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凿水的人(续二十)
(2018-05-24 08:27:01)分类: 散文拾锦 |
远
载德凝瑞,润物厚生。
这是于瑞升在瑞源集团公司成立十五周年的时候,集十五年来的经验、感悟、冥想、哲思,写下的公司理念,他还用他相当不错的书法,写下这八个大字。
瑞,以玉为信也。这也是古人作为凭证的一种玉器。
“载德凝瑞,润物厚生”这八个字、四个词,只有“凝瑞”需要多说两句。玉的坚硬、华美、晶莹,真正是人见人爱,人想珍藏。所以古代人就以玉为信、以玉为凭证,而称之为“瑞”。“凝瑞”正是于瑞升的一个心思,他要把企业的所有人的精神品德都凝聚在一起,如玉的坚硬——意志;玉的华美——品行;玉的晶莹——透明透亮,来体现瑞源集团的公司理念与核心价值观——“载德凝瑞,润物厚生”。
企业愿景——建百年基业,扬瑞源精神,创建国内一流综合性实业公司。
企业发展使命——对员工负责,生涯规划,安居乐业;对股东负责,稳定回报,资产增值;对社会负责,回报社会,报效国家。
企业精神——追求卓越,永远向上。
企业家理念——为国从事修德,谋企发展诚信。
企业战略——以工程施工为主业,以房地产开发为支撑,以创建品牌、特色化现代服务业为补充,加大科技产业的投入,着力发展高端制造业,为实现企业愿景而努力奋斗。
这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思维。这是一个充满男儿英雄气概的抱负。这是一种可做中国脊梁的精神。
其实在采访中,我早就发现了于瑞升不肯停滞的思想,不愿封步的劲头。他总在思谋着出新招儿,想新点子,找新办法。真有点儿万难不屈,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精神或者说是“人生干劲”。我不愿意用“革命干劲”这个词儿,因为“革命”两字在这些年里被阐述得不是那么明晰了,而人生的干劲则清楚明晰。
基于一个人的这种个性与品德,于瑞升从自救的时代就懂得多元的重要性——用老百姓的话说,绝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但他更懂得远瞻的长度与宽度。所以他在领着瑞源人在那些傻大笨重的工程里掘金的时候,就敢于引进三年五年不一定能够盈利的“指纹高科技”,一直把它发展成“活手掌高科技”。虽然不应该是这么个叫法儿,但我却以为,这样人家一看就明白。等我专写一节“文达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故事时,会有专门的解释与说明。细心的读者也许会注意到,“董事长”这一名衔,他除了两大实体公司之外,只印上了高科技和农业机械这两家公司,突显出于瑞升对这两项实体企业的高度看重。哪头儿沉,哪头儿轻,他心中早就掂量好了。而他运用多元思维引进并且成功的第一个项目,却是“上海大众汽车4S店 ”。
所以,有时候“机缘、决断”比“努力、吃苦”更为重要。不是说不吃苦,但这个“苦”要吃得值得;不是说不努力,但这个“努力”必须方向正确。
这里,说说于义杰吧——
于义杰和于瑞升是“发小”,不但是一个村的,还是一个班上的同学。因为两家大人关系很好,所以他小哥儿俩的关系也很好,有事没事,上课下课,总是在一块儿“玩”。我问于义杰,你对于瑞升小时候的印象如何?他说,那么大小个孩子,根本不懂什么事儿。这么多年了,也记不住几件事儿了。但于瑞升人缘好,脑子灵,我那会儿就感觉出来了。在一起玩儿的时候,于瑞升是比较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不过我做梦也没想到,他能够做成这么大的一份事业,我的后半辈子竟然能够和“发小”一块儿干,一直干到退休。我是1956年生人。这不,立刻就退了。但退得心里很敞亮,很快乐,很幸福。
于义杰的运气比于瑞升好,他的父亲虽然不穿军装,但是在部队上工作。他很早就“随军”去了徐州,享受着吃部队饭的待遇,后来就业也是在部队的企业里。但这么多年里,他们还是有来有往,于义杰回老家来,是必定要找于瑞升玩玩、聊聊的;于瑞升出差到了徐州,也一定要找于义杰吃个饭,喝个小酒,聊个小天,彼此问询问询父老乡亲如何如何,同学老友都混得如何如何。“发小”么,自有“发小”的难忘的友情。
于义杰的父母年纪大了,就老想着“叶落归根”。于义杰作为儿子,虽然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也必须考虑陪父母回老家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最好的商量朋友,当然是于瑞升。
于瑞升早就知道这“发小”早先在部队机关工作,后来去了部队的三产,在一家大众汽车维修站做副站长,负责生产,干得还不错。于义杰提起这个问题,他心头灵光一闪,说:“你回来还不容易?把大众汽车维修站带回来,在咱家门口开。你连副的都不用当,直接当正的,当经理。资金这块儿,我给你找。”
于义杰心上一动,这是个好主意。但把这事儿办成,恐怕没那么容易。
于是,两个“发小”一二三四地把优势、劣势、办法、措施摸排了一遍。行!措施可行,方法没错。1997年,在瑞源还没掘出第一桶金的时候,于瑞升就决定做大众汽车维修站了,你说他的思路活跃不活跃?你说他的“多元”理念开展得超前不超前?
那时候,瑞源能不能够发展强大,还是个未知数呢,于瑞升就敢于大步跨界地朝前走。
动意既起,说做就做。两个“发小”即刻开始行动。
那边厢,于义杰返回徐州,开始联系申请在青岛开发区建立大众汽车维修店的手续事宜;这边厢,于瑞升安排他的部下开始这个项目在开发区实施的可行性调研。
1997年,大众汽车在开发区还是比较少的,而这种时候,就建一个大众汽车维修店吗?是不是有点儿早啦?也有个别人对公司的这个决定有些怀疑。于瑞升一笑,说,你们听过那个推销皮鞋的故事吗?我再讲讲,就是有个海岛,海岛上的人全都光着脚,从来不穿鞋。去了一个皮鞋推销员,上岛上一看,扭头就回去了,向老板报告,这个海岛不行,他们全都赤着脚,不穿鞋;又有一个皮鞋推销员也上了岛上一看,兴奋极了,他回去跟老板汇报说这个岛上的人全都不穿鞋,我一定要让他们全都穿上皮鞋。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第二个皮鞋推销员。
说干就干,潘彩红带了几个人天天在街头上数汽车,主要是研究大众汽车在开发区的保有量、流量。几天下来,他们晒得皮肤都变黑了,但他们也得出一个结论:这第二个皮鞋推销员,瑞源人干定了。
于义杰说:
“我回到徐州,就联系了上海大众汽车厂。他们当然乐意开拓新的市场啦,这对于他们也是一件好事儿。转过年来,这个事情就有眉目了。而于总一听到这个信息,就开始琢磨这个站应该建在什么地方了。您知道,选点很重要,它决定着未来的开拓与发展。在这一点上,我的这个‘发小’很厉害。他就是眼光高远,有气魄。
“虽然项目还没有正式批下来,但我们就已经开始建厂房了。他还是他的老脾气,一旦项目决定下来了,除了找他要钱,其他一概不管。整个项目全权交给我了,这时候我们也得到了上海大众经销商的许可,就参照它们的模式建造——第一个厂房建在开发区的江山路上,这个地角比较难得了;第二个就建在了胶南,等于瑞源把一只有‘技术成分’的手,已经伸出开发区了。
“1999年年初,我就正式回到黄岛,加入了瑞源。有事儿可以干了么……”
我曾在大西北的柴达木汽车修理厂工作过八年,我知道,修汽车是个技术活儿,“傻大笨重”在这里不起作用了。当时瑞源虽然也有几个会修车的,但他们几乎都不了解上海大众公司这个品牌的规范与要求。像修车要求、服务规范、配件摆放,等等,这些都是有规定的,不能随意为之。
于义杰从建厂房开始,就成了第一骨干。因为厂房建起来了,还只是一个壳,很多东西都没有配套,包括设备的安装、内部的管理、制度的建设、市场的宣传,什么都没有。真正懂行的就只有一个于义杰,他带了十六个人,又当经理,又当师傅,手把手一边教一边经营,一点一点地努力拓展。那个时候,他们只是一个大众汽车单一的维修站,开发区上海大众车的保有量又很少,对企业而言,汽车保有量少,那你的效益也就低了。
于义杰自嘲,那个时候他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出门去发名片。哪地儿有公司,他就去哪地儿发,招徕客户。当时,车主们对“瑞源”这个品牌还不大了解,但都知道有一个大众汽车维修站,从服务到管理都很不错,许多大众汽车的车主都找上门来要求服务。当然,也就有人会问,这个“大众站”是谁家的?这才得知是“瑞源”的。于义杰他们就这样慢慢地渐进式扩充业务范围,基本建成“销售、服务、维修、资讯,四位一体”的4S店的模样了。可是,要建4S店,就需要重新申请。这也就到了2008年了,这时候车辆销售情况比较好,但这个4S店的申请过程非常难,大约经历了一年的申请,才批了下来。
瑞源人毫不放弃这个机会,立刻建了两家4S店,一家是“上海大众”,在开发区的江山路,有18个工位,属于中等规模的4S店;一家是“一汽轿车”,在胶南,24个工位。局面就打开了。
我去看过江山路上的那个4S店,是标准的4S店,它的工位和内部设计设置,与标准的4S店的要求是一致的。但4S店的要求应该是“前店后厂”,而这间店,则受土地形状、地理位置的限制,只能建成横向的4S店,即东侧是销售,西侧是维修,变成了全都面街而立了。这样反而使店面显得更透明、切实。
十分有趣的是,我在采访瑞源集团人力资源部经理苏瑞丽女士时,发现她正是从“上海大众汽车4S店”晋升到这个位置的。
她的故事也很有趣。
苏瑞丽只是个大专生,而且学的是中文专业。在社会上闯荡了几年,换了若干家企业,均不得其所,意识到自己不可以总是吃青春饭,她需要找一个有发展潜力的单位,让自己沉稳下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招聘会上看到瑞源集团下属的“上海大众汽车4S店”在招聘办公室文员。这个地方离她家步行只需五分钟,离家那么近,她心中一动,就递了简历,然后经过两次面试,进了瑞源。当初进瑞源时,她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在这里干这么多年。因为刚结婚,面临着要孩子的实际问题,她就只想着要找一个离自己家近一点儿的单位上班,这样干个一年半年的,等自己怀孕有孩子了,就回家照顾孩子,并不想长久地干。
两次面试,却改变了她的想法。第一次面试,她没想到会那么“隆重”,坐了一排领导,连潘总都来了。大家认真地面对她一个人,她就想,怎么和毕业论文答辩似的,这么认真呀?不就是招个下属公司的办公室普通文员吗?回答了领导们的各种问题,“这家公司很重视人才”的印象,便深深地刻在了她的心里。第二次面试,就是于义杰了。于义杰提的问题更使她感觉瑞源与其他单位不同。于义杰问她:“你的理想是什么?你理想的职业是什么?你对什么感兴趣?”她向他详细阐述了自己的理想和理想中的职业,并说她对“心理咨询”感兴趣。在面试交谈中,于义杰还跟她介绍了他当年来开发区创业的经历。
当时,苏瑞丽就感觉这家单位有一种精神在吸引着她。
转过年的三四月份,苏瑞丽升为“办公室主任”,她有些吃惊,更有一种欣喜。感觉在这个公司里,只要你稍微展露一下儿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公司就会给你一个回报、一个平台。所以,苏瑞丽干得也就特别起劲儿。
因为是汽车4S店,经常接受一些考察、检查,办公室需要准备各种材料,那时苏瑞丽经常加班,甚至可以说是整天加班。苏瑞丽记忆很深的是,她在办公室里加班到晚上八九点,办公室外面是车间,车间外面的门都锁了,工人都下班了。她每次加完班回家时,都需要从车间的窗户跳出来;跳出窗户之后,再把窗户关好。那一段时间,她的感觉是在工作中有人理解,受人重视,非常充实。
那时是2003年,苏瑞丽当时的工资是每月800块。她跟同事聊天时说:“在这里,哪怕不给我工资,我都愿意干下去。因为每天都会感到很新奇,都会有让你很感动很心动的事情。”无论是工作上的,还是同事之间的许多事情,都让人感觉这家公司有一种魅力,吸引人愿意为它努力、拼搏。慢慢地,苏瑞丽自己就放弃了当初的那个“进公司,怀孕、生孩子、回家……”的想法。她觉得,“让我再干个三四年,让我再多学一些再怀孕、生孩子”。一个女人,能够把生孩子的大事自己后延三四年,读者诸君可以想象瑞源的另一种精神与魅力了吧?
就这样,苏瑞丽干了三年的办公室主任。在这三年间,她生孩子的计划就一直往后推。后来生完孩子休完产假回来,让她更没有想到的是:她升任了“服务总监”。
“服务总监”与“办公室主任”的工作性质是完全不同的:卖车、修车、卖配件、处理客户投诉、迎接品牌单位的检查……业务范围一下子就扩大了很多,其实是挺辛苦的,但她干得很带劲儿。这之后,瑞源集团公开竞聘,她又毫不犹豫地参加公开竞聘。结果竞聘成功,苏瑞丽因此成为这家4S店的副总经理兼服务总监,并分管办公室工作,进入了瑞源集团的中层管理岗位。
就这样,苏瑞丽一步一步在瑞源由普通文员、公司办公室主任、公司副总经理、集团办公室主任,到现在的集团人力资源部经理。她从本想干两天就回家生孩子,变成生了两个孩子,一干十五年,并准备干到退休……
我知道,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主要是负责人员招聘、绩效考核、公司人才战略制定、培训。
我问苏瑞丽:“在这个‘地儿’当经理,你仍然有新奇感、幸福感吗?
苏瑞丽笑了,说:“我给您讲个故事吧。2016年底,即将要召开2016年度总结大会的时候,董事长把脚崴了,伤得挺严重,他需要拄着拐走路。那天下午,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洒落在楼层走廊里。这时,董事长迎着夕阳走在走廊上,他拄着拐,步履蹒跚,一瘸一拐地向前走,落日下的光线将他整个人的背影拉得很长……我正好路过,看到了这让人既心疼又感动的一幕,当时我的眼泪‘哗’地就流出来了。我在心中感慨:董事长60岁的人了,明明已经把事业发展得这么好,取得的成绩这么多,公司各方面也都在正常轨道上健康运转,可他伤成这样了,却还坚持到办公室里上班、处理工作上的事情,还这么拼命努力地工作,作为我们这些普通人,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工作呢?”
苏瑞丽到底是中文专业出身,她这个小故事,比我写得好,很有文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