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方的文明注入黄浦江的江水,孕育出了一座具有独特气质的近代港口城市——上海,并赋予这座城市说不尽道不完的海派文化。
100年后,城市的骨架和血肉依然是一脉相承的经典。那些老建筑里隐藏着各种各样的今生,或奢华或低调。这就是时光的馈赠,这就是老上海百年不变的魅力所在。
外白渡桥:上海人的外婆桥
如果说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那外白渡桥就是上海人的外婆桥。
1856年,一个名叫韦尔斯的英国人在外摆渡上建造了一座巨大的木桥。上海人称之为“外摆渡桥”。韦尔斯靠收过桥费发了财。后来上海人慢慢发现洋人常常可免交这种“过桥税”,于是抗议要求取消这一税款,不然就宁可恢复摆渡船。不久,外摆渡桥头因上海市民抗税而一度出现了冷落局面。
1873年8月,工部局迫于压力出面在外摆渡桥以西约数十米处建造了一座可免费通行的木桥。该木桥长约100多米,宽约12米,定名为“公园桥”,以同近旁的外滩公园(现黄浦公园)。结果上海人就喜气洋洋地把这座新木桥称之为“外白渡桥”,这个“白”字的意思就是不必付报酬。
自从有了这座免费的新桥,外摆渡桥的生意就越发清淡了。一个月后,韦尔斯将外摆渡桥折价卖给工部局,不久即被拆除。
到了光绪年间,外白渡桥已几经补修,这座木桥已不能适应上海交通发展的需要。1906年,工部局使外白渡桥完成了从木桥到钢桥的蜕变。原来的木桥被拆除,在现东大名路和黄浦路交汇处新建了一座钢架结构下承式桥。该桥长106.7米,车行道宽11.2米,两侧人行道各宽3.6米,巨大的两个桥孔仿佛是戴在老上海面孔上的一副摩登太阳镜。1907年该桥通车之时举办了开通典礼,并筑了大桥落成纪念铜牌,上书“公园桥”的英译名“Garden
Bridge”。不过,大家依然习惯于称其为“外白渡桥”。
解放后,外白渡桥同外滩“情人墙”连着,上海人的“外婆桥”被称为外滩的“情人桥”。在上世纪70年代,几乎每对上海情侣都有一张在外白渡桥上的合影。近年来,《苏州河》、《像雾像雨又像风》、《情深深雨濛濛》等文艺作品也用这座桥来表现爱情。
今年4月,外白渡桥完成修缮后回归原址,完全呈现出1907年的风貌,老铭牌归位,弧型钢结构中托架复原,濒临失传的铆钉工艺也重现。外白渡桥带给文艺家的灵感怕是要更多了吧。
老码头:“十六铺”的新天地
上海滩顶刮刮的老码头,当然是十六铺。地名学上“十六铺”的首现,是在清朝的咸丰、同治年间。为了防御太平军进攻,地方官员搞起了一种团练组织“铺”。当初的计划是划分27个铺,但因种种原因实际上只划分了16个铺(从头铺到十六铺)。其中“十六铺”是16个铺中区域最大的:包括上海县城大东门外,西至城濠,东至黄浦江,北至小东门大街与法租界接壤,南至万裕码头街及王家码头街的广大面积。
1909年,上海县实行地方自治,“铺”被取消。然而,由于十六铺地处上海港最热闹的黄浦江边,国内客、货运航线集中于此,码头林立,客流量极大,来往旅客和上海居民口耳相传仍将这里称作“十六铺”,并存用至今。
十六铺地区综合改造项目早在2004年底就启动了。去年,十六铺南面(中山南路479弄)出了一个“老码头”,号称“小新天地”。上海油脂厂的老厂区经改造后,变身为黄浦区首批创意园区,已导入了创意产品工作坊、先锋艺术家工作室、商务办公等元素,入驻的国内外企业已有近30家。
园区的格局像个放大的四合院,中间是一幢灰色老石库门建筑,门前是喷水池,桥状的喷水花样,四周是红色的群楼。遍布其间的装饰元素是大红色的雕塑,有穿马褂的光头,还有可以当凳子坐的英文字母(THE
COOL
DOCKS)等等。风光最好的当然是正当中一号楼会所,楼下是大厅和面对喷水池的露天位,二楼有一圈浪漫小包房。菜式属于那种中餐西做,人均300元,是请客的好地方。周围群楼里有希腊餐厅、印度餐厅等等,也少不了最欢喜轧闹猛的STARBUCKS。需要提醒的是,这个“四合院”的南面还有一片房子,里边的商铺以服饰、工艺品为主,少不了老外钟爱的中国风元素。
和平饭店:远东第一饭店世博前换新装
说到上海老饭店,最有名的是和平饭店。和平饭店北楼最早叫沙逊大厦。这是一幢建于1928年的哥特式建筑,平面呈A字型,前部13层,后部9层,地下1层。大厦外部全部用花岗石饰面,面向黄浦江19余米高的屋顶则用瓦楞紫铜皮覆盖。远远望去,好像是一名身披铜甲的将军戴了一顶墨绿色的帽子。
沙逊大厦4到9楼为华懋饭店
,饭店设中、英、美、法、德、印、日、意、西九大异国风情套房,这等的豪华做派使之拥有了“远东第一楼”的称号。
1956年,大厦正式改名为和平饭店,与南楼相对称为“北楼”。
和平饭店最出名的是两个地方。一个是10楼的沙逊阁餐厅包房。据说当年那里是“跷脚沙逊”的私人卧室和书房,他很喜欢叼着雪茄对着黄浦江出神。上海的很多大事就是沙逊及一帮大亨们在这个壁炉旁商度出来的。
另一处是底楼的老年爵士酒吧。和平饭店的老年爵士乐队成立于1980年,可以说是上海最负盛名的爵士乐队之一,最初的几位乐手还是沙逊时代的乐手,最擅长演奏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爵士名曲,最受客人欢迎的还是18号的Miller
Medley(格兰密勒集锦)。他们多已在多年前退休,新班子的平均年纪70岁不到。目前,新的老年爵士乐队已经暂时转移到华亭宾馆三楼进行表演。每天晚上八点钟,准时开始。
现在,和平饭店北楼还在停业修缮中。改造后北楼的整体英式风格会继续保持,经典的九国套房以及老年爵士酒吧也将予以保留。整个项目预计在明年年底完工,届时北楼的平均房价有可能从目前的100多美元上涨至300-400美元,成为上海最贵的饭店之一。
外滩三号:上海总会新世纪华丽转世
浦江西岸的万国建筑博览群所在地。很长一段时间,这里是一些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办公楼。21世纪,以外滩3号为始作俑者的外滩N号华丽转世,成了一掷千金的销金库。
外滩三号以前叫上海总会,也就是上海资格最老的异国俱乐部。这幢七层高的大楼1861年由在沪英侨发起创设,为当时流行的三层“东印度式”建筑。1910年1月,在原址建了英国古典风格的新楼。大楼墙面的装饰为巴洛克式,内部有几处显然是模仿了英国皇宫。弹子房采用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王宫装饰格调。酒吧柜台长度达110.7英尺(约34米),为当时远东酒吧之最,橡木护壁的风格呢,就沿袭了英王詹姆一世时期的特点。所以,上海总会又有着“皇家总会”的别称。总会一楼为餐厅,二楼为国际海员俱乐部,其余均为客房。1971年,大楼改为东风饭店。上海的第一家肯德基餐厅就开在这里。2004年,来自香港的投资公司House
of
Three接盘,外滩3号成了沪上第一家得到政府批准拥有并开发外滩建筑的私人企业。在国际知名建筑师麦克尔·格雷夫斯的手笔下,这栋大楼彻底惊艳转世。大理石、黄金、银、铜以及富有异域情调的木材叫人屏息仰视。
一楼的顶级男装品牌Giorgio Armani和Hugo
Boss各自拥有一群铁杆绅士。其中ARMANI专卖店里还有一个颇受女士欢迎的ARMANI
DOLCI,这里出售的巧克力包装很普通,但很注重品质。外滩3号的自有品牌叫three,一楼卖男装,二楼卖女装。这里和I.T。差不多,实际上是个拥有宽泛风格跨度的品牌集中营,很多牌子都是首次在中国亮相。比如Yves
Saint Laurent、Ann
Demeulemeester等。同时,三号也出售澳洲国宝级化妆品牌Jurlique等顶级护肤、美颜产品。