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于宝庆路3号对外试运营半年。期间每逢周三、周五开馆,运营时间为9:30至16:30,16:00起停止入场。出于对老建筑的保护,博物馆采取微信预约制,需提早7天预约,免费参观,每日限定50名观众。

该图片来自网络
上午,通宵玩闹的酒吧刚刚睡去,衡山路香体裸露,素面朝天。美丽的老房子里,曾经住着美丽的人儿。一百年后,依旧念你想你,却也叫人担心那成熟的躯壳里是否还留有那缕轻盈的灵魂?
寻过去,便可知。
地标
宝庆路: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周宗良旧居)(3号)
桃江路:宋庆龄旧居(45号)、俞济时旧居(39号)
衡山路:林巧稚旧居(9弄4号)、上海京剧院(17弄)
主题阅读
宝庆路3号:一个引子,一场绮梦
曾经的附楼一片萧条
【徐小开:大名徐元章,老上海染料大王周宗良的外孙,以前是小开,现为艺术家,专攻老上海水彩画。这个豪宅原属德国商人,后来被周宗良买下作为居所。1946年周宗良移居香港。5年后,才7岁的徐元章得以入住。徐小开十分爱惜祖上的宅子,多次出资保养房子,却未能在房产争夺战中守住祖业。他是死在闵行区的新房子里的。】
如果衡山路是一篇小说,那宝庆路便是一个引子。很短,却不得不提。
宝庆路3号那扇的黑漆大门里,曾经是“小开艺术家”徐元章的乐园。有一次在翻修中意外发现隐蔽在夹层中的60多年前的彩灯还能闪亮,那是专用于舞会的彩灯。于是,之后的每周六下午,客厅总会高朋满座,有老上海钢铁大王的女儿,还有面粉大王的孙子。
老克勒的闲情却撩拨起媒体的窥探欲。徐元章开始频繁地在纸上回忆外公:“买办起家、讲信用、生活习惯完全欧化,穿着却是长袍马褂……家里有五栋房子,这样的居住分配方式是只有欧洲人才用的……”
徐小开万万没有想到,这棵大树竟招来了周家其他族人的秋风。2002年6月,周宗良的三媳妇周遂良等7人向市第一中级法院递交诉状,质疑徐元章的继承权。这场官司一打就是好几年。最后上海某地产企业以“继承人众多,分割不易”为由,委托周家某后代以7300万元的竞价取得了这一市场估值近2亿的豪宅的房地产权证。次年,徐元章迁出宝庆路3号,移居闵行。2006年,上海地产集团通过市场竞拍拍得此宅。八年后的岁末,徐小开死在了闵行区的新房子里。
他的豪宅也经历了转世。很长一段时间,大门上挂着的是“上海地产集团衡山酒店项目办公室”的金字铭牌。主楼孤零零地立在铁门后,张望进去,若干个附属楼悉数空关着,竟是一派萧条景象。那4000平方米的花园虽然依旧葱茏,但完全是没人打理的野模样。豪宅,明显是没了花王。最不堪入目的是花园接近隔壁弄堂的地方堆着的一堆垃圾,水果礼盒的硬纸壳、海鲜大礼包的腥气泡沫塑料包装盒,还有一杆明黄色歪着的旗帜,显然是欢度春节的遗留物品。可恶的是不但花园给糟践了,豪宅门口还有假和尚在向路人行骗。见到此番情景,令人忍不住想对徐小开说,你千万别回来了,就当在3号做了一场好梦吧。

该图片来自网络
今年国庆节试运营的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家以交响音乐为主题的博物馆,由上海地产集团、上海交响乐团及上海音乐学院联合创建。博物馆与上海交响乐团仅一墙之隔,紧邻上海音乐学院。
2013年,集团以上海公益性老建筑展示馆方案对洋房进行修缮工作。2016年上海交响乐团通过市政府报备,希望征用宝庆路3号用作交响乐博物馆。今年上半年,老宅正式定位,6月启动修缮,在洋房原来的结构上增加方便博物馆展示的连廊。
整馆由三大版块构成:“乐之河”梳理上海交响音乐发展历史;“乐之华”介绍中国指挥家、作曲家以及交响音乐代表作;“乐之传”则向大众普及交响音乐知识。
交响乐从西方传入中国,上海是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祥地。博物馆目前已经拥有300余件展品,涵盖手稿、乐谱、乐器等。其中不乏中国第一架演奏用的斯坦威钢琴、国内现存最早的交响音乐演出节目单、梅百器指挥工部局乐队录制的《北平胡同》黑胶唱片、萧友梅、黄自作品手稿、黄贻钧指挥柏林爱乐乐团使用的指挥棒及陪伴朱践耳先生60年创作生涯的钢琴等等。
按照国际博物馆的办馆趋势,除了静态展示外,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强调了人与音乐的互动交流,通过全息影像技术、多媒体视听等科技手段,让参观者主动走进交响音乐殿堂,在了解音乐知识之余,感受音乐文化所带来的乐趣和魅力。
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现在是上海市民终身学习文化艺术体验基地和上海市学生艺术教育实践基地。今后,博物馆还将与上海交响乐团联手不定期开展讲座、演出等多种形式的音乐普及活动,加之上交原有的音乐教育品牌“MAP音乐地图计划”,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近距离接触音乐和历史的机会。
主题探访
桃江路:旧居淡出,弹硌路上位
俞公馆换了主人
为了看弹硌路,在桃江路拐了个弯。
传说中由20万块花岗岩幻化而成的弹硌路脚感真不错。无奈窄窄的小马路竟然被划出了一整条停车区。还没到吃饭高峰,小车早已一长溜停满了。依稀记得那年徐汇区市政署的规划说得花好桃好:桃江路在弹硌路恢复后将成为一条步行街,将与临近的衡山路休闲街连为一体,重现当年“梧桐婆娑人未晚”的老上海风情。如今只剩三个字,杀风景。
2011年的某天,
也不顾马路边那些个餐厅了,一头扎到马路底,直奔宋庆龄和俞济时的旧居。马路对面38号某私邸的看门老伯热络地上来搭讪,说桃江路的老房子已经统统卖给私人了。
45号的 宋庆龄旧居是栋欧式花园住宅,宋庆龄在此地住过三年,直到解放后,才搬往淮海中路1843号(现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老伯透露,旧居已经装修了一年多,老房子不让动,业主便打算在旁边造栋新的。张望进去,老房子被围在脚手架和绿纱帐里,工地上工人住的临时房子赫然入目。
39号的 俞济时旧居保留着原来的外观,里头也在装修。经老伯的指点,在门外发现了一张证明旧居“出身”的海报。海报上的字迹已经模糊到几乎无法辨认,海报上端那支日光灯管也有点老了不中用的感觉。倒是大门上“私家住宅,闲人免入”八个大字清楚得很呢。
除了餐厅,现在桃江路上还有音乐培训机构、烹饪教室、家电体验馆、花店、服装店和轰趴馆。关于桃江路名人故居的淡出,多少有点无奈的滋味。
衡山路:宝贝,咿呀

安琪儿幼稚园
总算可以讲讲衡山路的故事了。实际上那么多历史优秀建筑的故事早已在各类书本和报道中重复了一遍又一遍。今天带你去看看两个不怎么有名却趣味盎然的吧。
衡山路9弄很好找,沿墙的儿童画会把你带进一个奇妙的世界。这是弄堂里安琪儿幼稚园的杰作。幼儿园里,中外小朋友正一起在玩耍。经过幼儿园再左拐,便是“万婴之母”林巧稚的旧居。据说她当年经常去附近的基督教堂做礼拜。这是一幢三层高的红色小洋房,气质朴实。如今是民居。门口停着的奥迪和大门上的“福”字洋溢着富足的生活气息,与缤纷的幼稚园很搭调。林巧稚要是看到此番情景,必是高兴的。
探访手记
名人旧居的N种结尾
猜得到开头,却猜不到结尾,也许这便是它们的宿命吧。
关于老房子的开头,人们总是津津乐道——某某是老上海的啥大王来着,他的豪宅里发生过怎样的故事之类,时而离奇,甚至香艳,即便有讹,听者总觉得有滋有味。
关于名人旧居的结尾,很长一段时间都不那么称心。不是卷入遗老遗少的遗产风波,就是落入新时代富豪的手掌心里,难得依旧是普通民居的,也是关于72家房客的柴米油盐风波。有点铜臭味,有点市井气。就拿衡山路来说,结局最好的也不过是被该作精品酒店的凯文公寓。话说回来,宝庆路3号变成交响乐博物馆还是很不错的归宿。
更多老房子的前生今世,欢迎关注 @密斯赵 的微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