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夏雨欲来,席里柯不只有梅杜莎之筏

(2019-08-29 10:01:07)
标签:

席里柯

艺术

绘画

黄昏

传记

分类: 文艺评论

那是一个夏季的黄昏,暴风雨即将降落在斯波莱托德的高架渠上。山雨欲来,平静的画面孕育着一些骚动与不安。这是19世纪法国画家席里柯的油画名作《黄昏:高架渠风景》被归类为浪漫主义画家的席里柯其实十分关注现实题材,教科书上必有的《梅杜莎之筏》就是他最出名的代表作。也许正因为现实之严酷,才更需要文艺上浪漫的驰骋。

 夏雨欲来,席里柯不只有梅杜莎之筏

图片来自网络

                临摹再临摹,终于变成了“法国的米开朗基罗”

 

泰奥多尔·席里柯1791926日出生在法国北部诺曼底卢昂的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一名行政官员兼一家烟草制造厂的所有人,母亲是检察官的女儿。席里柯自小喜爱美术,后随全家移居巴黎。他17岁时正式拜师韦尔内。韦内尔是法国著名的绘画世家,然而席里柯的老师卡尔·韦尔内却不喜欢不肯循规蹈矩的他,说这个学生学画画是没有前途的。实际上席里柯十分喜欢约瑟夫·韦尔内的作品,但偶像去世时他还没出生呢。现在画二代卡尔不欣赏他,他也只好转学。有趣的是,这个卡尔·韦尔内在家族中名气最小,他儿子霍勒斯·韦尔内才延续了祖父约瑟夫·韦尔内的风采。所以他有眼不识大画家也就可以理解了。

席里柯转到的是格罗的画室。他不改“行规”,依旧不受古典主义学院派教法的束缚,时常自己去巴黎的美术馆观摩。家里经济条件不错,又送他去意大利深造。结果,席里柯在意大利又有了新的偶像——比约瑟夫·韦尔内更大牌的米开朗基罗。他认为这种宏伟的具有动感的气场,才是绘画该有的方向。

1812年,席里柯的画作《轻骑兵军官的冲锋》首次在沙龙参展就获得了金奖。此处应有卡尔·韦尔内的目瞪口呆表情。

两年后,波旁王朝复辟,偌大的巴黎放不下一张安静的画桌。血气方刚的席里柯加入了贵族近卫骑兵队。在军旅生涯中又画出了《受伤的胸甲骑兵》这一佳作。接着,他又投入了反波旁王朝的斗争。

一直到1818年,席里柯才离开军队,再次奔赴意大利研习美术,不断临摹米开朗基罗的真迹。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画坛赢得了“法国的米开朗基罗”这一美称。下面要介绍的《黄昏:高架渠风景》就是这一期间的作品。

 

暴风雨马上要来了

这是一组关于描绘一天之中不同时刻风景的大型组画,共四幅。这幅黄昏画的是斯波莱托德的高架渠。

斯波莱托德位于意大利中部,是亚平宁山脚下的一座古城,创建于公元6世纪。席里柯把光源放在了山脉的左后方。夏日黄昏所特有的昏黄感,将高架渠“修剪”出了干脆利落的剪影。从高架渠在水中的倒影以及画面左上角的一棵大树的树冠看,这一刻的风还不算大。但是,天空中已经乌云密布了。日光被驱赶到亚平宁山脉的背后,橙色黄色在与蓝色紫色做最后的抵抗。这样的冷暖对比色组在黄昏相当常见。席里柯笔下的属于黄昏初期自然光的对比,到了华灯初上但天空还没有漆黑的时分,还会有更浓烈的对比,参见梵高的名作《咖啡馆》。

看完自然看人文。席里柯把建筑放在了画面的正中心,塔楼、堡垒以及笔直的树丛使这些古建筑的残余部分看起来有几分当代建筑的简约美感。画面左侧遮挡在大树前的拱形窗户以及攀爬其上的藤蔓植物的剪影则增添了一份古典韵味。

人物被安排在画面的最下方。人物有两组。主角是中间一位戴着红帽子穿着蓝裤子拄着拐杖的老人,白衬衫搭在肩膀上,预示着夏天的闷热。他好像在向左侧一名坐着的男子问路。这名男子刚才正和渠里的其他几名男子一起洗浴,这也是村民度过炎夏的一种模式。画面中的骚动与不安,除了表现在乌云外,还表现在最右边的两名男子身上。他们正在试图爬上岸堤,似乎在互相提醒——暴风雨马上要来了,赶紧回家吧。

席里柯的写实技法如此精湛,山石、堡垒、高架渠,直线曲线一蹴而就,相当标准。而整个画面所营造出的光影和动感又如此唯美浪漫。

一年后,席里柯返回巴黎,代表作《梅杜莎之筏》问世,引起轰动。他得到了鲜花也得到了攻击,一度抑郁缠身。他的一位精神病医生朋友建议他用画病人肖像的办法治疗。这个系列作品是美术史上第一次详细地对各种精神病患者进行观察和描绘。然而,席里柯自己却依旧没有恢复好的状态。他试图用爱好“骑马”来帮助身心康复,无奈结果是坠马好多次。他也酷爱画马,包括成名作在内的诸多画作都是关于马的。有机会再找篇幅聊聊“法国徐悲鸿”席里柯。

    1823年的夏天,席里柯从马背上坠落,卧床瘫痪。1824126日,席里柯辞世,年仅33岁。坠马而亡,也是相当浪漫的人生终场了。

更多名画故事,欢迎关注 @密斯赵 的微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