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的小火车载着伤痛走远,也许他们只是为了看一眼阿里山那美如水的姑娘。你知道吗?那个近年频繁出事故的盘山铁路竟然是日本人造的。当年日本人正是垂涎了阿里山的森林资源。

樱花丛中的阿里山小火车和日本渊源极大。该图片转自网络
日本人垂涎山林资源,所以要造铁路
1900年6月12日,日本政府派小西成章、小笠原富二郎、小池三九郎及石田常平等人展开调查阿里山森林,据调查约有30万株的原始桧木林遍及整个阿里山区,从此开启阿里山天然森林资源的滥觞。当年11月,小笠原富二郎发现了阿里山神木群。
日本人想在阿里山修建全长七十二公里的铁路。1906年,大阪的合名会社藤田组派人进驻以进行先期作业。到1908年,阿里山林铁的平地段已完工。1912年12月,嘉义至二万平段67.1公里长的铁路完工,1914年续往山上延伸至沼平,至此主线完工。
由于当年美国制造的蒸汽机无法爬坡,日本人就研究出伞型齿轮直立汽缸式小火车。用这种汽缸的小火车,时速只有二十五公里,在遇百分之六的坡度时,则以每小时九公里的速度前进,这在当时曾轰动国际,也是世界仅有的伞型直立式汽缸蒸汽火车头。
1912年阿里山铁路通车时的伞型直立式汽缸蒸汽火车头,是日本人向美国莱玛(Lima)公司订购的,总共有二十辆,其中编号十一到十八号是属于十八吨级,二十一到三十二号是属于二十八吨级。如今,这些百岁高龄的老蒸汽火车头,都因不堪长期操劳而无法行驶,加上维修工人多已年老,目前只有编号第二十六号蒸汽老火车头还能勉强行驶。二十六号蒸汽老火车是1914年八月二十六日出厂的,曾经在电影、电视节目中出现,是目前车况最好的蒸汽老火车。
1945年9月,二战结束,10月25日台湾光复,日本归还台湾给中国。这时候阿里山天然的红桧、扁柏等珍贵树种几乎已被砍伐殆尽。徒留盘山铁路。
1975年,台湾省政府将“阿里山风景特定区”更名为“阿里山森林游乐区。
“世界三大登山铁路”根本就没有凭证
阿里山森林铁路一度为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林务局嘉义林区管理处主管及经营,管理处内并设“森林铁路管理课”以专司业务。1986年,为杜绝野鸡车(未注册的游览车)向上山观日出的旅客漫天要价的情形,林务局封闭上祝山的道路,开辟新的铁路线,称为“祝山线。它只搭载赏日出的游客上下山,时刻表是配合日出时间而开行(后来于中午有开行云海列车)。同年与日本静冈县的大井川铁道结为姐妹铁路。
自1986年与大井川铁道缔结为姐妹铁路之后,诸如“世界三大登山铁道之一”等头衔开始陆续出现。
事实上,根本没有一个具足够国际公信力的单位曾公布或宣称阿里山森林铁路为三大仅存的登山铁道,目前仍在运行的山岳铁道仅计瑞士一地便至少有十七条。无论是台湾媒体所指称的三大登山铁道中之另两条铁道(日本大井川铁路、瑞士的BRB登山铁路),抑或是1993年7月8日由林务局森林育乐组公布三大说法(阿里山森林铁路、印度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及智利与阿根廷的安地斯山横贯铁路)都没有凭证。
由于阿里山小火车的这一名头在台湾已长期使用,难以根除,目前仍随处可见,包括日本铁道达人樱井宽先生所著:《下一站,到哪里?世界名列车之旅》一书中,仍存有此种说法。
2008年6月19日至2010年3月22日,阿里山小火车曾以OT(委外经营)模式转由宏都阿里山公司经营。委外经营契约终止后,改由嘉义林区管理处收回自管迄今。
酿成惨剧的两个原因:树木失修,游客争抢
有台湾博主“心宇”在其博客上分析了造成本次翻车事件的两个原因,称近因可能是因为巡山员对树木的观察与修剪没有做到位,有玩忽职守之嫌,而更大的原因却是游客人为造成的。
心宇写道:"近两年台湾大幅开放大陆同胞来台观光,台湾相关单位却没做好观光地区的妥善规划,消化不了大量陆客团上阿里山的通行人数.大陆同胞们因怕挤不上小火车而耽搁行程,天天上演着你推我挤秩序混乱的场面.大陆同胞来自大陆四面八方,素质自然不一,所以插队情况非常严重,去年更发生不同省份陆客团之间为插队而大打出手事件.为此,阿里山小火车为疏运大量大陆同胞,而将车箱由原本的四节加挂到八节.这次被大树击中的车箱为第七节,引发了车箱间的牵连效应,连带的第八节,第六节与第五节都被拉扯翻覆才造成重大伤亡.而第一至第四节车箱则幸免于难.追根就底,若去年没发生因陆客间因插队大打出手事件,就不会加挂第5.6.7.8节的车箱,那今天的意外就应可避免了."
树木不知道自己哪天会折断,没有责任;火车不知道自己哪天会超载,没有责任。需要背负起所有责任的还是人类自身。职业要求素养,游玩也要求素养。希望悲剧不再发生。
你坐过阿里山小火车吗?你认可这两大人为因素吗?
欢迎加我微博:http://weibo.com/misszhao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