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4日游D2:殷墟(一)-安阳2023年5月6日


今天要参观的两个地方是此次安阳之行的重头戏,一是殷墟,另一个是中国文字博物馆;前者是重中之重,要花去全天近三分之二的时间。
盘庚十四年,商朝第十九位君主盘庚迁都于北蒙(今河南安阳),改“北蒙”名为“殷”。
盘庚十五年,开始营建殷都。 自盘庚迁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经历了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lin)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国王273年的统治,殷一直是中国商代后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周武王灭殷后,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此,后因武庚叛乱被杀,殷民迁走,逐渐沦为废墟,故称殷墟。

殷墟,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殷墟是商代晚期(公元前1300至1046年)的都城遗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它代表了中国早期文化、工艺和科学的黄金时代,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最繁荣的时期。
在殷墟遗址出土了大量王室陵墓、宫殿以及中国后期建筑文物,其中宫殿宗庙区(1000米×650米)拥有80处房屋地基,还有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商代王室成员大墓-妇好墓。
殷墟出土的大量工艺精美的陪葬品证明了商代手工业的先进水平,而发现的甲骨窖穴中甲骨上的文字对于证明中国古代信仰、社会体系以及汉字这一世界上最古老的书写体系之一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吃完早餐,从酒店打车去殷墟,不到4公里的路程,15分钟就到了,车费7元。到殷墟大门口时才8点10分。门前很冷清,我们可能算是最早到的一批游客了。

殷墟占地宽阔,宏大气派的正门

提前几天在携程上买了门票,65元/张。门票包括三个场馆: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即殷墟大门票)、殷墟博物馆和殷墟王陵遗址。


刷身份证进入后,原想直接去博物馆,走近一看博物馆8点半才开门,还有15分钟,先去参观殷墟遗址正面的那个展览。


大殿前是出土于殷墟的司母戊鼎(复制品),它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最重的一件青铜器,原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2011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馆时被改名为后母戊鼎。安阳殷墟这里还沿用原名-司母戊鼎,觉得原名更准确些,没跟着国家博物馆换名。
1959年,因太重(832公斤,高1.33米,长1.1米,宽0.79米)没能被国民政府中央博物院运往台湾的大鼎运到了北京,郭沫若根据鼎内的“司母戊“三字铭文,给青铜鼎起名为”司母戊鼎“。
对于改名之事,学术界分为两派,一派学者认为,在当时“司”字与祭祀的“祀”字同音同义,“戊”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之母妇妌(jing)的庙号,“司母戊鼎”意为:祭祀母亲戊的铜鼎。
另一派学者认为,在当时“司”字与“后”字写法相同,在商代,字体的写法都较为自由,偏旁部首还没有形成格式,可以随意放置,因此“司”可正写,亦能反写,向左则念“司”,向右则念“后”;
古文“后,继体君也。像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发号者,君后也”,就是君王的意思(指男性君王,没有女性王后之意)。“后母戊鼎”,意为献给“敬爱的王的母亲戊的铜鼎”,因此这部分学者更倾向于将“司母戊鼎”改名为“后母戊鼎”。
目前在争论中“司母戊”要优于“后母戊”,也许郭沫若老先生是对的。
商史跫音-商代历史文明陈列展


陈列展以展板和图片为主,没多少实物。

商国,夏代方国之一。帝喾之子契因辅佐夏朝开国君主、黄帝的玄孙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封于商丘任命为司徒(教育部长)和主管火正(专门管理火种),后被赐封建立商国。
帝喾(kù),五帝之一。生于高辛,黄帝的曾孙。“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设立二十四节气。
契,又名卨(xie),别称“阏(yan)伯”。契是帝喾与简狄之子、帝尧异母弟;其部族以地为号称“商”。契成为商始祖,是商朝建立者商汤的先祖。后世尊称其为“商祖”、“火神”。

在神话传说中,有娀(song)氏女简狄吞食玄鸟蛋感孕而生契,商始祖契无父而生,说明当时尚处于于母系氏族社会。由契至汤十四世,传承世系井然,主要时段相当于夏王朝时期。
《诗经·商颂》中玄鸟篇:“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的先祖契的母亲简狄和另外两名女子到河边洗浴,看见一只玄鸟下了一个蛋,便将蛋吞食下去,结果便有了身孕,从而生下了契。契建立商国,所以商人自以为是玄鸟的后代。

商人的生活居住方式,以“族”为单位,商人称居民点为“邑”。由于当时的“邑”是按宗族关系形成的,所以也被称为“族邑”。商人死后,也以“族”为单位,埋葬在“族邑”附近。

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商部落很快强大起来,生产出的东西有了过剩,于是夏代商国第七任国君(契的六世孙)王亥偕同家人和同部落的人赶着牛羊到外部落去进行交易,久而久之外人们就把从事贸易活动的商部落人称为“商人”,把用于交换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从事的职业叫“商业”。

王亥开创了商业贸易的先河,商朝建立后,追王亥庙号为“商高祖”,人们尊称王亥为“华商始祖”。

左:甲骨文上刻有滳水;右:祭祀王亥的甲骨文。

商代甲骨文
商文化分布图

商代方国位置示意图

殷墟鸟瞰图

商朝社会等级图表
最高统治者:商王-一人,普天之下,唯我独尊
中央:王廷贵族-王子、王妇、王朝贵族
地方:方伯、诸侯
自由人:甲骨文中不以单位计的群体人
众人:介于自由人和奴隶之间的人
非自由人:奴隶
墓葬的等级制度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商代的刑法制度
墨刑(黥qing),在脸上的额颊等处刻纹填墨
劓刑,割掉鼻子。劓(yi)。
宫刑,女子幽禁闭,男子割势
刖刑,砍脚。刖(yue)。
杀刑,砍头

象形文字体现的刑罚
圉 (yu),牢狱


商朝文字反映的农具及使用方法
力,尖头的起土木农具
耒,前段分叉的起土木农具。耒(lei),古代农具,形状像木叉。
耜,似犁形的起土农具。耜(si),古代农具耒下端铲土的部分。
辰,清除草木的农具
刀,收割的农具
男,用力耕田
耤,用足踩耒耕田。耤(ji),帝王亲自耕种。
辳,用辰清除草木。辳(nong),同”农“。

甲骨文中的牛羊猪狗马鸡

甲骨文中的农作物
麦、稻、黍、禾

商代铜器中的铭文

“玄鸟妇“壶铭文
商人认为他们的祖先契是由上天命令玄鸟而生的,所以玄鸟就是他们的图腾。

占卜礼俗
烧灼甲骨视其坼(che,裂开)纹兆象判断凶兆,筮(shi)和蓍(shi,蓍草)则是揲(die,褶叠)蓍草,再根据蓍草排列预测凶吉,这两种都是中国上古最广泛流行的占卜法。
《礼记.曲记》中记载:“龟为卜,蓍为筮“,”卜“就是火烧龟壳预测祸福吉凶,”筮“则是用蓍草占卜。古人通常认为”小事则筮,大事则卜。“
商代主要有甲骨占卜、小石子数占卜和揲蓍草占卜三种形式,尤以龟甲和牛肩胛骨的甲骨占卜最为盛行。
商朝甲骨卜辞记录了占卜的原因和结果,内容丰富,涉及田猎、收成、天象、祭祖、征伐、垦荒和疾病等。

商代车马坑
出土的除了马车外还有马和人




8点40走出展室,快步奔向殷墟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