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仓里有一家叫罗浮紫艺术典藏的画廊。画廊带着与生俱来的爱魅在这个后现代的创意园区内,讲述着古老的传说。
罗浮紫是一个艺术品收藏者能够寻找到自己梦想的空间;她也是美丽的旗袍女人找到妩媚前世的场所。今天来到这里寻梦的旗袍女人李怡蓉不仅是知名主持人,同时也是一位画家。经过了先前的努力与积累,她需要一个能静下心来思考与沉淀的地方。罗浮紫的老上海怀旧格调恰巧是这样一个引人思索、给人灵感的地方。你看,长条木地板和红砖壁炉等待着她的到来。
她身着普鲁士蓝浅蓝色碎花的长旗袍,手中握着一把小折扇。女人那染过的栗色短发配合着旗袍,产生了非常有个性的视觉效果,也阐明了时间的巧妙关系。接着,她来到了餐桌前,桌上摆放着三层的英式HIGHTEA架子,白底上精致的花卉正等待着芝士蛋糕或者巧克力小酥饼的光临。桌子背面的架子上摆放着整洁的茶具和林林总总的小罐食品,像是下午有客来访。女人身上的旗袍也换了样式,绛红色的底子上飘浮着一支支湖兰色的羽毛,与手上的粉红折扇颜色搭得很漂亮。然后,女子又移步书架,娴静地坐下。这回穿的旗袍是米色的,加上十字花的耳环,显得很文雅内敛,有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感觉。最后,女子的身影定格在一件湖绿色的旗袍中。旗袍上零星有着橙色和紫罗兰色的小花,最鲜艳的要属鹅黄色的盘扣了。女子侧头望向窗外,一束明媚的光线落到精致的五官上。她,在微笑。
从药水弄到长寿新村的变化仿佛是麻雀变成了凤凰。
药水弄是上海有名的棚户区之一,南靠长寿路,北靠苏州河,西邻国棉一厂,东至西康路。由于以前这一带苏州河渡口附近建有石灰窑,所以当时老百姓也把这里称为“石灰窑”。至于石灰窑为什么会变成棚户区药水弄,那还得拜江苏药水厂所赐
1907年,江苏药水厂迁建于此。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这一带药水厂等工业发展,大量难民进厂做工,并在此处搭棚屋居住。后来,石灰窑停业,居民便以药水厂为名改称“药水弄”。
到了抗战初期,这一块因为属于租界范围,所以有大批难民迁入弄内。这样,药水弄就成了上海较大的棚户区之一。
截至解放前夕,药水弄已有居民3000多户、近1.5万人。他们大都住在竹架草顶、篱笆墙的棚屋内,另有少量砖瓦房以及矮小的“滚地龙”。所谓滚地龙,就是用毛竹和木片等搭建的简易住房。
当时弄内没有水、电、下水道,每逢下雨,道路积水泥泞难走,人称“阎王路”。居民中则长期流传着“吃水不清,点灯不明,走路不平,出门不太平”和“宁坐三年牢,不住石灰窑”等民谣。
建国后,药水弄总算盼来了新生。有关部门着力改善弄内市政公用设施,接通自来水,设立给水站和消防龙头,接通居民用电,安装路灯,建造公共厕所,埋设沟管,辟通“火巷”,铺设道路,并组织力量帮助和督促危险房屋的抢修,使居民的居住条件大为改善。后来又结合工业调整,迁走了药水厂和耐火材料厂,将此地改建成中学。等到1965年,上海市规划建筑设计院经过调查,确认药水弄已由原草棚为主变为瓦房为主的简屋区。70年代初,部分危房拆除,改建成3层楼的简易公房。
1985年1月,普陀区人民政府决定彻底改建药水弄。放宽常德路和宜昌路,并接东新路,埋设水、电、煤气等管网,动迁居民3581户,大小单位75个。基地规划为5个住宅组群,建筑层次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即由6、7层的住宅到10~18层的高层住宅建筑群,最后烘托出36层具有多功能的综合大厦。同时商业服务网点、绿地、娱乐设施也配备齐全。
10年后,昔日的药水弄棚户区,已经被彻底改建成住宅新颖、公共服务设施齐全、交通方便、环境优美的住宅新村——长寿新村。长寿新村离“普陀区的南京路”长寿路仅有5分钟的步程。就这样,麻雀用了90年的时间变成了凤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