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4日游D2:殷墟(二)-安阳2023年5月6日
殷墟博物馆
进殷墟博物馆需要再次验票票,我在携程网上购买的是电子票,没有纸质票,和检票的工作人员说了一下,她问多少钱买的,我回答65元,就放行了。估计是她看我回答的正确,且殷墟大门已经核验过一次门票了。后来我打开携程小程序,调出了门票的二维码,上面写着“凭“电子凭证”直接验证使用“,我进门时应该出示此二维码。
永恒的历史
距今3000多年前,中国历史上存在着一个强大的王朝,被称为“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商王朝创立者”汤“,立国后传承17代31王,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商王朝立国后,都邑曾数度迁徙,其第一座都城可能在今天的河南郑州一带。大约公元前1300年前后,第20位商王盘庚将都邑迁至河南安阳。此后两个半世纪以上时间,商都不再迁徙,安阳也成为商王朝历史上沿用时间最长的都邑。

殷墟的位置


陶器是商人最主要的日常用器,可分为灰陶、红陶、白陶、硬陶、原始瓷器等,前两者用黄土制作,后三者则采用高岭土烧制。其中灰陶器数量最多,种类也最齐全。
按用途大致可分为炊器、食器、盛贮器等三大类。
炊器有鬲(li)、甗(yan)、甑(zeng)等
食器有豆,簋(gui)、盂(yu)等
盛贮器包括水器和酒器,有罐、盆、尊、卣(you)、罍(lei)、瓿(bu)、觯(zhi)、斝(jia)、盘等。
鬲(li),古代炊具。样子像鼎,足部中空。
甗(yan),古代炊具。中部有箅(bì)子。
甑(zeng),古代蒸食器具。底部有许多小孔,放在鬲上蒸煮食物。
豆,古代盛食物用的器具。
簋(gui),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
盂(yu),盛液体的器皿。
卣(you),古代盛酒的青铜器皿。口小腹大。盛行于商代和西周。
罍(lei),古代一种盛酒的容器。形状似壶而大,多用青铜或陶制成。
瓿(bu),小瓮。
觯(zhi),古代饮酒器皿。用青铜、兽角、木料等制成。
斝(jia),古代酒器名。圆口,口上有两柱,三足,有把手。
商人崇尚白色,白陶器被商王室和高等贵族所占有,数量很少,弥足珍贵。

陶尊,2015年小屯村出土

白瓷豆,原始瓷壶,原始瓷豆

陶鬲

陶簋,1958年出土;三耳陶簋,1983年高楼庄出土。

架子上是陶盆,陶豆和陶盘

外来文化风格的陶鬲


商人的日常生活用器有陶器、铜器、石器、骨角器、木竹漆器、蚌器等,其中以陶器最为常见。
铜器有刀、勺等厨房用具,也有卣(you)、斗等酒器
石器有簋(gui)、杯、臼、杵等
骨角器有豆、匕、笄(ji)、觽(xi)、管、针锥、钉、尺等
木竹漆器有罍(lei)、豆、篓等,已腐朽,多见彩绘
蚌器有项链、文蛤(ge)等
装饰品有虎、蛙、动物形刻刀等
臼(jiu),中部下凹的舂米器具。
杵(chu),舂米、捣衣、筑土等用的棒槌。
笄(ji),古人用以束发的簪(zan)子。
觽(xi),古代用骨、玉等制作的解结的锥子,系解扣器。

生产工具

装饰品
商代以海贝为货币。货币象征着财富。在殷墟发现的商代墓葬中,海贝是最常见的随葬品。即使是平民墓,一般也有数枚海贝,多口含或手握。

作为货币的海贝,顶部皆磨一小孔,便于穿绳,像铜铅一样串起来使用。

动植物遗骸
祭祀是商人的重要活动,形式多样。

车马坑


狗架

鱼骨
将人头割下来置于铜甗(yan)中蒸煮,是祭祀活动中最残忍的形式。

铜甗,1999年刘家庄出土




商人的模样

石簋,石簋,石杯,石杯,石盂

陶人





陶装饰品

鸮(xiao)身人面像,2010年刘家庄出土
高颧骨,尖下巴,双眼皮,3000多年前的商人就是这模样的?

司母辛鼎,出土自商代第23位国王武丁(?-公元前1192年,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在位)64位妻子之一“妇好”之墓,是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1976年小屯妇好墓出土。

妇好,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女政治家、军事家。

司母辛鼎,被认为是祭祀武丁“诸妻”之一妇好“。“司”为祭祀之意,“辛“为妇好的庙号,“母辛”是子辈对其母辈的尊称。

鼎高80.1厘米,口长64厘米,宽48厘米,长方形口,短沿方唇,立耳,柱状空心足,口下四面及转角饰兽面纹、雷纹作地,腰边底饰乳钉,足上部兽面醒目。



鼎腹部刻有“司母辛”的铭文




亚址方尊
1990年郭家庄M160墓出土。方尊口边长32.8-33厘米,圈足边长21.4厘米,通高43.9厘米,足高14厘米,重21.4公斤。

方口外侈,束颈,斜肩、深腹平底,高圈足外撇,在方尊肩部四角,有四个圆钉头,其上套有象头。


象,圆眼,长鼻上卷,长鼻之下有一锥形牙。肩部四边中部,亦有四个圆钉头,其上套有兽头。


兽头似鹿,头顶有向上伸出的一对大角,角端有五个枝杈,如手掌状。颈下对龙蕉叶纹,腹和圈足饰兽面纹,肩、腹上部和圈足上部皆饰有龙纹,雷纹为地。

在方尊内底中部有铭文“亚址”

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2001年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M54出土。

牛尊的某个地方铸有铭文“亚长”(不明显,没找到,也许是看到了不认识)。
亚长是商王朝南部”长“国的部落首领,地位仅次于武丁王妻子妇好的军中将领,战死沙场。牛是这个部落的图腾。”亚“是武官的称谓。

殷墟时期的水牛与家养黄牛不同,仍为野性,充满神秘,让人产生敬畏之心,被称为“圣水牛“。

牛尊通长40厘米,带盖高22.5厘米,腰围52.5厘米,重7.1公斤。

整体呈体态健壮的牛形,牛头前伸,嘴微张,面额下凹,目字形眼,眼球上凸,两耳外展,头顶有一对向后弯曲扁的菱形大角。

牛的背部微微下凹,牛背上有一长方形盖,盖中部有一半环形小钮,盖与器身有子母口相扣合。

牛腹丰肥,腹下有四条壮实粗短的腿,足末端显蹄瓣,足后部有突起的小趾,牛臀部呈弧线型外鼓,臀后部有一下垂的短尾。

牛身布满龙、鸟、鱼等20多种动物纹饰,介绍上说“牛腹两侧各饰一只老虎,虎头低垂于牛的前腿处,虎尾上卷在牛的臀部”。放大仔细看能大致看出虎身,虎头虎尾没找到。
1990年郭家庄M160墓出土,与亚址方尊、亚址铜罍一同出土。

鼎高55厘米,口径41厘米。大口,方唇,口上有二陶索形耳,深腹外鼓,圆底,三足蹄足,足上部中空。

鼎上铸的铭文“亚址”
颈部有纹带一周,为龙纹组成的兽面纹三对,以扉棱为鼻,云雷纹为地纹。

三足上部饰以云雷纹为地纹的兽面纹,足中部为三周凸弦纹。


亚址铜罍
1990年郭家庄M160墓出土。口径17.5厘米,最大腹径33.8厘米,圈足径17.5厘米,通高44.8厘米,重14.2公斤。
罍(lei),古代一种盛酒的容器。形状似壶而大,多用青铜或陶制成。
颈内壁与下腹牛头形鼻钮相对应的位置有“亚址“铭文。

铜罍口微侈,沿面略内斜,颈较短,圆肩,深腹,底内凹,矮圈足。肩有一对半环状耳,耳上方呈牛头形。耳内套一圆环。下腹亦有一牛头形鼻钮。
口沿下为一周三角蝉纹带,由二十个向下的蝉纹组成,其下有六条夔(kui)纹。夔回首反顾,尾部向下勾卷。肩部有六个圆涡纹,在中部圆涡纹两侧各有一横向夔纹,以圆涡纹为中心相互对称,口相向。腹上部有三组由夔纹构成的大饕餮纹。

铜方斝
斝(jia),古代酒器名。圆口,口上有两柱,三足,有把手。

1990年郭家庄M160墓出土


2001年花园庄东地M54出土

铜盂
盂(yu),盛液体的器皿。

2001年花园庄东地M54出土


铜方壶
1976年小屯妇好墓出土

铜觥
2010年安钢大道M69出土
觥(gong),古代盛酒器。



铜钺
用途是祭祀时砍斩人头,更具有象征意义,是军权的象征。
钺(yue),古代兵器。似斧而大,刃口呈弧形,长柄,金属制成,也有玉石做的。多用于仪仗。

铜钺
1995年郭家庄东南M26号墓出土
铜铙
铙(nao),古代军中打击乐器。铜制,形似铃铛,体短而阔,中空,有柄可供手执,行军时敲铙以止鼓声。


铜方彝,铜爵
彝,古代青铜祭器。也指盛酒的器具。
爵,.古代酒器。青铜制成,口沿有两小柱,三条腿,用来盛酒和温酒,盛行于商代和周朝初年。
铜方彝上的纹饰
铜爵上的纹饰
铜觯,铜角,铜爵
觯(zhi),古代饮酒器皿。用青铜、兽角、木料等制成。
铜斝,铜罍,铜镞,铜矛
罍(lei),古代一种盛酒的容器。形状似壶而大,多用青铜或陶制成
镞(zu),箭头。
铜觚爵
觚(gu),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
殷墟时期青铜觚爵配套使用,套数多少代表墓主人身份地位高低。一般来说,
随葬1套铜觚爵,代表墓主人是小贵族;
随葬2套铜觚爵,代表墓主人是中等偏下贵族;
随葬3套铜觚爵,代表墓主人是中等贵族;
随葬5套铜觚爵,代表墓主人是中等偏上贵族;
随葬9或10套铜觚爵,代表墓主人是高级贵族。
商王室墓葬,可能随葬数十套铜觚爵。



铜爵,铜斝,铜觚
带盖铜卣,铜盘,铜簋
卣(you),古代盛酒的青铜器皿。口小腹大。盛行于商代和西周。
簋(gui),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
铜戈

玉器的展品不多,但件件都是精品,色泽纯正,晶莹剔透。

玉鱼



玉龙

玉鱼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主要是牛肩胛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成熟文字。晚清官员精通金石学的王懿荣被公认为是甲骨文的最早发现者,也被称为“甲骨之父”。
王懿荣(1845-1900年),晚清翰林,曾三任国子监祭酒。八国联军之役拜京师顺天团练大臣,不愿投降洋人,自杀殉国。追赠侍郎、荣禄大夫。
王懿荣酷爱金石,喜欢收藏古董、珍玩。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王懿荣身患疟疾,派人前往药店抓药。由于王懿荣略通医术,服药时每味药材,都亲自查看。偶然中,他发现其中一味称作龙骨的药上刻有文字,于是将药店的龙骨全部买下,并通过其他渠道广泛收集。
经过研究,金石功底深厚的王懿荣最终确定“龙骨”是中国上古-殷商时期的占卜用骨,而龙骨上刻画的是比大篆更为古老的文字,也就是后来所称的甲骨文。此后,王懿荣开始大量收购甲骨,短时间内即得到一千五百多块,并使甲骨文为世人所知。
由于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一年即殉国,未能继续对这些文字进行研究。王懿荣身故以后,其次子王崇烈将其所藏甲骨全部售与刘鹗(《老残游记》作者),后者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将其中部份甲骨选刻,出版《铁云藏龟》,并明确提出甲骨文为“殷人刀笔文字”。从此,一门新的学科-甲骨学迅速兴起。王懿荣对甲骨文的发现,为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与考古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金石学,是文字学中主要研究青铜器及石器,特别是其上的文字铭刻及拓片;广义上还包括竹简、甲骨、玉器、砖瓦、封泥、兵符及明器等一般文物。

目前已发现的殷商刻辞甲骨约15万片,记有5000余单字,但真正被释读出来的字数仅在1500-2000字之间,另有大约500字已有学者作过考释,但尚未达成共识,所以大部分的甲骨文单字尚未被释读出来。且在已经破译的甲骨文中,也有一批尚有争议。
甲骨文的三种主要造字方法:象形、会意和形声。
象形字是画物象其形,如牛、鱼、车;
会意字是使两个或多个事物合并起来,表达一定的意义,如采、陡、降;
形声字是由形符和声符结合而成,形符表意,声符表音,如洹、河、彭等。
形声字后来发展成汉字的主体
甲骨文字的结构不大固定,一些字既可反写,也可正写;偏旁可左可右,必要时笔划也可增减;有时又出现所谓“异字同形”字河合体字。书写方式也比较灵活,或水平行文,或垂直行文,或向左读写,或向右读写。
刻辞卜甲
迄今为止殷墟已出土刻辞甲骨约15万片,卜辞10余万条,内容涉及天象(风雨雷电)、旬夕(纪时、纪日)、祭祀、田猎、征伐、年成、王事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还保存了大量的族名、人名、官名、祖先名和某些重要事件。

殷墟博物馆的馆藏精品刻辞卜骨,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

该版卜辞内容是关于田猎的,内容是卜问商王外出打猎,是否没有灾祸。从戊子至乙丑,历时三十八天。




刻辞背甲
1991年花园庄东地H3出土







刻辞卜甲









1991年花园庄东地H3出土

占卜粮食是否会丰收



“戍嗣子”铜鼎
1959年,安阳后冈圆形殉葬坑出土。
铜鼎颈部饰兽面纹,为商代后期器物。器内铭文三行三十字,记商王在宗庙明堂赏赐给戍嗣子货贝(用贝壳作为货币)二十朋(计量单位),戍赐子因受荣宠,作了这件祭祀父亲的宝鼎。

带盖铜鼎
1990年郭家庄M160出土

铜甗
1994年大司空东地M7出土
甗(yan),古代炊具。中部有箅(bì)子。

铜簋
1993年新安庄M229出土
簋(gui),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圆口,两耳。


铜盉
2008年刘家庄北地J30出土
盉(he),古代温酒的铜制器具。

铜罍
1999年苗圃北地M229出土
罍(lei),古代一种盛酒的容器。形状似壶而大,多用青铜或陶制成。


铜壶


铜方彝
彝,古代青铜祭器,也指盛酒的器具。



铜卣
2008年刘家庄北地H326出土
卣(you),古代盛酒的青铜器皿。口小腹大。盛行于商代和西周。

司母戊鼎(复制品)
1939年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出土,原件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2011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时,重新命名为“后母戊鼎”。安阳殷墟博物馆仍用原名“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
口沿宽厚,轮廓方直,立耳、方腹、四足中空,是殷墟考古发掘以来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鼎身四面中央为无纹饰,其它各处皆有纹饰。鼎身四周以细密的云雷纹为底纹,其上铸有盘龙纹和饕餮纹。四面交接处饰以扉棱,扉棱上为牛首,下为饕餮。




鼎耳外廓纹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两虎口含人头。鼎耳侧面饰以鱼纹。
鼎足之处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为之后装范浇铸的。

鼎的内腹部铸有“司母戊”三字,应是商王祖庚(商朝第24位国王)或祖甲(商朝第25位国王)为祭祀其母妇妌所铸。

妇妌(jing),商王武丁之妻,庙号“戊”。武丁的后妃众多,但只有直系先王的配偶 ,并曾立为正妃者才能入祀。根据后世的卜辞可知配祀武丁的只有三人,即妇好、妇妌,及妇癸(gui)。
妇妌为武丁生了不少孩子,所以她可能就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的母亲。而妇好仅生有一子一女,且唯一的儿子还早夭折。

流失海外的殷墟文物
日本泉屋博物馆藏
觥(gong),古代盛酒器。


鸮形尊
日本不言堂藏

铜方彝
英国个人藏

龙纹卣
日本个人藏

玉虎
美国佛罗里达州诺顿美术馆藏
人们从历史学家那里可以听到有关四大文明的讨论:两河流域的古阿卡德-巴比伦文明、尼罗河流域新王国、恒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还有中国黄河流域的商文明。
人们从旅行家那里可以听到一长串响亮的名字:埃及的金字塔、意大利的庞贝古城、智利的复活节岛,还有中国的殷墟。
殷墟博物馆参观了2小时,青铜器、玉器、甲骨文部分都很棒。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