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登琨艳在苏州当和尚?!【图】

(2011-02-24 08:52:59)
标签:

登琨艳

上海

滨江创意园区

潜规则

威海路696

马良

密斯赵

旅游时报

文化

分类: 旅游新闻

    2月15日下午,车停在了位于杨树浦路2218号的上海滨江创意产业园门口。数年前,台湾艺术大师登琨艳曾全身心投入这个创意园区的设计和整体改建工程。

    众所周知,登琨艳从苏州河畔的废弃仓库起家,是上海创意园区开发的开山人物。当年不惜赔上自己数千万元的积蓄,对杨浦这片老厂房进行改装。然而,根据登琨艳在上海的朋友潘真女士提供的线索,上海滨江创意产业园正遭遇一些变故,而登琨艳可能因此而离开上海。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去那里寻找登琨艳。

登琨艳在苏州当和尚?!【图】
上海滨江创意产业园

上海滨江创意产业园:登琨艳不懂“潜规则”,已经两年没来这里

    眼前的上海滨江创意产业园一片萧条,仿佛只剩了一个空壳子。创意园大门紧闭,当听说是来此寻找登琨艳后,看门的老伯面无表情地回复说:“他已经两年没来过这里了。这里是办公地点,不能进去参观。”

    隔着铁门朝里探望,之间两三个工人摸样的男子站在园子里聊天。他们身边是一辆建筑工地上常见的手推车。因为是冬天,园内树木花草一概稀稀落落的景象。一个古色古香的中国凉亭显得无奈又凄凉。要知道,在几年前这个凉亭曾作为创意园的点睛之笔而广为传颂。一时间,竟有了“古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

    更悲哀的是看门老伯的下面这番话:“头头都不在了,谁还有心思做工。都说登琨艳现在已经在苏州当和尚了。”

    出了名不愿和媒体打交道的登琨艳是否真的成为了“断肠人”无从得知,大师身在何处也是各种传闻都有。潘真女士给出的观点是他可能接受不了某些“潜规则”,是因为在金钱上没有合了某些人的心意才遭排斥。

    除了设置“潜规则”,商业对艺术到底还有着怎样的“淫威”,接着来看下一个艺术家在上海创意园区的遭遇。

 

威海路696:马良等被下“驱逐令”,炒红了就得搬

    无独有偶,近期画家马良也即将搬离位于市中心的威海路696。更加值得深思的是,不只是马良一个人,整个创意园区的艺术家其实都被下了“逐客令”。

    四年前,当威海路696还不为人知的时候,进驻了包括马良在内的一批艺术家。这一片渐渐成了气候。2009年,弄堂门口挂上了一块牌子,上面介绍了艺术家们是如何聚集到这里,让这个从前生产晶体管的元件五厂变成了今天的艺术区。可是今年1月,物业方突然给艺术家租户发了一纸通知,告知表示不愿意与他们续签合同了。这无疑是一道不违反法律法规的“逐客令”。

    事实上,在威海路696号之前,马良在上两任其他创意园区的房东那里也遭到了类似的“驱逐令”。鲜为人知的地方因艺术家聚集而走红后,房东就开始涨租金了,直到艺术家负担不起了退租,才称了他们的心。红火后,取代艺术家们入驻的是一些并不怎么有创意的商家。用696里一位设计师的话说,创意其实也和艺术家一起搬走了。

    目前,园区内的艺术家都开始寻找新的工作室了。最担心的还是过几年又遭遇“红了就搬”的悲剧。据艺术家们猜测,等他们搬走后,威海路696将与隔壁的静安别墅打通,变成“静安的田子坊”。

 

田子坊:陈逸飞不在了,人气却更旺了

    上海的创意园区兴旺的少,萧条的多。位于泰康路的田子坊经常被作为成功典范接受其他创意园区的模仿。

如今陈逸飞已然辞世。然而在痛失这么一位大腕艺术家后,田子坊的人气却是一天高过一天。现在的田子坊,赫然一个中外游客喜闻乐见的都市旅游景点。至于这个地方究竟是艺术创意多一点,还是商业娱乐多一点,基本无人深究。

 

记者观察

 

要商业,还是要艺术

 

   上海历来被顶在“经济中心”的杠头上,作为一座成功的“商业城市”而盛名远播,同时也因为上海人善于在城市里寻找商机而背负着“商业味道过于浓厚”的恶名。创意园区的横空出世,无疑给这座城市出了一道“要商业,还是要艺术”的选择题。

    在国外,创意园区最初是艺术家聚集起来,自发形成的。没有机构或个人给那些SOHO下经济指标。而在上海,创意园区从来就不是个纯艺术的地方,一旦稍有人气,就被希望能承担“工业旅游景点”的义务,为GDP作贡献。

    其次,上海的文化取向上的“重商轻文”也在某种程度上迫使艺术向商业低头。在北京的胡同里,艺术家们可以为了某个观点而大打出手并被群众认为很有范儿。在上海的弄堂里,多的却是为了租金高低而引发的一场场“相骂”。文化取向的不同也导致了都市旅游偏好的差异。总不能硬把人从商场拉到SOHO去吧。

    在上海的中心城区,土地与房屋的拥有者几乎拥有同一个梦想——赚钱。因此,希望商家入驻而不愿意接纳艺术家就成了常态。因此,威海路696事件代表的是一种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

    如果说威海路696还事出有因,那上海滨江创意产业园内的“潜规则”却绝对是令人不齿的。某些机构或个人看不得新天地、田子坊的兴隆景象,无奈地段等硬环境吸引不到商家垂青,于是把怨气撒在艺术家头上,制定了所谓的“潜规则”妄想捞上一把,最终导致台湾艺术大师拂袖而去。幸而,根据潘真女士透露,相关部门正在对登琨艳事件重新进行调查处理。

    确定创意园区作为商业用途并且有市场根基的就好好动脑子经营。相反,如果明确了文化艺术建设的目的,有关部门就该对创意园区加以财政扶持。不要试图改变艺术本来的寂寞本质,不要被利益蒙了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