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兹别克斯坦9日游D2:希瓦内城(二)2023年6月14日

帕拉翁.马哈穆德陵墓
帕拉翁.马哈穆德陵墓(Pahlavon Mahmud
Mausoleum),诗人、哲学家,是希瓦的神;他也是一位传奇的摔跤手,赢得了每一场摔跤比赛,据说他只被打败过一次,因为他知道一旦他失手,他的对手将会被处死。


因快到6点关门时间,陵墓门口的工作人员都下班回家了,无人验票,所以就直接进来了。
希瓦通票不含帕拉翁.马哈穆德陵墓,进门还需购票25000索姆。



陵墓始建于1326,当时只是一座小陵墓。1810年,穆罕默德.拉希姆进行了重建,扩大的陵墓范围。

1913年,被当时的Sayyid Isfandiyar khan征用,用于修建家庭陵墓。


多次重修和扩建,使帕拉翁.马哈穆德陵墓成为了一座宏伟的建筑,巨大的深蓝色穹顶和镀金闪闪发光的顶尖,也成为了希瓦的地标之一。


进门需要脱鞋

正中的是穆罕默德.拉希姆汗的陵墓,他扩建了帕拉翁.马哈穆德陵墓,也让自己成为了这里的主人之一,而且占据了最好的位置。
帕拉翁.马哈穆德的诗句:“我会被铭记在灰烬之上吗?”(Will I be remembered over my ashes?”)

石棺和墙壁上铺着希瓦最可爱的瓷砖

简易的礼拜堂
Allaquli Muhamaad
Bahadirkhan(1793-1842)之墓

庭院西边的二层小楼,原来是牢房,后也改为王室陵墓。

这里的三座墓,是Sayyid Isfandiyar Khan(1910-1913在位)为他的母亲、儿子和他自己修建的,但Sayyid Isfandiyar Khan在城外被暗杀,按规定无法埋葬在这里,所以右边两座墓是空的,只有左边他母亲的墓。

依照当时的传统,男人只能与母亲合葬,而不是与妻子,因为一个可汗一生可以有很多的妻子和妃子,估计是排不开吧。


帕拉翁.马赫穆德陵墓庭院东侧其它可汗的墓



写生
阿拉库里汗经学院
希瓦内城主街快到东门处,有一条南北方向的小街,它东西两侧高高的平台上各矗立一座经学院,这就是素有“建筑者可汗”之称的阿拉库里汗的杰作。它们分别由阿拉库里汗在19世纪初期至中期建造的。

阿拉库里汗经学院(Allakuli Khan Medressa,Olloqulixon Madrasasi)




常年关闭
Kutlimurodinok Medressa
阿拉库里汗经学院正对着的Kutlimurodinok
Medressa(Qutlug Murod Inoq
Madrasasi),建于1804-1812年,也是由阿拉库里汗建造。

现在是一座艺术博物馆


广场中央有一个地下蓄水池,现在已经干涸了。


希瓦内城东门-Plovon Darvoza,意为“强者之门”。


东门的小保安,他们叫旅游警察。
6点多,在猫途鹰(Tripadvisor)上找到老城内位于伊斯洛姆霍贾经学院附近的一家在希瓦当地排名第5的Café
Zarafshon餐厅。


虽然已是6点多,但还没到当地人或游客的饭点儿,餐厅内还没有客人。

餐厅的装修很有特色


点了网上推荐的几个菜,饮料加冰,含服务费160000索姆(合100元人民币),总体来说餐厅的环境、服务、价位都不错。



出来时看到餐厅服务员已在外面空地上摆好桌椅


后来再路过这里时远远看见有一大批欧洲游客在用餐,看来这家餐厅的菜品还是得到了旅游团的认可的。
太阳开始西斜,感觉没那么晒了,街上的游客也多了起来。在卡尔塔米诺尔宣礼塔前的空地上演员们为烘托气氛唱起歌、跳起舞。


虽然一句也听不懂,但欢乐的气氛也许能让人在这酷暑时节(白天气温40-41度,晚上会凉爽许多,湿度小,身上也不粘)带走些许烦躁。



台阶上大都是当地人,国外游客驻足的不多。



走到卡尔塔米诺尔宣礼塔和西门附近等待日落


丝绸之路上的驼队

夕阳西下的希瓦老城








一群学生看我拿着相机拍宣礼塔,主动要求给他们合影,拍照后几经交流,他们没有微信,我又没有他们用的那种交流软件,并且他们都没有Email,非常遗憾无法将照片发给他们。最后只得用他们的手机又和他们再次合影。

新人拍照,我凑了个热闹。

两个抱娃的妇女,多次要求给她们拍照。




调皮的小姑娘
8点半回到民宿,结束了希瓦第一天的游览,全天共走了20200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