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格拉肯斯雷诺阿艺术绘画冬天 |
分类: 文艺评论 |
他在欧洲“背叛”了美国的阿什坎学派
威廉·詹姆斯·格拉肯斯1870年3月13日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其中哥哥路易斯·格拉肯斯后来成为了一名漫画家兼插画师。1890年,20岁的格拉肯斯从著名的中央高中毕业。毕业后他在费城唱片公司旗下的一家报社找到了一份当记者的工作。唱片公司么,自然是艺术条线的记者。事实上,格拉肯斯在校期间就已经在绘画和制图上显露了惊人的天赋。
两年后,格拉肯斯就从报社辞职,跳槽去费城出版社当插画师。既然打算吃这碗饭,基本功是需要打好基础的。于是,他开始在宾夕法尼亚美院上夜校,师从著名的美国现实主义画家托马斯。但是,格拉肯斯却没有像普通学生那样将名画家老师看作带有光环的偶像去盲目崇拜。他吸取了各位任课老师的技巧和思想,而忽略了他们在业界的名声。以至于后来他接受采访时说:“各位老师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我记不起来在美院读夜校时到底是谁谁谁在哪里教课。”
后来,格拉肯斯结识了在费城艺术界有名气的画家罗伯特·亨利,正式进入了这个圈子。亨利比他年长5岁,特别喜欢在自己的工作室里举办艺术家沙龙,他们一起画画、喝酒、互相评点作品。南北战争后,美国本土艺术开始逐渐走向成熟,除了模仿欧洲,美国人民也迫切需要本土的新潮流画派。因此亨利热情地邀请格拉肯斯这样的新人加入沙龙,鼓励他们多方位阅读,与他一起创造全新的绘画流派。就是在亨利的工作室里,阿什坎学派诞生了。带头人是罗伯特·亨利,而格拉肯特就是其中的一名拥护者。
阿什坎学派的艺术家们反对美国印象派和学术现实主义,他们的作品往往色调较暗,笔触粗糙,希望用不加修饰的技法捕捉到的现代都市生活中更为艰辛严酷的瞬间。流浪儿、妓女、酗酒者都是他们画笔下的主角。
1895年,格拉肯斯跟着亨利他们,一起去欧洲采风。他们先去了荷兰,后来又去了巴黎。亨利在巴黎租了一间画室,与格拉肯斯一起品鉴欧洲本土的印象派与后印象派作品。所以,格拉肯斯早期的作品带有印象主义的特色。比较有意思的是,也许受到了强烈法国艺术的熏陶,一直秉承现实主义的格拉肯斯并没有像亨利希望的那样,创作苦大仇深的题材。相反,他的作品气质委婉自然,更接近于民俗画。下面要介绍的这幅《中央公园的冬天》,就是其中的代表。
丝毫不掩饰“亲法”的印象主义风格
回到美国后,格拉肯斯继续为纽约和费城的纸媒画插画。他笔下的中央公园号称纽约的“后花园”。早在1850年,新闻记者威廉·布莱恩特就在《纽约邮报》上进行了关于公园建设运动的呼吁。1856年,在奥姆斯特德及沃克斯这两位风景园林设计师的合作规划下,中央公园一期工程宣告建成。一直到1873年,中央公园才得以全部建成,整整历时15年之久。
。
一个人的公园(密斯赵手绘)
#名画变变变#
格拉肯斯是如此喜爱法国艺术,他一直到晚年还会经常去法国南部写生,画了大量的风景和人物。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的作品太“法国”了。随着阿什坎学派的落寞,格拉肯斯的名气也逐渐被后来居上的现代主义美国画家们所盖过了。
1938年5月22日,威廉·詹姆斯·格拉肯斯去世,享年68岁。
更多名画故事,欢迎关注 @密斯赵 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