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中国国家博物馆(二)


“宜侯夨“青铜簋,周康王时期,1954年江苏丹徒烟墩山出土
宜侯夨(ze)簋内底铸有长篇铭文,记录了周王册封夨由虞地改封至宜地,并赐予相应的赏赐品。夨的身份也因此次改封之命,由虞侯变为宜侯。

“匽侯”青铜盂,西周早期,1955年辽宁喀左出土
“匽侯”盂内壁铸有铭文,是燕国早期某位燕侯的自作铜器。燕国自称为“匽”(yan),是西周早期分封于今北京一带的重要分封国。

“康侯”青铜爵(左),周成王时期
此器鋬(pan,把手)下器表铸铭文“康侯”。
“康侯”青铜斧(右),周成王时期,河南浚县出土
康侯斧是周武王姬发(?-公元前1043年,周文王次子)之弟姬封(周文王第九子)的自作铜器。康侯,又称康叔。


“爻公”青铜簋,周成王时期
器内底铸有铭文,记述了周成王二十八年王名唐伯侯于晋一事。

“召”青铜卣,西周早期
召卣的内壁铸制铭文,记述了周王将毕地“方五十里”赏赐作器者召。
卣(you),古代盛酒的青铜器。

青铜觥,周康王时期,1954年江苏丹徒烟墩山出土
觥(gong),古代酒器

青铜雁尊,西周早期,1955年辽宁凌源出土
盉(he),古代温酒的铜制器具,形状像壶,有三条腿。

“蠡”青铜驹尊,西周中期,1955年陕西郿县李村出土

驹体颈胸之处铸铭文94字,盖内有铭文11字,记述了某年十三月(闰月)甲申,周王举行执驹典礼,周王亲赐蠡两匹驹,蠡拜赐后,称颂周王不忘旧宗小子,给予他辉煌的荣誉。蠡为颂扬周王之恩德,并祭祀其亡父而作其器,以此纪念。

执驹典礼,幼马升级为役马的仪式,就是两岁左右的小马牵离母马,教其驾车服役时举行的仪式。周王亲自参加执驹之礼,可见西周时对马政的重视。
青铜罍,西周早期,1980年四川彭县竹庄出土
罍(lei),古代一种盛酒的容器,形状似壶而大。


“禽”青铜簋,周成王时期
禽簋铭文记录了周公东征、剪灭奄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铭文涉及诸多显赫的历史人物,如周王(成王)、周公、鲁公伯禽(周公长子,代封于鲁,为鲁国的初代国君),其称谓及其在此次征伐事件中的地位等内容。

“盠“青铜方彝,西周中期,1955年陕西郿县李村出土
器、盖铸制长篇册命铭文,记载了周王册命作器者盠,让其作为西六师、殷八师的纠察之官,管理三有司:司徒、司马、司空。
该盠青铜方彝器盖较高,为庑殿顶状(四阿式屋顶),器身两侧置有上卷式的象鼻耳。器身与器盖的中心均装饰涡纹。
司徒、司马、司空,均为古代的官名,与司士、司寇并称天子之五官。
彝,古代青铜祭器,也指盛酒的器具。

“倗生“青铜簋,西周中期
器内铸有长篇铭文,内容涉及当时田地的使用情况。铭文中的字体象形字程度降低,趋向线条化、平直化。

“无“青铜簋,周厉王时期
器内铸铭文,记载了周厉王征伐南夷的史实。

“小臣宅“青铜簋,周成王时期
器内铸铭文,记述了白懋(mao)父赏赐小臣宅盾、戈、车、马。

“颂“青铜壶,西周晚期
颂青铜壶的颈部内壁铸有铭文,详细记录了周王册命颂之事,包括册命仪式、内容、赏赐品等具体内容。

册命制是西周王朝的官员任免制度。册命,是一项隆重的典礼。一般周王任命百官、诸侯或卿大夫任命其下属,都要举行册命仪式。
利簋内底铸有铭文4列33字,“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右)事(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记录了武王伐纣在甲子日的清晨,时逢岁星(木星)当空,一日间结束了灭商战役。
作器者名“利”,官职为“右史”,他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此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商周时期,青铜被称为“金”。
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
2002年,利簋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盂“青铜鼎,周康王时期,陕西岐山礼村出土

大盂鼎出土后便被贩卖至文物市场。清道光年岐山首富宋金鉴把铜鼎买下,他的后代以700两白银卖给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幕僚袁保恒,袁深知左宗棠酷爱文玩,随即将大盂鼎献给上司。
咸丰九年(1859年),左宗棠被谗言所伤,遭朝廷议罪,幸得时任侍读学士的潘祖荫援手,上奏咸丰皇帝力保左宗棠,且多方打点,上下疏通,左才获脱免。潘祖荫是当时著名的金石收藏大家,左宗棠便以大盂鼎相赠,以谢当年的搭救之恩。
大盂鼎成为了潘家的传家之宝。1937年,日军侵华,潘家后人将其埋入地下,躲过了日本人的搜查。1951年潘氏后人潘达于女士将大盂鼎和大克鼎捐赠予上海博物馆,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开馆,上海博物馆以大盂鼎等125件馆藏珍品支援,从此大盂鼎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盂鼎内壁铸有长篇铭文,记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一事。铭文中周康王向盂追述了文王、武王的立国经验与商人因沉湎于酒以致亡国的教训,告诫盂要效法其先祖,忠心辅佐王室,并对盂进行赏赐。




“王子午“青铜鼎,春秋.楚,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
铜鼎腹内壁有84字的铭文,内容主要是王子午叙说自己的德政,同时上祭祖先,下为子孙祈福。
铭文使用的是华丽的鸟篆体,这种美术字体当时在楚、吴、越、蔡等国流行。
王子午是文献记录中楚庄王的儿子子庚。楚共王时子庚任司马,曾率军大败吴军;楚康王二年(公元前558年)任令尹(宰相、丞相),楚康王八年(公元前552年)卒。

王子午鼎系分铸后焊接而成,采用了榫卯、中介物等构思。环绕鼎腹的六条立体怪兽,各由两条夔龙蜷曲盘绕而成,是分别铸出再焊接于鼎身的。
王子午鼎是春秋晚期楚国王族铸造的礼器,出土时一共有形制相同而大小规格不同的七件,此件是其中最大的一件。

鸟形青铜匜,春秋.燕,1952年河北唐山贾各庄出土

匜(yi),古代盥洗时舀水用的器具。形状像瓢。也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