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莫奈印象派干草堆标王艺术 |
分类: 文艺评论 |
一个月前,法国印象派画家克劳德·莫奈的作品《干草堆》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以1.107亿美元的天价拍出。这是莫奈个人作品被拍卖价格的最高纪录,也是所有印象派画作所拍卖的最高纪录。在21世纪的今天,莫奈妥妥地坐上了“印象派一哥”的位置。
密斯赵手绘(将莫奈价值一个亿的名作《干草堆》改成了两分钟速写。离开了色彩,一部分印象派的画作实际上等同于小学生作文。反过来说,就是这些色彩价值一个亿。)
恰恰是因为坚持“印象主义”才拒绝参展
众所周知,印象派这个画派一开始是作为“邪派”出现在画坛上的,是稳重执着的毕沙罗坚持办展,才守得云开,替印象派争到了江湖地位。在这段历史中,莫奈是作为“创始人”兼“叛徒”的双面形象出现的。创始人是因为他的一幅《日出》,催生了“印象”的概念;后来变成叛徒的理由则是他因为嫌弃经济效益低下而拒绝参加从第五次开始的印象派画展,将掌门人的位置留给了好人缘的毕沙罗。
然而,莫奈自己不是这么认为的。他说,从第五次画展开始,各位兄弟的画作已经违背了原来的创作手法,他恰恰是因为坚持“印象主义”才拒绝参展的。从他的作品看,莫奈确实也强迫症发作似的追逐着光影和色彩——在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莫奈开始了其最有名的系列绘画创作,即在不同的光线和角度下,连续画同一个物体几十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卢昂大教堂》系列、《睡莲》系列以及《干草堆》系列。
一个艺术生的“奥数”妙想
《干草堆》系列约有 25 幅作品。在题材上,农村常见的干草堆远不如走文艺小清新路线的睡莲和高大上的教堂受大众欢迎。然而,干草堆在业界依旧被视为莫奈画作中难度最高的作品系列。就是这坨黄渣渣的干草,莫奈把它画成了仙。
莫奈发现,同一件物体会因为一天中不同的光线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这属于印象派画家的“特异功能”。在他们眼里,没有绝对的白色和无色透明,他们从不困在物体的固有色中,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色的渲染作用。所以,莫奈笔下的干草堆不是黄渣渣的,而是彩色的。既然是“无中生有”的彩色,那么就可以在自然光的引领下,随心所欲地调出千万种色彩的搭配模式。笔者认为,这就是《干草堆》能卖一个亿的两大因素之一:其一是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上的因素,因为他是大名鼎鼎的莫奈,所以藏家愿意买单,稳赚不赔又稀缺;其二才是绘画本身的因素,能把造型这么简单(属于儿童画都能做到的基础造型)的物品,用色彩表现得如此丰富,非常人也。
实际上一开始,莫奈的脑洞也没有打开。他也认为光线对干草堆的影响,不过是晴天与阴天两种情况。于是就准备了两块画布,打算画两幅。实地勘察后才发现,太阳光在一天之中是随时变化的。画画不是摄影,没那么迅速,因此往往没等他画完,一种光影模式已经切换成了另一种。莫奈感叹:“太阳落下去那么快,我追不上它。”于是患有审美强迫症的艺术家,不厌其烦一次又一次地回家取新画布重画。累成狗后,终于在逻辑上开窍了——老子凭什么当夸父啊,我每天掐着钟点来画不就可以得到同样的光线了吗?艺术生能想到这点,不容易啊!
言归正传,来看日前拍出的这幅创作于1890年的油画《干草堆》。太阳公公躲在干草堆一号和二号的中间,使得轮廓线呈现出靓丽的橙黄色,与暗处的蓝紫色形成对比。无论是草地、天空还是远处的树木,都是彩色的。从笔触看,相当肆意。但都是顺着一个方向的,没有像梵高那样旋转。看来,患强迫症的艺术家比患躁郁症的要正常些。
虽然以笔者的个人偏好,并不觉得这幅《干草堆》有多好看,小清新不像小清新,魔幻么也不魔幻。但毕沙罗都给了好评的作品,就是有价值的。
1891年,莫奈第一批15幅《干草堆》系列画作在巴黎的杜杭·胡埃画廊展出。展览大获好评。以其好友古斯塔夫· 格夫雷为首的文艺评论家们无一例外地对“干草堆”点了赞。更难得的是印象派掌门毕沙罗,也称这批画是“最伟大的艺术家的作品”。话已至此,这时谁还敢说莫奈的《干草堆》不好看,就是当众承认自己“不懂艺术”了!结果,这批作品被众藏家抢购,只剩了一两幅。从世俗角度讲,莫奈名利双收。
比起潦倒一生的梵高,莫奈还是很好命的。不但有钱有地位,还有妻子和子女,晚年得以在园林别墅中颐养天年到86岁。有意思的是,当时境遇如此不同的两个天才莫奈和梵高,如今双双成为了印象派画家中最有名气的两个,他们的故居都成了粉丝朝拜“男神”的圣地,他们的作品都成了藏家炙手可热的宝贝。下一个印象派“标王”会是哪幅作品?让我们拭目以待。
更多名画故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