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10日游D7:安徽博物院.徽州古建筑-合肥2023年4月21日

徽州古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共47处)





徽州历史沿革
徽州位于安徽省南部,古称新安、歙州。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为徽州。古徽州一府六县,即徽州府,下辖歙县、黟县、休宁、绩溪、祁门、婺源,府治在今歙县徽城镇。建国后,先后设立徽州专区、徽州地区,1987年撤销徽州地区,成立黄山市,辖歙县、黟县、休宁、祁门四县。绩溪县今属安徽省宣城市,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上饶市。
马头墙
特指高于两山墙屋面的墙垣,因形似高昂的马头而得名,是徽派建筑的标志性艺术元素。
马头墙墙体高度随屋顶坡度逐层向下叠落,一般为二叠式或三叠式,较大民居因有前后厅,可多至五叠,俗称“五岳朝天”。马头墙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多种样式。
印斗式马头墙,座头上端装饰有“田”或“卍”字纹的方形砖,形似金印,有“金印如斗”之意,表达对功名的追求。
鹊尾式马头墙,座头刻成喜鹊尾巴样式,有喜事临门、吉祥如意等美好寓意。
坐吻式马头墙,座头为窑烧制成的吻兽构件,常见的有鳌鱼、天狗、哺鸡等,有祈求平安福祉、驱邪避灾之意。

祠堂类型
统宗祠,徽州宗族统率族中各支派的大宗祠,又称祖祠、总祠。
宗祠,各姓宗族支派在迁徙村落建立的支派总祠堂。
家祠,支祠下属某房为祭祀房内祖先的祠堂。
除少数家庙盉祠堂外,多数祠堂为三进五凤楼砖木结构。三进一般指祠堂的三大主体空间-仪门、享堂、寝殿。五凤楼是祠堂大门的屋顶装饰,五对檐角、两两对称,飞檐翘角,似凤鸟展翅,取“有凤来仪”和“五凤朝天”之意。

第一进,为祠堂大门,即仪门,也称门屋。仪门对内敞开,与天井相连,是徽州祠堂建筑的入口。
第二进,为享堂,也称室、正寝等,是宗族举行祭祀礼仪和商议宗族大事的地方,也是祠堂内部重点装饰空间。
第三进,为寝殿,亦称寝堂,多为五开间,是供奉祖先神主牌位的地方。寝殿中间置供奉祖先牌位的神龛。神龛前设置供桌摆放祭祀用品。


祠堂楹联牌匾的分类
伦理教化类:忠孝廉节
仁义道德类:施于仁立于仁,自始为人知礼义/立在德行在德,从来治国有嘉猷
恩荣封赏类:节烈
修养身心类:课子课孙先课己/成仙成佛先成仁

宗族管理的三大法宝
公匣,徽州宗族保存契据、账簿、银钱、印章的木箱。
祠堂收租牌,每块皆有正反面,一面记录宗族祠堂轮值人选和具体年份,以及祭祀相关事项;另一面记载祠堂祀地收租情况,并详细记录每人租地的数目和租期。
宗谱箱


徽州民居入户大门以东南朝向居多,大门均配有门罩或门楼,既可防止雨水顺墙而下溅到门上,又起到装饰效果。
门面,主要有字匾门、拱形门、垂花门、八字门、牌楼门等形式。门罩顶部构造采用青瓦翘檐,檐下用青砖嵌砌对称而富有变化的图案。

民居
日字形,三间三进。第一进与第二进之间、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各有一天井,各进之间两边有廊庑(wu)相连。祖堂一般设在最后一进厅堂中。

回字形,又称“口”字形。四合院式,三间两进,前进楼下明间为门厅,楼上明间为正间,两侧厢房是卧室;后进楼下明间为客厅,楼上明间一般作为祖堂。
H形,前后两个三合院背向型。三间两进,前后沿高墙边各有一天井。这种住宅没用门厅,正堂往往分为两个厅堂,两厅合用一个屋脊,俗称“一脊翻两堂”。

凹字形,三合院式,又称三间式,是民居中最为经济的一种。多为一进的两层住宅,天井位于中央,楼下明间为客厅,楼上明间为供奉祖先神位的祖堂。两侧厢房可作卧室。天井两侧是廊庑,楼梯设在一侧廊庑内。

牌坊
古称绰楔、绅楔。“绰”意为宽,“绅”古指士大夫束在衣外的大带。“楔”意为门两旁的木柱。绰楔、绅楔即指家境宽绰,其家大门所立的木柱。

牌坊形制规格
开间,柱与额枋组成的空间,两柱组成一开间。正中为明间,两侧为次间,再次为稍间。
立柱,牌坊结构构件,分柱出头式和柱不出头式。
楼,开间的屋顶,明间上的楼称为主楼、明楼,次间上的楼称为边楼。
等级较高的有四柱三间五楼坊,使用最多的是四柱三间三楼坊。

牌楼等级标准
徽州牌坊主要分为四个等级标准,按级别由低到高依次为敕建、圣旨、恩荣和御制。
敕建,为表彰事迹突出的官绅乡民,由地方官或士绅呈报中央,皇帝口头批准,资金自筹。
圣旨,由地方呈报中央,皇帝准行,有圣旨书面批准,资金自筹。
恩荣,对有功臣民主动提出立牌坊旌表,取皇恩浩荡,荣及乡里之意,有地方财政出资建造。
御制,最高级别,皇帝亲自下旨,国库出资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