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猜到,月色中那群纯美如天使的白衣少女其实是饱受农奴制摧残而溺水自尽的冤魂?果戈里用诗意的文字讲述了一个哀伤的故事,用无邪的灵魂来控诉残酷的体制——最柔弱的亦是最有力量的。他的心思,克拉姆斯柯依读懂了。不仅懂了,还用画笔以另一种艺术形态展示了一回。

原作(本文配图来自网络)

密斯赵手绘
克拉姆斯柯依的这幅名为《五月之夜》的油画虽然没有其姊妹作品《月夜》有名,但为其成为描绘人间百态的现实主义肖像画巨匠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寒门子弟不忘初心
1831年,果戈里的中篇小说《五月之夜》问世的时候,克拉姆斯柯依还是一个六岁的小男孩。小说中所控诉的俄国农奴制创立于16世纪,一直到1861年才由亚历山大大帝下诏废除。所以说,小说的创作背景年代(也是克拉姆斯柯依的童年时代)正是农奴制走向灭亡的最后阶段。
作为俄国中部伏龙涅什省奥斯特洛戈日斯克城中一户贫寒市民家的小孩,克拉姆斯柯依虽没有受到农奴制的迫害,但深知生活之艰辛。童年时,他给人当过听差和乡里的记事员。16岁那年,他跟随一名摄影师来到彼得堡,从事修理照相机底板的工作。

因其天赋及改变命运的决心,这名寒门子弟在20岁那年终于考入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克拉姆斯柯依是个很有事业心的青年。在学院举行的宣布大金质奖绘画比赛题目的隆重仪式上,他勇敢地走到院长面前,庄重地说:
“我们曾多次请求学院批准各自按自己的意愿创作画面,但是,委员会没有给予任何满足的意愿,因此,我们希望把自己从这种束缚中解放出来,给予我们自由美术家文凭”。结果,包括克拉姆斯柯依在内的14名学生被集体开除了。
克拉姆斯柯依没有放弃,他与同学们一同租下了一座大宅,宣布成立“彼得堡自由美术家协会”。不时离开首都,去往民间寻找真善美的创作主题。他与几位莫斯科画家以普及民主艺术为目的,组织了“巡回艺术展览会”(又称“巡回展览画派”),将大批艺术作品拿到民间去展览。
克拉姆斯柯依逐渐成名后,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平民百姓的出身,积极构思如何为劳苦大众创作一些优质的美术作品。《五月之夜》便应运而生了。
他们的灵魂真实而深刻
“他还从未看见过这样的夜景。银白色的雾霭在四周弥漫开来。开花的苹果树和夜间开放的花朵芳香四溢。他惊讶地凝望着那一泓平静无波的池水:那幢古老的地主宅院倒映在水中,看起来格外真切而清晰,给人一种分明的庄严感觉。原来曾关着幽暗的百叶窗的地方,一扇扇敞亮的玻璃门窗朝外张望着。透过洁净的玻璃隐约可见镀金的用物。他忽然觉得,似乎有一扇窗户打开了。他屏声息气,凝然不动,目不转睛地盯着池水,仿佛心驰神往地来到了池水深处,分明看见一只白皙的胳膊伸到窗口,然后一个可爱的小脑袋探出身来,一双炯炯有神的美目在深褐色的卷发间微微闪亮,她正倚靠在臂肘上。他还看见:她轻轻地摇摇头,招招手,又嫣然笑笑……”
果戈里如诗如画的笔触深深打动了克拉姆斯柯依,内心一种柔软的力量被其唤醒。画布上大面积的冷色调表现出阴暗压抑的社会背景,少女们纯白的衣裙和无邪的神情仿佛天使一样反衬着世间的暴虐。或托腮沉思,或梳理长发,或静静地望着湖面……没有义愤填膺,只有最温柔的坚定——保持善,就是对恶最有力的抵抗。
克拉姆斯柯依于1871年的夏天,在与切尔尼科夫省的霍丹村完成了这幅作品,并在次年两次进行了修改。他曾说:“在自己的画《五月之夜》中,我改了某些地方,似乎没搞糟。”
9年后,名作《月夜》诞生。少女的冤魂已然升华为了面带微笑的女神。

克拉姆斯柯依的创作激情被彻底点燃了,他不停地创作,画笔下形形色色的人物皆栩栩如生,不论是“无名的女郎”、普通的“护林人”、丧子的“母亲”还是希施金这样的名人甚至是基督,克拉姆斯柯依都赋予了他们不灭的神韵,他们的灵魂真实而深刻。
50岁那年,克拉姆斯柯依倒在了他的最后一幅画前。他没能见证十月革命的到来,却将普惠于民的思潮以美的形式带到了民间。他面色苍白,身体虚弱,甚至形销骨立,却和他的画一样,如此坚强,如此有力。
更多名画故事,欢迎关注
@密斯赵 的微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