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拾穗者:我决不向人低头,只为麦田俯首

(2017-09-29 11:15:42)
标签:

拾穗者

米勒

名画

传记

文化

分类: 文艺评论

“我决不向人低头,也决不让人把巴黎沙龙艺术强加在我头上。我生为农民,也将以农民的身份而死。我将待在我自己的土地上,决不让出哪怕只有木鞋那么大的地方。”

在法国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的作品《拾穗者》中,三个脚穿木鞋的农妇,面向苍黄的麦田弯腰俯首。这是秋收之颂歌,亦是这名“大地之子”的宣言。

拾穗者:我决不向人低头,只为麦田俯首

米勒原作(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拾穗者:我决不向人低头,只为麦田俯首

油画棒

拾穗者:我决不向人低头,只为麦田俯首

彩铅

以上两幅为密斯赵手绘

别了,香艳又无情的巴黎

当米勒在巴黎为了生存,画着取悦富人的裸女香艳画时,想必是经历了精神上极大的痛苦。

拾穗者:我决不向人低头,只为麦田俯首

米勒,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省格鲁什村的一个农民家庭。23岁那年,他怀揣梦想告别世代耕种的宿命,赴巴黎向画家德拉罗什学画。然而,城市里的同学们都瞧不起米勒,嘲笑他是“乡下人”。老师也对他缺乏好感,经常批评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只有在卢浮宫自己看画的时候,米勒才能体会到艺术的愉悦。

毕业后,米勒咬牙留在了巴黎,然而无穷无尽的贫困每天都在折磨他。他没有挑单接的资本,做着给接生婆画招牌,给富人画裸女的营生。每日每夜,现实的骨感都在讥讽理想的丰满。35岁了,他一无所有。

是1849年的黑热病流行,才使米勒从浮华的巴黎回归至质朴的巴比松村。村庄位于巴黎郊区的枫丹白露附近。不要被现在一些高级法国餐厅的招牌所误导了,枫丹白露并不奢华浪漫。相反,巴比松村又穷困又闭塞,但那里的风景却有着天然质朴的美感。

本来是为了躲避瘟疫,米勒却因此结识了柯罗、卢梭等画家。对,他加入了传说中的巴比松画派。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画家不满“七月王朝”的统治,纷纷离开巴黎,醉心于巴比松村的大自然。

拾穗者:我决不向人低头,只为麦田俯首

事实上早在一年前,米勒就想加入巴比松画派了。他曾经画过一幅《簸谷者》,卖了500法郎。此后,他对爱画动物的画家朋友夏尔·雅克说,想用这笔钱去巴比松定居。怎奈下不了决心。没想到黑热病一来,反而促成了他的心愿。

1849年7月一个晴朗的早晨,米勒带着妻子和五个孩子,同夏尔·雅克一起,坐车驶向距离离巴黎90公里的枫丹白露。然后步行至巴比松村。米勒望着树木和田野,高兴地喊着:“上帝,这里真美呀!”

比风景更美的是巴比松的人心。在这些巴比松画派的画家朋友里,人缘最好的当属柯罗。

拾穗者:我决不向人低头,只为麦田俯首

柯罗是巴黎一户富庶商人家的儿子,比米勒年长18岁。他非但没有看不起“穷二代”,还常用家里给的钱资助米勒这样经济条件不好的画家朋友,好比是“巴比松村的邵洵美”。1875年米勒去世后,已经重病卧床的柯罗一接到讣告就给“弟妹”送去了2000法郎。

可想而知,巴比松村里善良友爱又闲云野鹤的氛围让米勒卸下了沉重的负担,他终于可以听从内心的感召,画一些真正想画的东西了。

我们的纲领就是劳动

米勒自诩为“农民中的农民”,他把劳动的这一关键词“强加”在自己画中几乎每个男人和女人身上。其他画家可以把农田描绘成浪漫主义的田园牧歌,只有米勒说:“我们的纲领就是劳动。”

在巴比松村,米勒一住就是27年之久。他将“劳动”贯穿于生活和工作之中。米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维持着自然的节奏。上午,他在田间劳动养家糊口。下午则在自己的小屋子里作画。

拾穗者:我决不向人低头,只为麦田俯首

从《播种者》(就是另一个美术界的“大地之子”梵高很喜爱并且临摹过的那幅)开始,

拾穗者:我决不向人低头,只为麦田俯首

到《牧羊女》、

拾穗者:我决不向人低头,只为麦田俯首

《扶锄的男子》、

拾穗者:我决不向人低头,只为麦田俯首

《嫁接树木的农夫》等等,他在几十年间创作了一系列关于农民劳作的油画。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便是下面这幅《拾穗者》(没错,就是中学美术课本里的那幅。或许是历史课本?记不清了)。

1857年的一个普通秋日,麦子熟了,金色的麦田与蓝色又略带阴沉的天空相交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线上。远方的麦垛堆得高高的,小山一样,是对丰收的颂歌。近处的主角是三个农妇。她们弯下腰,恭敬又谦卑地面向大地,拾起田里遗落的麦穗,不舍得浪费一丝一毫大自然的馈赠。

米勒替她们系上了不同颜色的头巾,从左至右蓝红黄,正好是最朴素最经典的三原色。我们看不见她们的脸,只能看到袖套、围裙和脚上的木鞋(木鞋在当时可不是时尚的象征,而是廉价耐穿的劳动标配)。因为米勒知道,比起容颜,更感染人的是她们粗壮耐劳的身板以及辛苦劳作的身姿。

《拾穗者》问世后,赞誉不绝。有评论家写道:“画家在这里是蓄有政治意图的,画上的农民有抗议声。”又有评论文说:“这三个拾穗者如此自命不凡,简直就像是三个命运女神。”《费加罗报》上的一篇文章甚至用了如此激昂的语句:“这三个突出在阴霾的天空前的拾穗者后面,有农民暴动的刀枪和1793年的断头台。”

记者和评论家的这些华丽辞藻运用了夸张、比喻、象征等等修辞手法。然而米勒的画作本身,却蕴含着真实的力量,毫无做作,就如米勒的艺术辩护人朱理·卡斯塔奈里所言:“当远处主人满载麦子的大车在重压下呻吟时,我看到三个弯腰的农妇正在收获过的田里捡拾落穗,这比见到一个圣者殉难还要痛苦地抓住我的心灵……它不像库尔贝的某些画那样,成为激昂的政治演说或者社会论文,它是件艺术品,非常之美而单纯,独立于议论之外……它高出于一般党派争论之上,从而无需撒谎,也无需使用夸张手法,就表现出了那真实而伟大的自然篇章,犹如荷马和维吉尔大的诗篇。”多年以后,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更是感动到为米勒写了一部传记。

拾穗者:我决不向人低头,只为麦田俯首

罗曼·罗兰比米勒晚半个世纪出生,也许他所写的《米勒传》并没有其以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为传主的这三部传记出名。但我相信,两位大师跨界相逢时的光亮是辉煌夺目的。

罗曼·罗兰这样写道:

“米勒的思想与创作的终极目的,就是要表现劳动的痛苦与艰辛,同时在这凝重严肃的痛苦中,表现生活的全部诗意与壮美……与别的同时代画家一样,他也忍受着贫困,孤独和世态炎凉的煎熬。但他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在承受厄运时伴之而来的是一种内心的宁静,这是一种超然而仁慈的内心平静。人类的愚蠢,怨恨和自私自利都干扰不了他那令人羡慕的内心宁静……米勒,这位将全部精神灌注于永恒的意义胜过刹那的古典大师,从来就没有一位画家像他这般,将万物所归的大地给予如此雄壮又伟大的感觉与表现”。

所以,向“大地之子”致敬!

更多名画故事,欢迎关注@密斯赵的微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