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名画艺术勃鲁盖尔花卉静物 |
分类: 文艺评论 |
春季是花艺师最爱的季节,而用画笔记录下烂漫春花则是静物画家所乐衷的“美差”。16世纪佛兰德斯画派代表人物老扬·勃鲁盖尔的外号就是“花卉勃鲁盖尔”。

密斯赵手绘(这幅“准临摹”算是“很致敬”的作品了,只是随意地改动了几处,另外提升了整体的鲜明度。)
“农民勃鲁盖尔”生了个“花卉勃鲁盖尔”
勃鲁盖尔一家四代都是画家。老扬·勃鲁盖尔是老彼得·勃鲁盖尔的儿子,也是小扬·勃鲁盖尔的父亲以及亚伯拉罕·勃鲁盖尔的祖父,下面就称他作“老扬”吧。
老扬1568年出生于布鲁塞尔,当时正爆发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所以老扬的童年还是蛮动荡的。2岁父亲去世,10岁又丧母。兄妹几个只能去投奔外祖母。这个外婆据说是老扬的美术启蒙老师,是她带着全家迁往安特卫普。
20岁的时候,老扬出门闯荡天下。先去了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再去到罗马,最后返回安特卫普,整整花了7年时间。
老杨早期的画风受到了其父老彼得·勃鲁盖尔(以下简称“老彼得”)的影响。老彼得1525年生于布拉班特公国(古为尼德兰王国一部分,今比利时),既擅长写实又擅长幻想,精于刻画农民生活。所以,老彼得又被世人称作“农民勃鲁盖尔”。因为他的画风夸张幽默,所以也叫“滑稽勃鲁盖尔”。
一定程度上借了画家父亲的光,老扬29岁就加入了圣路加公会。四年后,当了会长。下面要介绍的这幅创作于1603年的《一个花盆里的大束花束》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老扬和其父不同,他更喜欢唯美的静物题材。当时还在闹革命,荷兰共和国也还没有成立。但是大自然又不管谁当权谁主政,一到春天,尼德兰全境都是一片春花烂漫的好风光,向人们传递着岁月美好的情愫。油画采用了传统的深色背景,异常丰富的花束居中,加上散落在花盆周围的枝叶,几乎铺满了整个画面。从造型看,上部花朵大,下部花朵小,加上陶瓷花盆打底,是倒三角的构图;从色彩看,深深浅浅的红黄蓝色的鲜花与白花交错映衬,繁而不乱。从花朵的数量看,这应该是一盆落地的大型花艺作品。仔细看,上方中央的花贝母和右边的大丽花是最显眼的主花,荷兰经典的郁金香则和百合、玫瑰等一起当了配角。总之是挡不住的华丽感,难怪“花卉勃鲁盖尔”还有个外号叫“丝绒勃鲁盖尔”,一听就很高大上,和他父亲老彼得的外号完全是两个路子。
说到外号不如再介绍一下老扬的哥哥、也就是老彼得的长子小彼得·勃鲁盖尔(以下简称“小彼得”)。小彼得比老扬大四岁 ,他继承了父亲的绘画风格,擅长描绘农民生活,题材虽多取自圣经故事,画风却比老彼得还要怪诞。于是,世人给小彼得起的外号是“地狱的勃鲁盖尔”。
勃鲁盖尔家族,四代人一共出了七个画家,基因十分强大,难怪有着“绘画界的施特劳斯家族”的美誉。这些大大小小男男女女的画家中,论成就,还是本文的主角老扬和其父老彼得更出众些。
成为宫廷画师,花卉逐渐变成配角
佛兰德斯地处尼德兰的南方(现比利时、卢森堡一带),深受欧洲各画派的影响。老扬与佛兰德斯画派的“一哥”鲁本斯私交甚好。他俩在1609年和1610年先后成为尼德兰总督阿尔布雷希特大公和西班牙公主伊莎贝拉的宫廷画家。老扬在画技上甘拜下风,给鲁本斯当了十年助手。
尼德兰的北方在1906年建立了荷兰共和国,南方依旧处在西班牙封建专政和教会的统治下。闹革命的时候,许多教堂都被破坏,信徒也随之减少。教会需要用新的艺术形式去吸引世人,封建贵族和上层资产阶级则需要艺术品来装饰府邸。于是,宏伟壮丽的巴洛克艺术在佛兰德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老扬后期的画风也出现了巴洛克的风格,花卉、水果等静物变成了烘托圣母等大神的配角。顺应时代的宫廷画家么,可以理解。不变的是精致、唯美和华丽。
小扬把自己的“山寨作品”和父亲的签名一同出售
老扬的另一份成就是把儿子小扬·勃鲁盖尔(以下简称“小扬”)和女儿安娜·勃鲁盖尔也都培养成了画家。但是小扬没有老扬有才华。此外,小扬还有一个更没有名气的画家弟弟安布罗修斯·勃鲁盖尔。
1625年1月13日老扬死于霍乱后,正在意大利旅行的小扬回国接管安特卫普工作室。同样借着画家父亲以及画家岳父(小扬娶的是画家亚伯拉罕·詹森的女儿安娜·玛丽亚·詹森)的光,小扬于1630年被任命为圣卢克公会的会长。小扬为奥地利宫廷作画,在巴黎也有业务。
小扬缺乏父亲的干劲,他甚至直接抄袭老扬的作品,然后把自己的“山寨作品”和父亲的签名一同出售,一看就是“画二代”惯用的捞金策略。其实他已经是画三代了,是有些黔驴技穷的感觉。
不过小扬在圈内的人缘还是不错的。他和自己的岳父以及包括鲁本斯在内的诸多知名艺术家有过合作,也把儿子培养成了一名画家,那就是老扬的孙子、小扬的儿子、勃鲁盖尔家族里的最后一名画家——亚伯拉罕·勃鲁盖尔。有意思的是,亚伯拉罕似乎有隔代遗传到了老扬的本事,擅长画鱼虾和厨房器皿。他有个外号叫“那不勒斯人”。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有机会再说吧。
更多名画故事,欢迎关注 @密斯赵 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