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凿水的人(续二十五)
(2018-10-02 02:26:22)分类: 散文拾锦 |
臂
膀
瑞源现在在册职工四千多人,四千多人的心很齐,也很大;志很高,也很远。说到瑞源,大到整个公司集团,小到他们任职的子公司、分公司,甚至办事的小职员、小车司机,每个人都充满浪漫的豪情与真正的骄傲。人人大气磅礴,个个信心齐天。
这种瑞源精神,使我很震动。
于瑞升曾调侃自己:“我其实现在是集团公司最有闲的闲人。大多的事儿,都不用我管,也不用我办。甚至,连找都不来找我。”
他这话我信一半,不信一半。信的,是后一半儿。不信的,是前一半儿。二十年从无到有,把一个企业做成今天的规模,他若说他是个“闲人”,莫说是鬼不相信,神仙更不相信。而作家,正是神鬼之间的奇物儿。鬼神都不信的,他能信?
而我在采访中知道,没有于瑞升“闲”的,有一个,而且是位女士,而且是最初跟他一起下海拼打了这二十年的,而且是瑞源公司大家公认的“二把手”,鲁泽集团的总经理——潘彩红。
还有一个,是男士,也是没有于瑞升“闲”的,而且是于瑞升的亲小弟,而且是跟了他也有二十多年的“铁杆”小弟,而且是瑞源工程集团的总经理——于瑞建。
一左一右,一女一男,三人成众,他们就是于瑞升的“左臂”“右膀”,帮助这山东汉子鼎立了不小的“天下”。
我第一次见潘彩红的时候,没觉得这位老总有什么出色的地儿。既没有当代女企业家的一片杀气腾腾的精干、锐利,如董明珠;也没有当代的一些成功女士的毛病,把自己包装得雍容华贵,浑身都是名牌,不是指上钻戒,就是腕上玉镯;不是貂裘锦衣,就是路易威登
LV
名包。她甚至朴实得就像一个女职员。后来深入采访后,才知道潘彩红是1988年大学毕业,在当时黄岛地区也是为数不多的本科生。而且一向不轻易夸人的于瑞升,这样表扬她——
“在这里,非常值得我提到并感谢的一个人是——潘彩红。作为一位年龄不大、资历也不深的她,在大家面前向来是有点子、有原则、有主见的。很多复杂事,她都会用较简单的方式应对;很多矛盾较多和较大的人事关系,她都会在既有原则又有情感的周旋中化干戈为玉帛。潘彩红确实是一位好参谋、好助手。”
许多员工说起潘总,也是钦敬有嘉。甚至许多已是瑞源骨干力量的中高层干部都是潘彩红面试“挑”进来的呢。当然,现在她不参加面试了,因为她“挑”进来的人,一级一级、一层一层也都很会“挑”人了。
一个企业成功与否,关键的关键就是人。
首先是带头人,也就是一把手。一把手能否高瞻远瞩,磅礴大气,作风正派,善颖民心,决定了这个团队的成败。
其次,就是这个企业的领导班子。与于瑞升闲聊,我笑称“您比诸葛亮可强多了”。诸葛亮集曰“夫为将者,必有腹心、耳目、爪牙”。您可比这位老先生高档多了。您是有左臂、右膀、搭档、伙计,还有那么些精兵强将呢。于瑞升听后哈哈大笑,说:“老哥哥您真说对了。瑞源现在是两大集团公司、三十八个子公司,各司其职,各鼎一方;不敢说井然有序,基本上梳理成章。”
我明白他的意思。
左臂也——潘彩红——青岛瑞源集团管理公司执行总裁;青岛鲁泽置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右膀也——于瑞建——青岛瑞源集团管理公司执行总裁;青岛瑞源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写到这儿,我得说几句闲话了,我是不会“周吴郑王”地写什么“纪实文学”的。
如我这种刚刚省事,就与共和国同命运的主儿,是真正有着与共和国一起成长、一起受难、一起遭罪、一起折腾、一起改革、一起成熟、一起开放的经历。万般无奈上了“文学”这叶扁舟,十八般武艺样样都操练过,最不敢高看的就是“纪实文学”。因为这类“文学”,说假话的多,拍马屁的多。而操练这手艺的人,为名利者多,为文学者少,他们甚至写不了小说,更写不了戏剧和诗,他们甚至说不上是个“作家”。我仅仅应邀写过的几篇东西,一个是国家土地管理局请我写土地流失的,一年时间,中国的耕地就少一个县的面积。一个是我自愿写的改造青藏公路的,修青藏公路,一公里留下一个英魂;改造青藏公路,三十公里留下一个英魂。你不感动都不行。再就是我自愿写的《黄岛大火》,风波刚过,起了这样一场大火,一个作家有责任告诉老百姓这火是怎么起的,为什么牺牲了四十二个生命。当然,这里面多多少少也有些违心之言。只有这本《凿水的人》是我受到邀请,采访完毕,不,尚未采访完毕,我就心甘情愿来写的。因为我写的是一个农民,一个草根,一位企业家,一个高瞻远瞩,有着世界、世纪眼光的中国男人!这个人,他真正懂得中国,他有中国的优良的文化传统,他既能够仁人忍韧,又能够哲思光烁;他常常呦呦高叫,也常常细致耐心;他懂人,懂农民,懂商人,懂企业家,更懂得与他同甘共苦一起创业的同事;他对他们有信任,敢放手,全支持。所以,他们才会“人心齐,泰山移”。
潘彩红给我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
2001 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胶南白果树要拍卖一块地。当年是要先交 100
万的保证金。那时我是公司的副总。拍卖当天,于总、我,还有金福林金总,三个人一起前往拍卖现场参加拍卖。
当时胶南很穷,缺钱。到达现场后,无意间我听到工作人员说,本次土地拍卖,只报了一家单位参加,就是我们瑞源;但领导说,一家也可以拍。
因为是第一次参加拍卖,都没有经验。我们三人就商议,由我举牌,于总拍板,并定下一个暗号,即于总觉得可以拍的时候用手指点击两下,代表可以举牌加价。拍卖方规定,每举一次牌,加价
20 万。我第一次担任举牌,心里很紧张。
拍卖时,起拍价是1 460 万元。当时,拍卖师喊出 1 460
万,我就举牌了,看了看周围,也没有人再举牌。拍卖师又重复了一遍“1 460
万”。这时我看到于总的手指又点了两下,我很紧张,就立即又举了一下牌子。举一次牌加价 20 万,那时 20
万是很多钱呢。只见于总用眼瞪了我一下,我当时心里就想“坏了”,紧接着拍卖师就喊道“1 480
万”,吓得我抱着叫号牌不敢动了,只听拍卖师说:“1 480 万。一次,两次,三次,成交!”
就这样,就以 1 480 万元的价格成交了那块地。
成交后,我非常后悔多举了 20 万。回来的路上,于总质问我:“你为什么要多举这 20 万?”
我说:“于总,您的手指当时确实是点击了两下,只不过我没有人来证明。”
于总听了,问:“是吗?可能是我也太紧张了。可这 20 万从你工资里扣啊!……”
我说:“好吧。”但心里不知道他这话是真是假。真要扣我 20 万,那个时候,不知道要扣到猴年马月了……
回来后,我为自己多举这一次牌深深内疚。20 万啊,给公司多浪费了 20
万!我难过了好长时间。三天后,被通知过去办拍卖土地的相关手续。在办手续时得知,这块地的底价就是 1 480
万元,如果拍不到底价,那这块地就会被流拍,我们也得不到了。我才赶紧给于总做了汇报,安下了心。
到 2013
年,这块地被万达占用了,补偿了我们四个亿。于总说,这四个亿必须回馈社会。股东们也都同意,四亿元就全部用于投资建设中康颐养福利中心。
这件事儿,让我很感动呢。
二十年下来,于瑞升在前面冲,潘彩红领着一帮子兄弟姐妹在后面接,在后面顶。什么事都没耽搁过,什么事都梳理得很妥帖。
托管“建安”,于瑞升组成了由潘彩红、董杰、潘春忠为主要领导的“建安”工作小组,潘彩红任组长;2002 年 10
月,瑞源收购怡隆大酒店,潘彩红办公室主任没卸任,兼职怡隆大酒店第一任总经理,当年获益 400 多万;2006 年 4
月,收购太平洋大酒店,于瑞升告诉潘彩红,你先接着;2008 年 12
月收购鲁泽置业,这次是“小鱼吃大鱼”的典型案例,潘彩红干脆就做了鲁泽置业的总经理,后来发展成了青岛瑞源集团管理公司执行总裁、青岛鲁泽集团总经理。接下来瑞源一系列的收购、重组、开拓等重大项目与机遇,都留下了潘彩红殷实的脚印和辛勤的汗水。
现在鲁泽集团直属单位有鲁泽置业,瑞源房地产,文达通,中康国际,九方泰禾,新时代物业,瑞源物业,民泽小贷,瑞源宏业,大湾港务等子公司。真正占了青岛瑞源集团管理公司的半壁江山。
这个说话声音不大,讲理细声细气,拍板时常常拿出最有理性的意见,任何时间、任何项目都敢于接下来、顶上去的潘彩红女士,她若不是董事长于瑞升的左臂,还能是谁?
写到这儿,我突发奇想:“凿水”的人们头上有一道艳丽的彩虹当空,瑞气自然徐徐高升。以民间聊斋的说法:暗合天意,万事顺遂。有道理。
似乎又是“几句闲话”了。闲话,就是闲笔。闲笔从来不闲。呵呵……
说潘彩红似乎说得少了点儿,但这位女士厉害就厉害在这里!她不张扬、不出彩,总是低调的、默默的,但是她却如“定海神针”,许多事儿到不了于瑞升那里,潘总已经妥善解决处理了。二十年了,她懂董事长的思维方式,懂得哪些事不用、不要打扰董事长,哪些事必须请示董事长。这才让于瑞升有一种他是“闲人”的快乐感觉。采访中几乎没有人不提起潘彩红、不钦佩潘彩红,瑞源的大事、小事,都有潘彩红的影子,都有她参与决策、运作,甚至是拍板结出的硕果。
潘彩红,这叫真能干。
凿水,就是开源。开源,就是找项目。
于瑞升二十年来最强的本事,是找项目;于瑞建现在练就的最大本事,也在找项目,而且,还有股永不服输的架势。
于瑞建是于瑞升的小弟,小他十三岁。在家里,于瑞升是长子,排行老二;于瑞建排行老五,最小。他们俩中间有个兄弟,在区教体局工作,他不“凿水”,我也就不写他了。但这于家三兄弟个个儿能干逞强,在黄岛传为美谈。
于瑞建 1990
年中专毕业后即进入了当时名声很火的黄岛建安公司工作。但真在“建安”干上了,他觉得这公司不很适合自己。在“建安”那里工作了一年时间,他总是干起来没劲,就决心转身,进入了大哥于瑞升领导的黄岛区水利工程公司。
那会儿,哥哥这公司其实很小,也就是四处找些小项目。
于瑞建学的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与于瑞升那时所从事的水利行业都属于工程类,基础知识也是相通的。所以从一进企业,于瑞建就一直在一线工作,做最基层的工作,测量、技术员、施工管理,这些岗位,他都干,踏踏实实,一干就是五年。
1996
年,当时分管地基与基础公司的一位经理辞职,在大家伙儿的一致推荐下,于瑞建成为这家仅有二十个人公司的“总经理”。
现在回首,如果于瑞升当年 37 岁率众下海还像个孩子,但他当年自以为自己很成熟了;那么,跟着哥哥拼打的于瑞建,26
岁即小小担纲,且在第一线上一干五年,他大概更觉得自己已经成熟了罢。不过,他确实算干得不错的。在我采访中,许多跟着于瑞建工作过的老部下都这样认为。他们的项目大多仍然是一些“做基础的工作”,主要工作就是打桩——打预制桩、灌注桩。因为盖楼房时,下面要有坚实的基础,这些基础根据勘察报告有很大的差异,有的地方会挖的很深,深度要
20 米甚至 30 米,这就需要打灌注桩,就是用螺旋在地上钻,钻出一个孔来,再用钢筋笼子灌上混凝土打桩柱。当时于瑞建的团队已经发展到
50
多个人了,瑞源“煤粉灰”项目也已经上马。但因为于瑞建的基础公司利润不错,算是个主打项目公司,所以他并没有调到“煤粉灰”项目领导小组,反而是又接管了水利水电公司。他的副手顶替他在基础公司的工作。
在那时候,基础公司、水利水电公司的利润在瑞源还算是比较好的呢。他也就算是小小的鼎力一方。
2001
年就不同了,瑞源拿下了“唐岛湾沿岸改造工程”。这在当年,是一个绝对的大项目。瑞源必须认真对待。于瑞升把于瑞建调至唐岛湾负责整个改造项目,跟当年的“煤粉灰”一个办法,从各个公司抽调人员,组建“唐岛湾项目小组”,于瑞建负总责,调兵,遣将,风来,雨去,筑坝,清淤,挖海,砌堤,造地……
2003 年 6 月份,工程结束,全部用时一年半。一个粉煤灰工程,一个唐岛湾工程,都为瑞源带来了飞跃式的发展。
一个唐岛湾改造工程,于瑞建就在唐岛湾干了一年半,水利水电公司也没闲着,接替于瑞建的人干得也不错。唐岛湾工程的这些人再回水利水电公司把岗位“要回来”几无可能。但他们不能闲着。
于是,于瑞升说:“瑞建,干脆,你再自己重新成立个公司吧。成立个港口与航道公司。”
就这样,于瑞建去办了个“港口与航道公司贰级资质”,带着当时唐岛湾专项工作组的人马另打锣鼓另开张了,他们成立了“青岛港口与航道公司”,简称“港航公司”。他们不断推进相关业务,自
2003 年至 2010
年的七年间,港航公司已发展成为瑞源集团工程板块利润最高的经营单位。也因此,于瑞建被大家推荐为瑞源集团副总经理,同时,兼任港航公司总经理。
我在准备采访于瑞建的时候,于瑞升告诉我说:“我这个小弟弟,干活儿还行,很有进取心,但是不大说话儿。”孰料,整整一个上午,几乎全是于瑞建在说。我问一句,他能答我十句。他不但对瑞源已经取得的成绩了然于胸,更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于瑞建说:“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就不在于赚钱多少了。做企业的初级阶段,领着三四十人,你说我为了钱、为了利润,可以今天追求一块钱、明天追求十块钱,这都可以理解。但现在您看,我都带领着五百多人,我们没有必要那么做,也不能那么做了。‘可持续发展’才是企业最关键的。
“企业的延续和人的生命的延续是同样的道理。人的生命永远是要终结的,最多也就活到一百多岁。但是,一百多岁之后,你怎样把你的生命、你的理念、你的为人、你的人格、你的想法让后来者去传承?你要通过你的后代、你周围的人或者你影响过的人去实现吧。那么企业的想法、企业的精神要怎样传递呢?当然也是这个道理。
“可能再过四十年,我们都将成为故人。但如果我们还要瑞源继续走下去、发展下去,那么我们就必须始终给瑞源一个正确的理念:企业生命的根本——可持续发展。
“现在,我的目标是这样的:要把这个行业不断做精、做大、做强。我们工程集团共分为四个行业——工业和民用建筑、水利水电、市政、勘察测绘。我们工程集团板块的目标是在未来二十年内将产值做到
70 亿元,力争突破 100
亿元。任何行业都有好、有坏;但没有哪个行业,是好干的,或是不好干的。只有不断坚持、坚定信念,每天钻研如何做好,认真对待,在‘健康发展’的大思想下,把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做好。如果我们做精了,做大、做强就顺理成章了。我的目的就是企业一定要‘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输出技术、输出品牌’,成为非常非常健康的企业。”
见我还有些疑惑,于瑞建又补充了一个通俗易懂的比拟。他说:“‘可持续发展’跟人的身体健康是一样道理,医术与药品固然重要,但给大家一种正确的生命态度与生活习惯才是至关重要的。这是强身之本。”
想起瑞源这两大特点鲜明的集团,我问:“我个人感觉,鲁泽集团是托底本部,主要在开发区这地儿发展壮大,开拓前进;而你的工程集团就有点儿像是我说的,是凿水的人,是向外扩大发展为主,是找项目,找财的。”
于瑞建笑了,说:“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省内不说了。国内,我们在云南、在东北、在西部一步一步拓展。现在,目光还要看向国外,譬如俄罗斯、东南亚。一个公司要发展,人才是第一要素,但走出去也很重要。董事长的眼光常常比我们远,比我们细。”
我问他对他的董事长哥哥于瑞升有什么看法?
于瑞建说:“他在家里是长子,很有责任心。他动手动脑的能力都非常强,有进取心,有战略眼光。现在公司的大项目、大战略、大布局,都是他拿主意。员工背地后面都喊他‘老大’。他就是公司的‘大拿’。他很像我们的母亲,里里外外都是一把手。我母亲就非常能干,在俺们家里很有威信。”
我笑问他:“你和我滔滔不绝,长篇大论,有板有眼。你和你哥哥这么说过吗?”
于瑞建立刻说:“从来没有。”他紧接着说,“我哪儿敢啊?……在家里,他是哥,我是弟;在公司里,他是领导,我是部下。哪有我插嘴的时候……”
我“哈哈”大笑,他也笑了,连陪他一起来的杨晓菁也笑了。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是百姓俚语,也是一句谚语,一句格言。在面临生死攸关的大事的时候,一家人团结一致,上下一心,同心同德,做事情就容易成功了!上阵打仗,需要统兵的了解自己的属下,属下要完全服从上级的命令。父子兵这个“兵”字,不能理解为普通士兵,应该是军人军队的一种称呼。把这句谚语拓宽一下,其实就是一种家国情怀。是一种舍小我,顾大统的大爱情怀。
中国还有句古话叫作“家贫出孝子,国难显忠臣”。当家庭遇到困难时,只要最亲密的人团结在一起,兄恭弟谦、相互团结,渡过难关只是时间问题。上升到国家层面,外敌入侵,国家有难,此时的父兄情怀、上下关系,就完全成为一种家国情怀。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天,哪有地?当然,没有一个睿智且有定力的领导者,再好的左臂右膀,也使不出自己的力气,更何谈要四千多员工齐心努力,众志成城。
家与国,包括企业,一样的道理。
前一篇:纪实文学:凿水的人(续二十二)
后一篇:我想问博客管理人员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