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定期查看图书新书销量榜单的习惯,你一定会发现每年岁末临近,来年的日历就会大批占领排行榜的显著位置。被一本本教材和课外书喂大的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智能终端时代,纸质书的市场份额被掠走了很大一块。纸质书唯一能与电子书抗衡的只有“颜值”和“仪式感”而已。新年日历作为一款特殊的纸质书,能荣登销量榜首必有其内因外因。

日历,你为什么这么好看?
所谓外因就是指颜值。消费者因为好看,所以购买。然而审美这种事本来就有很强的时代性,老底子的日历如今看来非但不美,还有些丑呢。先怀个旧吧。
日历在形式上可分为挂历和台历两大类。有些年纪的朋友一定记得爷爷家每年都要更新的老皇历。老皇历只有红色节假日和绿色工作日的两种配色,排版上千篇一律是巨大的数字被“宜”和“忌”的小字包围,功能上为日撕一页及占卜吉凶。那个年代,信息匮乏,纸媒是人们获得文字信息的唯一来源。有的阅读爱好者甚至连报纸中缝的“征婚启事”都不舍得放过。先不去管占卜是否是封建迷信,每天看一下皇历上的提示不失为消磨时间的好办法,和现在的星座血型并无二致。事实上严格按照皇历指示去行动的人寥寥无几,它更像是挂在家里的“镇宅之宝”,是家中老者的“精神图腾”。
随着改革开放,港台文化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老皇历开始被各种流行风的挂历和台历所取代。当年时髦的题材有风景照、美人图、明星头像、萌宠花卉等等,版式上突出“某某单位敬赠”的字样。这类日历的装饰感比老皇历要强些,当时大家也都是觉得很好看的。其中心爱的几张还会被用来做新学期教材的包书纸。如今看来,这类流行风的日历还是土味十足,令人汗颜。
不知从那一年起,日历的颜值突然大幅上升了。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故宫日历》。近几年炙手可热的《故宫日历》其实在民国就有了。首版《故宫日历》诞生于1932年。故宫博物院的学者们进行了大量清点、整理和编辑工作,原本被皇家贵族所独揽的珍品一下子进入了老百姓的眼帘。可惜民国的《故宫日历》出版了5年便消失了。一直到2010年,被遗忘了几十年的《故宫日历》才重出江湖。幸运的是,新时代的《故宫日历》一直坚持出版到了现在。
2020年版的《故宫日历》是纪念紫禁城六百周年的特别版,第一个月选取与鼠年有关的文物,此后各月以紫禁城建筑布局为线索,展现出一幅有全景有细节、有历史有文物、有人物有故事的紫禁城六百年历史画卷。实际上依旧是“宫墙一抹红”的定式。然而在最新的榜单上,排在首位的却不是《故宫日历》。没错,网红日历的杀伤力今年更加明显了。
网红日历的老版是分题材日历,什么健康养生、诗画古玩、旅游风景、科普育儿、情感鸡汤、名人名言、美食风尚、卡通漫画等等,基本上图书类目里有的,都会有日历款推出。今年榜单上这一类的依旧存在。比如知乎推出的“每日一问”日历,满足普通人以求知为旗帜进阶网络高知的幻想,又如由孤独星球图书品牌推出的《2020好想天天去旅行日历》则是帮你假装在旅行。这本旅行日历的风琴折设计十分美貌,实际上内容也就是12个月12个旅行主题而已,相当普通。内容这块我们下文谈“内因”的时候再展开叙述。
还是继续谈美貌,LP的风琴折实际上还是日用品等级的设计,2019年惊艳朋友圈的日本“纸雕”日历才是艺术品等级的设计。每天一次的撕扯可使东京塔、浅草雷门、富士山等日本地标逐一呈现。也就是说,一本厚厚的台历在一年后会变成一件纸雕工艺品。这样“设计师创作,消费者手工”所制造出的愉悦感是史无前例的,该日历也创造出了一上市就卖断货的销售奇迹。这款日历的售价折合人民币2936元。再看看LP不超过100元的定价,便应了那句“一分价钱一分货”的老话了。况且,高端的收藏级的纸质书永远不可能占据畅销榜的好位置,曲高必和寡,好卖还是网红款。
网红日历的新版就是网红写的日历,正是这批网红日历占据着榜单最靠前的位置!网红经济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兴产业模式呢。昔日的“人气博主”和“意见领袖”的说法已经被“不喜欢太正经”的年轻人所抛弃,事实上连老年人都开始“少男少女感”十足地追星了。“星”就是网红。题材其实还是老一套,只不过封面变成了“网红著”。反油腻达人冯唐不厌其烦每天给你一句“金句”,丁香医生和顾爷分别负责保健养生和品鉴名画,二混子也是不甘落后在日历上调侃历史,王左中右么自然是“日拆一字”,喵呜不停呢“每日一猫”,最不可思议的是“金庸代言人”六神磊磊居然出了一本唐诗日历还卖得不错。这些网红依靠公众号霸占着手机屏幕不说,连现实生活中的案边桌角也不肯放过,存在感还真是超级强大。粉丝愿意买单帮他们打榜,那也是铁的事实。
最后谈谈一款在颜值上比较特殊的日历,那就是已经流行了好几年的“DIY订制日历”,就是将旅游照片、孩子写真或美颜自拍照上传到平台,制成独一无二的私家珍藏日历。这类最受某些热情又自恋的女性的欢迎。但实话实说,DIY出来的成品基本上都很丑。所以自娱自乐可以,拿去送人就只能“呵呵”了。
朋友,你为什么这么焦虑?
说到这里,眼前一片繁华。然而,那真的是繁华而不是浮华吗?笔者在前文提到的“仪式感”就是日历畅销的内因。
我们爱时间,所以就惧怕时间的流逝。我们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光阴被蹉跎,我们怕来年不如往年。这是人类求生的天性,无可厚非。所以我们需要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物化”,才能降低焦虑。贺卡就是物,日历也是物。
如果说新年贺卡能带来希望的话,日历带来的就是安全感。厚厚的一叠“健康”,厚厚的一叠“文化”,厚厚的一叠“远方”,厚厚的一叠“诗情画意”……即便现实中我们无法阻止人到中年后身体机能的下降,无法让孩子变成所向披靡的学霸,无法拥有不P图也仙的神颜,无法有钱有闲到实现每月一次的旅行,我们也要在意念上有所寄托——每天翻一页日历,就算根本没有细看,那也是妥妥完成了的仪式感。
在时间面前,我们不用掩饰自己的脆弱,因为时间是最公平的。每年都有365天,每人的寿命都不超过百年。
在时间面前,我们不用担心自己在社会上各方面的排名,因为时间是最慷慨的。算他一本日历100元,那365天每天的消费只有2角7分,比叫个快递或叫次外卖的跑腿费都要低一个数量级。如此之低的物化成本,惊到你了吗?
我们既然有智能手机能调出万年历,为什么还要去买日历?因为人类对美和安全感的需求是永恒的。
更多文化热评,欢迎关注 @密斯赵 的微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