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前的夏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着亚洲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胜利。然而,在遥远的欧洲,依旧有很多受到迫害的犹太人没能等到最后的解放。其中最有名的是留下了一笔珍贵日记的犹太少女安妮弗兰克。

安妮和她的日记(密斯赵手绘)
时间定格在她收到13岁生日礼物的那天。这是一个笑意盈盈的犹太少女。脸型和五官都因为狭长而使外表显得有些早熟,殊不知她的内在更是有着远超同龄人的洞察力和表达力。她很喜爱今年收到的礼物日记本,但她不会知道在之后的两年时间内,这本日记本将孕育出一部纪实性的文学名作。日记的内容在二战结束后在全世界出版发行,并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被多次改编成各种语言的反纳粹话剧和电影。
少女的生命钟摆虽然停在了16岁不到的某一天,她却因为这本日记而当选《TIMES》“20世纪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之一。人们甚至用她的姓名为一颗编号为5535的小行星命名。她就是《安妮日记》的作者安妮·弗兰克。
纳粹上台前后,他们一直在搬家
1929年6月12日,安妮·弗兰克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的一户犹太人家庭中。父亲奥托是个公务员,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德国政府授勋。母亲艾迪斯是个虔诚信教的家庭主妇。安妮的父母都喜爱阅读,从小就鼓励安妮和比她年长三岁的大女儿玛戈特养成看书的习惯。
然而,动荡的时局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在法兰克福,弗兰克一家就搬了两次家。第一次是1931年搬到埃尔瓦尔德
24号被称为多恩布什时尚自由区(诗人城区)的威斯巴登。两年后,又搬到了多恩布什马巴赫威307号。
1933年3月13日,在法兰克福举行的市议会选举中,由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的胜出标志着反犹太主义即将迅速扩张。多恩布什马巴赫威是一个各种宗教共存的社区,因此也是纳粹的搜查目标。于是当年年底,艾迪斯便带着两个女儿去亚琛的外婆家避难,奥托则继续留在法兰克福运筹观望。
有一天,奥托收到了关于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开设公司的邀请,终于可以带着家人移民了。弗兰克一家也就成为了在1933年至1939年离开德国的30万犹太人之一。
奥托开了一家名为“Opekta
Works”的公司,主营果胶批发业务。他在阿姆斯特丹近郊的梅尔韦德广场找到了新住所。1934年2月,一家四口在新住所团聚。
安妮和姐姐玛戈特一同进了新学校——蒙特梭利学校。玛戈特文静保守,擅长数学,安妮则活泼健谈,在语言文字上表现出了优异的天分。据她的朋友哈娜·哥斯拉回忆,安妮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女孩,做作业时经常会用手盖着答案,不让其它同学抄袭,而且也不喜欢跟同学一起讨论,而是热衷于独立思考。
犹太民族聪明勤奋善于经营的优点体现在了奥托身上。安妮9岁的时候,奥托与另一位从德国来荷兰避难的同胞赫尔曼·云佩斯合伙创办了另一家公司。次年,安妮的外婆也搬到阿姆斯特丹来居住。不过在安妮开始写日记之前,外婆就离世了。
本以为一家四口的日子从此安稳美好,哪知1940年5月,德军入侵并迅速占领荷兰。随后,纳粹对犹太人实行了强制登记及隔离政策。于是,安妮姐妹只得转入指定的犹太学校读书。
很快,时针转到了1942年6月12日,也就是安妮13岁生日的当天。拆开礼物时,她欣喜若狂。今年的生日礼物正是她之前在逛商店时向父亲央求过的那本日记本。对于一个酷爱写作的豆蔻少女而言,这本红白彩格封面,并带有一把小锁的日记本简直就是安放青春的最佳地点。
“亲爱的日记本,你是我最知心的朋友。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可以对你无所不谈。过去我还从来没有像这样信任过谁。我也希望,你能给我最大的支持和安慰。”这就是安妮生日当天写下的第一篇日记。短短四句话,是名作的诞生,更是少女命运的转折点。
此后,安妮开始在日记中写下各种日常琐事,除了通常少女日记中出现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和心理活动之外,更加具备普世价值的是她对纳粹歧视迫害犹太人种种行径的详实记录。比如,犹太人必须在公众场合佩戴“黄星”标志等等。也就是说,她无意之间为全世界人民留下了一部价值连城的参考史料。其活泼生动流畅的文笔,也具备了出版物的基本水准。全本日记展示出犹太人民面对灾难时的勇敢、智慧、坚强与乐观。读来,无不令人动容。
更多名人往事,欢迎关注 @密斯赵 的微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