王分封诸侯时,封商纣王的庶兄,当年曾投降周朝的微子启(宋国的开国国君,商王帝乙的长子、商纣王帝辛的长兄)于商丘,国号,以奉商朝的宗祀。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三戈青铜戟(左),战国.曾,1978年混啊随县出土

“虢太子元徒”戈(中),春秋.虢,1957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出土

“廿年郑令”青铜矛(右),战国.韩,1971年河南新郑出土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刀币,战国.燕、赵、齐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宋子”三孔布,战国.赵,山西平朔出土

平首布,战国.

 

 

战国包金镶玉嵌琉璃银带钩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鎏金嵌玉镶琉璃银带钩,战国.魏,1951年河南辉县出土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这件带钩是魏国王室用品,银质鎏金,钩两端铸成浮雕式的兽首,钩两侧为长尾鸟。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钩身正面嵌饰3块白玉块,玉块中心各嵌一粒半球形蜻蜓眼琉璃珠,钩头为白玉琢成的雁首形状。


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带钩是古人系腰带的挂钩,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金、银、玉等制成。

 

2013年,战国包金镶玉嵌琉璃银带钩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