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兹别克斯坦9日游D2:希瓦内城(一)2023年6月14日

11点多回到酒店,和前台主管说要去LP上写的城南6公里处的汽车南站(South Bus Station),坐合乘出租车去希瓦。主管说替我叫辆出租车,车费15000索姆。我说你们要是有车能送我,我就直接付钱给你们。于是主管找了个看上去不到二十岁的员工,开车送我去汽车南站。
车子开出城,又走了几分钟才在一处空地停了下来,是否是汽车南站不确定,但这里确实有人在拼车,目的地有乌尔根奇,也有希瓦。此时正有一辆去往希瓦的车空有一个位子,在我犹豫之中,来了一位当地人抢先占了那个座位。
当时之所以犹豫是因为LP上说努库斯到乌尔根奇(158公里)合乘车费是20000索姆,到希瓦(189公里)是25000索姆。现在给我的价格是乌尔根奇80000索姆(合50元人民),希瓦100000索姆(合62.5元人民币)。当地人肯定不是这个价格,但语言不通,他们之间说什么我完全听不懂,更别说砍价了。这之前也都是那位酒店小员工和出租车司机在叽里咕噜地交流。
那辆车开走后,再想拼4个人去乌尔根奇或希瓦得等一阵子。看到就我一个人在这里孤零零地等车,有司机过来跟我开价包车去乌尔根奇,250000索姆(合150元人民币),我拒绝了,又降到200000索姆(合125元),我仍没有同意,希望能拼车去。
就在这时又来了一辆去乌尔根奇的拼车,车上已有一位乘客。我想与其在这里干等,不如先到乌尔根奇,到那里去希瓦的车就多了;于是就同意80000索姆的价格去乌尔根奇。随后酒店小员工又过去与合乘车司机交流,回来时表情沮丧,因和我无法解释,他只是低头不语。我心想可能是这辆合乘车司机看到有别的司机想让我包车,不愿意抢人家的生意,就没同意我坐合乘。
这样尴尬地等了5-6分钟,酒店小员工说得回酒店,我又赶忙请他再与合乘出租车司机商量商量,他嘴里嘟囔着什么,听不懂。又过了几分钟,他用蹩脚的英语说免费带我去另一个合乘点,他估计在这里我很难拼上车。
我俩又开车转回到城里,在一条停有几辆车的窄街上,他下车和街边的一位司机交谈,很快就过来说,乌尔根奇80000索姆。我当即同意,把行李拉到那辆车上。酒店小员工也完成了他的“使命”,我怀着非常感激的心情,用力和他握手道别致谢。
这辆合乘车已有2位乘客,副驾驶坐着一个年轻小伙子,我和一位大妈坐在后排座上,他们都没有行李。不像刚才在汽车南站拼车的那些人,都带着箱子和大包,我心中略带疑惑。于是上前把手机谷歌地图上的Urgench和价格拿给司机看,司机点头确认。
我又问同车的两位乘客是否去乌尔根奇,俩人都摇头。我说我要去乌尔根奇,坐在副驾驶的那位男士比划着,意思是说这车只到Mangit(去乌尔根奇途中经过的一车城市),到那儿你再换其它车去乌尔根奇。我大概明白了后面的行程。又等了十分钟,没见到有其他人来拼车,司机着车出发奔向我的第一个目的地-Mangit。

从努库斯(Nukus)到Mangit 74公里,几乎是从努库斯到乌尔根奇的一半。Mangit到乌尔根奇(Urgench)84公里,乌尔根奇到希瓦(Khiva)31公里。
在临出城处车子停了下来,一位戴白色头巾的正宗穆斯林年轻女士在路边招手。年轻女子一看车里空出的位置和乘客,表示拒绝上车,因为上车后,她只能坐在后排中间位置,就不得不和我这个陌生的男人挨着坐。
司机希望副驾驶的男子能发扬风格坐到后排中间位置上,被年轻男子无情地拒绝。司机又转头请求后排中年女子能坐在中间,就这样僵持了两分钟后,中年大妈作出让步,这样年轻穆斯林女子上车就坐在后排最右边处。看来她是位已婚女子,需严格遵守穆斯林的戒律。
正式启程上路已接近中午12点,努库斯到Mangit的路不算很宽,但路上车不多,车子开得也挺快。为节省天然气,车子没开空调,但窗户都大开着,热风扑面而来,虽不凉快但还能承受。
一个半小时(13:30)后到达Mangit。司机在城中公交车站把我交给另一辆车。换车后有两位同行者。很快这辆车就出发了,目的地是乌尔根奇。
快到乌尔根奇时,司机问车上乘客都去哪儿,问到我时,我说去汽车站,目的地是希瓦。他说他就能去,开价80000索姆。我开始没答应,还价60000索姆,司机不同意,我又涨到70000索姆,司机还是没同意。看到外面大太阳暴晒,懒得再在路边拦车砍价了,最终接受了他的价格-80000索姆。
在车上的整个交流都是在手机翻译软件和手机计算器中进行的,十分艰难。我用的有道翻译软件,只能是中文到乌兹别克语单向翻译(有道不支持乌兹别克语的语音翻译),司机用的是谷歌翻译乌兹别克语到英文,一个来回的交流有时要重复2-3次才能完全明白对方的意思。
从乌尔根奇到希瓦民宿,31公里的路程。走了近一个小时。路上司机说有摄像头拍照,一直压着车速。到希瓦后,找民宿也花了不少时间。我订的民宿在老城里,按照谷歌导航车子停在西门外,但这里离民宿还要走一段(400米左右)。还好我把民宿的地址、电话打印了出来,司机按照电话号码打给民宿老板询问线路。
车子从希瓦城的西门和东门都进不去,要从南门开进去,沿着居民区里的小路慢慢往前开,就这样七拐八拐,费了不少周折才能开到民宿门口。下车看到我订的民宿,愉快地付给司机了160000索姆(合100元人民币)。从上午11点,到下午4点,这一路曲折的拼车终于结束了,先到民宿洗个澡再说。

民宿位置很好,进门脱鞋,地上铺满地毯。除了房间略小以外,其它都还不错。空调很足,淋浴水也很冲(四声)。
二层的露台能看到屹立在老城东南侧的伊斯洛姆霍贾宣礼塔、巨大绿色圆顶帕拉翁.马哈穆德陵墓和主麻清真寺宣礼塔。

民宿老板娘在门口的摊位,卖一些手工艺品。



民宿不远处的小广场


反映当地人民生活的雕塑


广场有路能自由进出老城
希瓦(Khiva),古称花剌子模(Khorezm),始建于2500年前,曾是花剌子模及希瓦汗国的首都。内城伊钦.卡拉(Itchan Kala),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老城保留了50多座历史遗迹和250多栋老房子,大多数是18-19世纪的建;虽然有一些建于10世纪的建筑,但都在18世纪重建过。

希瓦内城西门




下午5点,在西门外的售票处买了希瓦参观通票,150000索姆(合94元人民币),有效期24小时。两天参观下来,觉得通票的性价比很低,通票包含的一些由经学院改成博物馆,内容很一般。只有主麻清真寺、库希纳堡、石头宫还行,不知道能不能在景点单独购票。
帕拉翁.马哈穆德陵墓需另外购票,25000索姆(合15元人民币);登伊斯洛姆霍贾宣礼塔需另购票100000索姆(合63元人民币)。
西门有时会有人查票,主要是查游客的,本地人或熟悉老城的人可大摇大摆地自由地进出东西两门(南门更是无人看守),也可从从那几个豁口进出。

从西门走进古城,最显眼的就是那座矮粗、绿色“半成品”宣礼塔-卡尔塔米诺尔宣礼塔(Kalta Minor Minaret)。
宣礼塔始建于1851年,由穆罕默德.阿明汗(Mohanmmed Amin Khan)主持建造。因在1855年,可汗意外坠亡,宣礼塔的建造也就搁置下来。
穆罕默德.阿明汗经学院(Mukhammad Amin khan Medressa),建于1851-1854年,由当时希瓦王朝的统治者穆罕默德.阿明汗下令建造,并由他的名字命名。它曾经是中亚最大的经学院,有5个圆顶和侧翼塔楼。正面有令人眼花缭乱的琉璃砖装饰。
入口上方的阿拉伯语铭文写着:“这座美妙的建筑将永远留在这里,让子孙后代享用”。现在经学院已改为酒店。
穆罕默德.拉希姆汗经学院
穆罕默德.拉希姆汗经学院(Mohammed Rakhim Khan
Medressa),位于库希纳堡对面、曾经是执行死刑的宫殿广场东边。

1873年,,穆罕默德.拉希姆汗向俄国投降。现在以可汗名字命名的经学院已改成一座小型博物馆,里面介绍了希瓦Qungrat dynasty (1804–1920)至近代的一些名人。








可汗的官员
主麻清真寺
主麻清真寺(Juma
Mosque),位于希瓦老城的主街上。

下午5点40分,进门时没见到有工作人员验票,就径直朝清真寺里走去。


清真寺很大,屋顶由218根木柱子支撑着,这建筑设计确实挺独特的,据说是源于古阿拉伯。

现在的清真寺是18世纪重建的
218根木柱子里有6-7根可追溯到10世纪,找了半天都不确定是哪根,应该蹭个导游的讲解听听,不过有导游讲解也未必能听懂。

这几根柱子看着比较久远,不知是不是1000年前的木头。

清真寺的宣礼塔,现在已经不让登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